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江湖的潜规则
刘渝民的杂记 246 2019-6-28 14:29
营销管理
甲乙双方经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一直这么想。
你们以为买卖流量是靠质量或价格赚钱吗?
低价买应用商店的流量?信息流?百度搜索?抖音?cpa?
都不太现实。流量的单价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你可以买,别人也可以买。
作为流量倒卖的乙方,你要买到好的流量卖给乙方赚差价,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几乎不太可能。如果你想说你的优化能力强,能比甲方获客成本更低,那你应该去做一个运营服务商,收取服务费,而不是去赚流量差价。实际上我很多次说过,优化能力没那么紧要,因为成本的大头是流量单价本身决定的。
那么显然,当你给一个甲方导入一个优质的用户时,如果你是从百度获取的,假设甲方给你的结算佣金是200一个有效cpa,那么实际上你在百度的获客成本,也会是200一个cpa左右,利润几乎没有,甚至你还可能亏损。
傻子才会这么干对吗?所以乙方一定要作假。从成本降低的逻辑上来讲,乙方还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流量,来降低流量的购买单价,从而在与甲方给到的佣金之间形成一定的利润空间,但这个空间在目前互联网广告价格透明化直销化的今天,也正在大幅度缩窄。
所以,作假才是潜规则里最重要的。
我们以某行业来举例。
假定我是个第三方卖水的app,我的上面摆满各种甲方的产品,我去买各种流量,cpa,信息流,搜索,抖音,快手等,然后这些流量再倒卖给甲方,按cpa进行结算。
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赚钱很难。但是如果我的流量可以一个卖给多个,那么是不是可以赚钱了?
Ok。我们来假定估算下。
首先我们要有基本的互联网常识,还要有粗略的数学测算逻辑。
一般来讲,互联网广告的注册转化率在5%~10%左右,甚至更低。所以我们要买某个媒体的流量,先看看该产品所属行业在该类媒体的平均出价。比如金融行业在信息流平均出价为3到5块,那么注册成本就在30~50以上。当然,具体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同行数据交流来获得,可以肯定的讲,如果大家成本都很高,你千万别以为你的优化能多厉害,降低20%就很不错了。
以某金融第三方行业为例。
该app获取一批注册用户,然后这些注册用户的有效率在70%左右,属于中高位水平了,你不可能100%的注册有效率。
同时一个有效注册用户在该app去注册上面甲方产品的数量在1.5~2.0之间。这个注册的成功率,由互联网流程的简化程度来决定,中位数在60%~70%左右。
那么我们假设,该金融第三方app通过某渠道采买流量的注册成本为A。
以一个注册用户买1.5个给甲方,则其获取一个cpa用户跟甲方按注册结算的成本为A=1.36A。
若以一个注册用户买2个甲方,则其获取一个cpa用户跟甲方按注册结算的成本为A/07=1.02A。
如果跟甲方按uv结算,则uv成本为0.71A~0.95A。
好了,我们发现,以注册结算,即使保持在高转化的情况,一个结算注册成本在1.02A,也就是我们买来的A的成本,要低于与甲方结算的成本。但该行业目前恰好相反,买A的成本要高于结算单价。
同样的,按uv依然如此。看起来必定亏。
但很多人依然在做,为什么?
这时候行业的潜规则就发挥作用了。
首先,我们可以针对购买的cpa成本进行扣量。其次,我们还可以与甲方结算的时候,进行掺量。
假设我们同时扣量20%和掺量20%,那么我们的成本要下降44%,即成本为1.36A=0.94A,如果买cpa的价格和结算单价持平,盈利了。
如果还不盈利呢?继续加大掺量和扣量比例就可以了。
这就是流量江湖的潜规则。
对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按cps合作呢?这个话题就长了。
其实跟dsp掺假一个道理,你甲方不肯出高价,我就掺量作假。
第三方,永远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才是流量生意的精髓,而不是所谓的低价买高质量然后卖高价赚钱,你凭什么低价买高质量?除非红利期,但有几人能有红利期呢。
有时候,靠红利能赚大钱。但不持久,也需要运气。而靠系统和规则赚钱,不仅持久,更迎合市场需求,毕竟每个市场都是如此。这大概就是江湖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