自 2011年进入印度市场以来,UC浏览器和Chrome的战争一直在持续。
阿里巴巴大UC事业群总裁朱顺炎。来源:被访者供图
新德里去泰姬陵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小的骚动,一群印度年轻人挥舞着褪了色的棒球棒占住了道路,没有口号和标语,似乎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看起来随意又业余。
堵在路上的旅游车越来越多,人们不敢下车,高速公路网速奇差无比,只好无所事事地枯坐着,车外的随意和车内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过了半个小时,姗姗来迟的军警,终于请走了其实也不愤怒的挡道人群,让道路畅通起来。
这场骚动是印度社会一个小小的缩影。
自从90年代初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来,印度的GDP增长速度仿佛坐着火箭般上升,保持着6%-7%的平均年增长率,2015年更是达到8.2%的高点,一举超过中国,成为全球GDP增速最快的经济体。
2017年的数据显示,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3.24亿,其中25-54岁的人口占比为41.08%,年轻人口多也被认为是印度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存在贫富差距大、性别歧视严重等社会问题,印度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引来公司和资本的关注。据印度官方投资促进组织Invest India统计,2016年–2017年印度得到的FDI(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600亿美元。印度《商业日报》(Business Line)的报道则显示,2017年-2018年间,阿里巴巴、腾讯、复星集团等企业对印度30家新创企业投资达52亿美元。
除了资本的涌入,各国互联网公司在印度的业务也风生水起。印度是美国公司的后花园,不少印度人在硅谷身兼要职。精英阶层深受美国文化影响,Google是很多印度人接触互联网的第一款产品。
中国公司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市场。前有UC,后有抖音、快手,新老玩家争相入场。
UC创立于2004年,2011年正式在印度设立办公室。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UC后,组建了UC移动事业群。2016年,阿里大文娱工作小组正式成立,UC和优酷成为大文娱的两个核心。
朱顺炎是2007年随创业项目并购加入UC的核心高管,曾经负责UC的市场推广及商业化体系搭建,如今是阿里巴巴大UC事业群总裁,他说自己做业务的套路是一上来就打“十环人群”,既最需要一款产品的用户。这意味着,UC在印度的十环人群必然是腰部甚至长尾用户。
UC初入印度,凭借的是“安装包小、加载速度快”的老本事,在平均网速差的情况下,满足了资费敏感人群的刚需,随后又推出了应用分发平台9Apps。但美国公司打的是生态战,谷歌已经形成了包括搜索引擎、浏览器、操作系统等产品的生态闭环,用户覆盖量大,商业化模式成熟。
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是UC的必然选择。2016年,UC发布了信息流产品UC News,从工具逐步转型为内容平台。在朱顺炎看来,从浏览器切入做内容生态是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从产品本身的场景来看,就应该走这条路。”
印度攻略
明确对手,是UC攻克印度的出发点。
“我认为UC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公司。中国公司虽然在做同质的产品,看起来是有竞争,互相促进的态势更多,未来合作的机会也比较多。但跟美国公司想谈合作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或者说你可能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因为规则都是那边定出来的。”朱顺炎如是说。
在印度,精英人群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接受速度快、程度深。今年19岁的财经专业大三学生Chopra,9岁就开始上网时登陆的第一个网站就是Google,同龄的Isha,7岁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Gmail邮箱,13岁就开通了Facebook账号。
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是利用统一的底层架构和规则,快速在不同区域完成复制,凭借渠道和文化优势,即便本地化做得并不深,也能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对于没有先天优势的中国公司而言,以深耕本地化作为产品差异性,是生存之本。
UC印度办公室。来源:被访者供图
UC印度攻略的核心思路正是“扎根到基层”,基层是地域概念,也是人群概念。
Chopra和Isha虽然都是谷歌系产品的老用户,但提到UC,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类使用场景:高速公路或者网速比较差的地区。UC浏览器把在中国2G时代磨练出的产品优化技能带到了印度,加载速度快对于印度这个网速水平分布不均的国家来说,仍然是刚需。
在UC国际业务部印度、印尼办公室总经理席宇看来,做产品优化是放长线钓大鱼。“印度互联网环境变化非常迅速,包括用户使用习惯,提升加载速度,要到不同的地方做实测,通过内容服务器的部署进行优化,最初开拓市场的过程是很艰辛的。”
王文祥是UC国际浏览器的业务负责人,工作地虽然在广州,但他隔三差五就要到印度出差。9月中旬,他要和团队在印度南部进行调研,去校园和当地人家中进行深访,了解南部人群的生活、上网习惯。
“印度的南部很像欧盟,其实每个邦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他们最喜欢的语言是本土语言,其次是英语。对媒介的偏好也不同,这个邦电视台特别强,那个邦报纸比较强”,据王文祥介绍,这些地域特性未来都会反应到产品层面,目前团队观察到,视频在南部的空间比图文更大,所以未来会更多采用视频推荐方式。
2015年,印度的智能手机用户还不到2亿。某些家庭中往往只有一部手机,全家轮流使用。“这个时候用户隐私很重要,家庭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比如自己想要保密的一些东西,当时我们做了一些隐私模块,在年轻人群体里蛮受欢迎。” 王文祥说。
腰部人群是UC的重点攻坚用户,朱顺炎举了个例子,“用浏览器看PC网页时,精英人群认为你要把缩放做到最好,美国公司就在做这个。但对工人来说,工作一天,躺床上就是想娱乐一下,用最快的速度展示出来,看着能点就行,所以我们就做了折叠网页。”
左:Chrome浏览器,右:UC浏览器。
生态战
自从2011年进入印度市场以来,UC浏览器和Chrome的战争一直在继续。
2015年,UC凭借板球频道先下一城,在移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超过50%的份额。板球盛行于英联邦国家,秋季主要在春夏两季。板球是印度的国民运动,每逢赛季必定全民关注,知名板球运动员获得的关注和待遇不亚于宝莱坞明星。UC在2015年初上线了一站式板球资讯频道UC Cricket,从多个维度挖掘板球的相关内容并推荐给用户,带来了明显的数据增长。
但是,Chrome并不会轻易认输。谷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闭环,浏览器、搜索、操作系统等产品形成的闭环有很大的用户覆盖量。另外,Chrome浏览器也是所有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必须预装的软件。凭借母公司强大的生态和渠道优势,今年年中,Chrome在移动浏览器市场份额上完成了反超。
UC印度办公室。来源:被访者供图
两大浏览器背后的中美公司,在印度,打的是生态战。
Chrome凭借谷歌的产品生态闭环超车,UC要与之相敌,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UC选择的路径,是以“内容”为连接点,撬动受众、扩大流量、构建生态。
“印度用户在网上能消费的内容非常有限,这个时候谁能帮他们把内容聚合起来,推送给他们,谁就能占优势,你很难指望小白用户一点点去学搜索怎么用,还是要通过推荐的方式去做。” 王文祥说。
相比于国内自媒体欣欣向荣的态势,印度仍然是机构媒体的天下,席宇表示如果是整个市场的广告收入盘子中,大概有35%来自于电视,35%来自于纸媒,“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看到这样的比例”。
不过,机构媒体的行文和选题风格专业有余,趣味不足。“国内自媒体发达,对于一件事会有多个维度的解读,我们跟印度的传统媒体机构聊过,他们很强大,但他们也不屑于做一些八卦向的选题,所以很多内容有点千篇一律。”王文祥解释道。
UC目前正在构建的,就是面向腰部和长尾人群的新型内容生态。一方面,帮助有意愿的传统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根据大数据总结出的用户偏好,给予选题和文风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作者以自媒体人的身份加入UC的内容创作平台,产出轻松有趣,符合互联网阅读习惯的文章。
Pratibha Saraswat曾经供职于印度一家报纸,因生病而离职,目前是UC内容平台的作者。她最擅长的领域是板球,尤其是赛事和板球明星的各类八卦轶事,这类选题恰恰是她在机构媒体工作时难以触及的。
在国内,做内容平台总是补贴先行。但朱顺炎花钱讲究节奏感,对于补贴非常谨慎,他认为印度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极为不均衡。内功修炼不到位,贸然在营销、补贴上砸钱,将来会产生很大问题,“靠烧钱把用户量往上拼命地做,上去好像很快,下来也会很快”。在他看来,生态繁荣需要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能欣欣向荣。
多元性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特点,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0余种,内容的本地化深入离不开当地员工,只有熟知各地区文化,才能找到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点。
朱顺炎告诉我们,他在工作上的最大挑战就是本地员工的培养和管理。“我现在打算做点苦工,从最细节的地方做起。大家说有文化冲突,那就把它列出来,一项项解决。既然要培养印度员工,那就请高管每个人挑一个印度员工带一带,这都带不出来,也就别做国际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