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抖音)海外版风靡抖音世界。
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二月末TikTok在全球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10亿,其中6.63亿次都发生在2018年。不止如此,TikTok的全球狂热还没有丝毫退烧的趋势,一月份的新增用户7130 万,也成为美国一月份下载量最多的非游戏应用。
TikTok不仅让Facebook和Snapchat等如临大敌,更让海外媒体和观察人士倍感好奇,从最初简单将其视为中国输入的“精神鸦片”,到认真分析它蹿红的原因,直至开始认为它代表了社交网络的未来。
《纽约时报》在去年12月就曾发表文章,试图搞清楚TikTok为何能取得成功,文章指出,TikTok没有广告、没有新闻,没有网络喷子和霸凌者,“可能是现存唯一真正令人愉悦的社交网络。“
要知道,国外的社交网络早已成为了硝烟弥漫的“是非之地”。“喷子”泛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Twitter,因为喷子和仇恨言论,不少知名用户都纷纷推出,逼得CEO Jack Dorsey不得不出面保证解决。
在Facebook隐私泄漏丑闻曝光之后,公众才发现5000多万用户数据被收集起来用于针对性政治广告。而Instagram在被Facebook收购之后,广告正在变得无孔不入,已经开始影响用户的体验。
相比之下,TikTok就显得干净、纯粹、不被打扰,在这里你可以卸下防卫、做点蠢事,找回最初的快乐。
而美国版“知乎” Quora的用户将TikTok的成功归功于:它创造了一种“集体癫狂”的安全氛围,那些不好意思在社交网站展现的“愚蠢”一面,都可以在这里尽情释放,因为所有人都在搞怪出丑,没有人会感觉难为情(这仅仅指美国用户而言,在日本市场TikTok主打的是生活向和二次元向的内容,在印度则是舞蹈和搞笑)。
在一些媒体眼中,这些千篇一律的内容“一点都不酷”,The Outline就认为TikTok过于强调病毒式话题而非爆款网红,从而限制了用户的创造力。当然,也有媒体认为这恰恰正是TikTok成功的原因,《大西洋月刊》就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如果想成为主流,首先就要变得“不那么酷”。
而TikTok之所以让无数用户如痴如狂地上瘾,正是因为击中了人类“复读机”的本质。解决了普通用户在拍短视频时不知道拍什么、怎么拍、没人看的问题。
通过推荐当下流行趋势,通过各种各样的激将挑战,通过鼓励用户回应、跟拍等方式,TikTok让普通人的创作门槛降到了最低。而冷启动的推荐机制也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收获自己的粉丝,而不一定要是网红。
这也可以让TikTok避免像Vine那样受制于头部网红的结局,Vine是国外媒体经常拿来对标TikTok的对象。虽然Vine称得上是短视频鼻祖,但在Instagram推出了短视频功能之后,同质化的Vine就陷入了困境,20多名头部网红要挟不成后的集体出走,更是给了Vine最后一击。
Vine的失败也说明了社交短视频很难和Instagram、Snapchat相抗衡,而TikTok显然是另辟蹊径。近日,《纽约时报》再发文章分析TikTok成功的启示。从上一次报道的浅层体验,进一步深入到TikTok的产品理念。它甚至用了这样一个标题《TikTok是如何改写世界的?》。
在《纽约时报》看来,TikTok与Vine、Snapchat或Instagram的核心区别是:它用机器推荐代替了围绕人的推荐,“想象另一个版本的Facebook,它能在你加好友之前就把你的信息源填满。TikTok就是这样的。”
“TikTok不想通过一个曲折、繁琐的社交阶段完成进化,而是直接向人们展示一些内容,观察他们的反应然后再推荐更多。”相比于缓慢的社交涨粉、社交传播和社交反馈,这样即时性的反馈、身处潮流之中的参与感更让人上瘾。《纽约时报》认为,TikTok是来自未来的应用,或者说,至少是来自某一种未来。
毕竟,Facebook不仅山寨TikTok推出了自己的短视频应用Lasso,更为了提高用户粘性不断向算法推荐倾斜,而YouTube和Twitter都在这么做。只不过碍于它们社交平台的定位,并不能如TikTok这么彻底和坦然地“接受中心化的控制”。
就在不久之前,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内忧外困一年之后,终于宣布Facebook要从开放的社交广场转向私密的聊天客厅。
伴随着社交广场的衰落,社交网络的内容分发能力也会不断减弱,人们一方面退回到私密的单聊、群聊,另一方面则在TikTok这样的娱乐广场寻求新鲜与刺激的内容,而完全没有社交压力,不用担心社交形象的崩塌。
正如抖音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填补了“逃离朋友圈”的空缺一样,对于国外社交应用来说,TikTok的确是“来自未来的应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