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教派出所锦江里社区民警两用,始终奉行民用服务的宗旨,用爱心服务好所有群众,耐心协调好所有群众的纠纷,负责任地稳定控制各重点人员,有上进心地不断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提高社区管理的创新能力,就能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金刚里社区是一个开放式老社区。多年来,杨蓉通过建立社区警务室、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设立警民联系箱、张贴安全提示等措施,使社区入室盗窃等3类可防性案件逐年下降,素有“难干、难管、难防”三难之称的金刚里社区实现了“案发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特别是今年4月以来,随着“一村一警”联系走访活动的开展,杨蓉与社区干部、驻村法官和检察官建立社区维权联调室,积极发挥信息员、调解员、宣讲员、督导员、服务员作用,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做好调解员:
把矛盾化解在家门口
金刚里北二巷一户居民大良(化名)因患病,经常在深夜高声喊叫扰民,不少邻居纷纷报警。警察一去,大良就不喊叫了,警察一走,他又叫起来。
杨蓉了解到,大良夫妻离异,又有疾病带来的疼痛,心情抑郁的他每天深夜借酒消愁。杨蓉联系他的亲属为其看病,可每人都有难处,难以达成协议。杨蓉明白,表面上看是一个噪音扰民的问题,但实际上却牵扯着家庭问题。
杨蓉和社区主任多次联系大良亲属,但始终协调未果。7月一天,杨蓉联合社区干部、胜利桥法庭庭长冯爱芳在大良家门口进行公开调解。大良女儿、姐妹、邻居、社区干部、房东等全部到场。几经努力,最终大良和其家人同意先住院治疗,亲戚积极寻找房子,出院后搬离。一场纠纷,就此化解。做好督导员和服务员:
当群众的贴心人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一村一警”走访活动中,为了组织发动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平安建设,杨蓉以警务室为中心,将“居委会→网格长→院长→楼长→信息员→居民”连接成线,把社区内的修锁、修自行车、修鞋、卖面皮等人员组织起来,在网吧、小旅馆等治安复杂场所设立固定哨、流动哨,织出一张覆盖全社区的治安阵地管控网。
“我去菜市场看了几回,住在我们院的小张根本不在。白天不露面,晚上老闲逛,很可疑。”遇到可疑情况,居民总会第一时间向杨蓉反映。对于群众反映的小事,杨蓉皆放在心上。她说,社区民警关键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张进北居住在金刚里南一巷,因病截去了右下肢,家里没有子女,而办户口、开证明、看病、报销医药费都必须回新疆原工作单位,这让张进北很发愁,为此找杨蓉帮忙。杨蓉给他手写了一份如何办户口材料证明的样本,又向上级机关反映了他的困难。上级机关知道后,根据有关规定为张进北办理了户口迁移。之后,又专门安排民警到各基层所队走访群众,征求意见,简化办户口有关手续。这样,和张进北情况一样的群众的户口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做好信息员和宣讲员:
搭起政府和人民的“连心桥”
金刚里南三巷5号院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三无”老院落,环境差,治安复杂。居民迫切希望能改善居住环境。杨蓉得知情况后,及时向街道办事处和杏花岭区政府反映。杏花岭区政府积极规划并筹措资金,更换了破损井盖,铺设硬化路面4000平方米。杨蓉与社区干部一道,动员群众拆违章、清垃圾,彻底改变院落破旧面貌。
杨蓉警务室还是妇女儿童维权室。今年以来,在警务室里,杨蓉相继开展了“反对邪教,抵制毒品,传播健康,共创平安幸福家庭”“保护我们的孩子,绿丝带行动”等法律讲座宣传活动,多形式宣讲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居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共同推动平安社区建设。针对社区发案特点,杨蓉向居民讲解防范措施,宣传防范知识,还自己设计了“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签订通知”,打印了安全提示宣传单,在入户时携带“一村一警”走访日志,边走访、边采集、边宣传。
在“一村一警”联系走访活动中,杨蓉走访居民900余户、2700余人,调解民事纠纷8起,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