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庆节,《中国机长》炸毁了中国电影市场。
上映仅16天,电影票房突破25亿元,跻身华语电影票房前十,连续9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多次霸榜微博和抖音热搜,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光影交错,笔底烟花。
回首2019年,不难发现有不少影视文化作品聚焦交通题材。
一部部佳作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塑造,见证了一段段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光辉历程,让我们身边的交通人形象变得丰盈而具有感染力。
1 《国脉:谁寄锦书来》
纸笺传情讲述百年邮政故事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国脉:谁寄锦书来》是首部讲述中国邮政百年风云的长篇小说,揭示了鲜为人知的邮政史,抒写了邮政人的家国情怀,为百年中国邮政谱写了一曲不忘初心、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壮丽凯歌。
“国脉”源于周恩来总理为邮政人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小说以邮政、工运为线索,串起了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邮工童子军参加“一·二八”抗战、“九·一八”事变、东北3000名邮工维护邮权撤回关内、巩固邮基运动、解放上海邮政大厦等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通过再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讲述了邮政工人的日常工作、家国情怀,以及战争年代跑秘密交通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扣人心弦,精彩纷呈。
小说背景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滩,3个好兄弟、好工友,从上海邮政大厦起步,在工运风云里脱颖而出。一次偶然抉择,铸就了三人迥然不同的命运,交织出一幕幕时代与人性、历史与命运、理想与奋斗的跌宕起伏的剧情。
小说主人公秦鸿瑞的原型是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朱学范。朱学范是旧中国邮工出身的工人运动领袖,历任上海邮务工会常务委员、上海总工会主席、全国邮务总工会常务委员。他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和解放区工会合作,多次出席国际劳工会议,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斗争赢得广泛的国际支持。朱学范还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工人运动内部的统一战线,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以数十封各式各样的书信——有义正词严的宣言书、严肃郑重的公开信、字斟句酌的劝归书、割袍断义的绝交信、情意绵绵的情书……组成了一个公函私札的“书信世界”,诠释了邮政“传书”的基本使命。
2 《中国机长》
真实幕后远比电影精彩
电影《中国机长》。《中国民航报》供图
上映时间:2019年9月30日
2019年国庆假期,电影《中国机长》掀起观影热潮。在电影热播的同时,一段录音也在网上热传。
“四川8633,收到请回答!”
“四川8633,成都叫你!”
“四川8633,四川8633!”
《中国机长》以“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将观众的思绪拉回一年多前发生在万米高空的“生死时刻”。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副驾驶员上半身被突然的压差吸出窗外。危急关头,机长刘传健沉着冷静控制飞机平稳飞行,最终在成都迫降,保障了机上119名乘客以及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
除了机长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沉着冷静的应对,3U8633航班的顺利脱险,与整个机组人员乃至全体民航人的付出密不可分。电影真实再现了航班机组的日常工作,以及民航系统的周密运作,用逐个分镜头刻画了各工作岗位的日常画面——酒精检测、机组准备会、乘务员客舱安全检查、飞行员绕机检查等。这些工作繁复又单调,却是他们的每日必修课。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个在民航运行中至关重要的保障性岗位——被誉为机场“最强大脑”的塔台。机长在操控飞机升降、紧急返航的过程中,时刻和塔台保持联系。在迫降过程中,机场管制中心通过大屏迅速决策,疏通所有航班紧急避让,调配医疗、交通、火灾救援迅速到场,最大化降低了事故风险,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中国航空的应急实力。
不仅仅是机组和塔台的工作人员,机场地勤等协同部门也在影片中悉数出现。《中国机长》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电影所展示的,就是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的工作日常。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中国民航人才是《中国机长》的主角,他们的付出和坚守,足以让所有人铭记。
3 《港珠澳大桥》
有温度的“匠心” 人人是英雄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
上映时间:2019年5月1日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以港珠澳大桥最后一节沉管E30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全面回顾了港珠澳大桥自开工建设以来,桥梁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大桥主体工程桥、岛、隧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领先世界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
在拍摄安装最后一节沉管场景时,影片如故事般娓娓道来。“这几十个沉管中,最后一个沉管受到的约束条件是最多的,我们也是蛮有压力的。你千万千万帮我,把这个各方面的工作啊,尽量做好,大家都高兴。”影片通过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开会时的心路感想,侧面突出了建设者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纪录电影时长70分钟,历时9年跟踪拍摄。“我去过港珠澳大桥20多次,感情十分深厚。但现在说起港珠澳大桥,我脑海里都是一个个建设者的面孔,虽然我们讲述的是桥的故事,但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在导演闫东看来,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影片中所说:“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
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400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花了6年筹备,用了8年建设。这么多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座大桥上。有人从20多岁干到30多岁;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点,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焊接工人,所有人为了这座桥热情投入,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这些有名的、无名的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如大桥一样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
4 《在远方》
快递小哥的诗和远方
电视剧《在远方》。
上映时间:2019年9月
你第一次接受快递服务是什么场景?“第一次在网上买东西。”可能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电视剧《在远方》,通过一个“励志”故事,给我们科普了20年间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演变。《在远方》是第一部把目光投向快递行业的国产电视剧,也是第一次以快递小哥为故事主角。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姚远在民营经济和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敢为人先,最终成长为快递行业领军人物的故事。
《在远方》的故事背景贯穿1999年至2019年,这20年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年代。从民营快递企业创业艰辛,到与竞争对手唇枪舌战,从用生命保快递,到无人快递车等现代快递物流新技术应用……《在远方》高度还原了大时代下快递行业的更迭变化,重点讲述了民营快递业的转型发展史。
“直面矛盾才能说明这个国家的伟大。”编剧申捷在创作中贯彻了这一点。剧情甫一展开,主要矛盾就集中在新旧快递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
电视剧中,初生的民营快递市场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为维护市场秩序,快递业“警察”——“邮政稽查”应运而生,并与处于“灰色地带”的民营快递经营者产生了不少冲突。
冲突的背后,是时代剧变引发的阵痛。2009年4月24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对外颁布,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第一次将“快递”纳入调整范围,设计专章对快递业务作出规定。自此,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有了法律身份,中国快递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想用这条线,展现中国能走到今天,其中有多少阵痛、挣扎、重生。”申捷说,中国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来之不易。
《在远方》既有快递人的特写,也有时代的俯瞰,剧中融入了“非典事件”“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等重要历史事件。叙事手法上,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交叉推进,深刻表现了主人公姚远——一位普通快递人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选择与挣扎,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正是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快递人,撑起了全世界最庞大、最复杂的快递物流系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张雨涵 / 文字综合
图片除署名外为 本报资料片
责编/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