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两年,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几乎可以触及社会生活的细节,好像无处不在地被“成像”。(大卫亚设)。
套用一句时髦的网络表述就是:“无视频,不生活”。
如果说短视频发展初期,其功能还更多在于“观看”,那么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迅速更新的新技术,今天的短视频已经超越了“观看”的意义。
在呈现生活方式、服务生活需求、表达生活观念的广度、深度与速度上,都获得了极大扩展。很多普通人都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记录生活甚至工作。
然而身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能玩转短视频的,未必是那些up主达人,还可能是老教授。
听起来,调性偏严肃的学术传播跟讲究“好玩才是硬道理”的短视频形态混搭,画风有些“突兀”。
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各路名人,包括大学教授、央视主持人等在内的短视频号真就玩得风生水起。
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了。
有人说,他普通话不标准,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网友纷纷表示想听……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这个水平,绝不写诗。”
网友说,就是喜欢这种不装腔作势,不居高临下的风格,所以受欢迎。
时下已有的很多名人抖音号,就善于将传统学术等内容跟新潮元素结合。
例如扬州大学的申维教授和央视主持人姜鑫:
申维教授以“讲最有趣的历史”为宗旨,在抖音上说了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段子。
通过寓言故事说人生道理,网友也纷纷表示学到不少。
姜鑫老师的主题则侧重“女性成长”话题,比如《优雅很难吗?》讲女性应该如何做到优雅。
类似的名人抖音号还有很多,要知道时下短视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继文字和语音之后新兴的内容承载方式,用户数量惊人。
名人们攻占这块“高地”,特别是跟该赛道上的“头部玩家”、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3亿的抖音联袂,利用其人工智能推荐、海量内容分发等优势,不落后于时代很有必要。
尤其教授学者们对普通人进行内容输出,需要其不止于手段方面的创新,不仅要褪去“高冷”的一面,在内容、形式上都要加以升级和丰富,才能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有效性。
其实名人的入驻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些短视频本就是正能量内容的供给,会丰富抖音平台上的优质内容生态池,也会对那些良莠不齐的劣质内容形成挤出效应。
本文为「善品堂藏书」编辑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