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雪道:彭博社
牡丹山是馒头型的话,会更符合大家的想象。
然而并不是,当你站在牡丹山峰下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座尖刺状的山峰,类似刀尖或者笔头的感觉。底部并不粗壮,周围山坡直削,顶部尖峰状,上有一顶小庙,看起来非常峻奇。围着牡丹山峰体走了半圈,越发感觉到它的直削陡峭。没有路,顺着山坡向上,角度在六七十度上下,很吃力。我们没有走盘龙方向的山路,据说那边的山路几乎是直上直下。但自峰脚登顶的这百十米,的确像是在刀尖上攀爬一般。
牡丹山
牡丹山上的小庙其实并不算小。最前方是一级窄长的台地,以石头垒砌了台基,高六七米,将小庙完整的架出一方小院。其后,应该是献厅,较台地高出半米左右,只余下两侧的山墙,东墙下立着两块碑刻,能辨别是道光年间的,还有一块倒坍在台地边沿,已经风化的辨不清内容;西墙中心嵌了一方石碑,是康熙二十七年重修牡丹山王母殿的事迹。依此可知,此庙为王母圣殿。
旧时天遇大旱,民人常祈神灵赐雨;得雨,即目为灵应,以有神焉;为答谢神灵,并祈求佑护,则修庙祀之。献厅后即为主殿,为石砌的券形洞窟式建筑,甚是阔大;中间开门,门上有铜钱形窗孔;左右墙上各有一方窑洞形神龛。殿内今置一女神坐像,执团扇,披红妆,甚丽,是为牡丹女神像,实际是今时商场中的塑料模特。神像上并有遮阳伞一具。像后悬挂一张丽人图,题曰“牡丹仙子神位-己丑年春”。
正殿左右复各有耳殿,均石砌。西侧耳殿今尚完整。正殿献厅之间,通向两侧耳殿,原来应该是有券形门洞的;通过残留的判断,献厅前左侧,在台地上,原来也应该有券形门洞,或者就是早先进庙的正门,门前今残存杂乱的石阶四五级。
解云海老师辨认碑记
康熙二十七年重修牡丹山王母殿
道光二十年 河津张文盛镌字
牡丹山、猴山为韩城群山居中者,牡丹山有较猴山为高。立身其上,环视四周,大岭山、硃砂岭、南寺山、中寺山、八郎山、高祖山、云台山、龙凤山、三累山、猴山,皆能眺见,一一指明,可以说是此山胜景。
牡丹山,因何得名?韩城县志记载,“牡丹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牡丹开时,千红万紫,香闻十里,土人采以当薪。”盖以此山产野生牡丹而名。解云海老师说,“牡丹山群峰簇拥,体以麦垛。顶部古木环抱,远观如盛开牡丹。”则以山形而论。此外,更有牡丹女的民间故事流传,言说牡丹女,为逃婚而避遁此山,化身牡丹。无论如何,以牡丹名山,是美丽的,也是让人神往的。
我们是沿着猴山的西沟进山的,初时尚有路,抵沟头,则无路可循,需依山而上,至顶,复有路。从牡丹山下来,沿山脊东行,南拐北绕,历两峰,抵猴山西猴下。虽已深秋,猴山游人不减,上呼下和,尽皆欢喜。自猴山下,不足半个小时,即至沟底了。牡丹山、猴山前后相连,猴山因其形而近名胜,游人甚多,路也相对好走;然胜景往往在人迹罕至处,如牡丹山者,鲜有人至,其尖刺之形与遍览众山的兴致却又是常人不可体会的。
猴山
韩城猴山,顶峰为东中西并列的三个石峰。石峰高耸如云,常年受风雨剥蚀,又感染山川灵气,便幻化成三个石猴。其中中猴、西猴紧紧相依,有如母子;猴头形象均极生动,额首分明,眉目宛然,蹲伏眺望,神采奕奕。
中猴下有残庙,临山一壁半截残余,有神像痕迹。对面一壁则悬空危峙,有六边形窗户一孔;以窗形做画框,可观群山如海,在裁剪中,画里画外竟成两个世界,饶有趣味。庙内尚残余石碑两通,有“重修石猴山神庙碑记”者,其文甚有逸致,“韩之西北皆山也,而山之奇特者惟石猴山,三峰屹立势挡霄汉”,描述石猴山十分妥帖形象,落款为“道光九年”。过神庙,中猴前临崖处有平台,可远望东猴。 山势蜿蜒,红绿斑斓,东猴尤为莽莽,如披锦袍绣裀,秀丽动人。复出神庙,沿石径盘桓而上西猴猴顶,上有旧庙遗迹,残破殆尽。西猴为独峰耸峙,立于猴顶,环视群山,则波澜起伏,漫山红透,天清地廓,壮阔辽远,心胸顿时为之一清。望东猴,比肩而立,似乎唤则即至,招而可来,极为亲切。下视中猴,其上有方形砖塔一座,心向往之,然登陟中猴猴顶的铁链已遗失多年,早已不能攀爬。
东猴与中西猴当属两峰。自中西猴下,沿岔路向东,行约数十米,在两峰之间,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的泉池。泉池并不大,系人工雕凿,水平如镜,可映蓝天。复行数十步,便到了东猴底部。沿山石攀援而上,略涉艰险,则登上东猴猴顶。猴顶约十数平方大小,平整如砥,与中猴下平台一样,东侧临崖处亦有白皮松一株,粗壮遒劲,保持着迎风的姿态,极富韵律。由东猴望中西猴,则似两级石台柱。而西猴独立挺秀,有如烛台,异常俊美。唯一缺憾,即猴顶旧庙残破。若有红墙黄脊、重檐飞翘,西猴之景独立于万山之中,可谓奇绝。
捐款人名单和我的影子
西猴顶上庙殿遗迹
西猴顶拍抖音的游客
中猴和东猴,中猴顶部有方形砖塔
道光重修猴山神庙碑记
东猴
中猴庙门
其时已深秋,木叶脱落殆尽,地上斑斓的树叶厚积了二三十公分,要比高级的地毯还要柔软。而树上稀疏的叶子,在丽日映照下,伴着细和的威风轻舞,流动的光彩直让人迷醉。我是不大喜欢浓重的红叶的。不是说那种漫山的红不好,但是它太浓了,太艳了,浓妆艳抹,过于渲染了红,以致失去了秋色的斑斓与细腻、萧瑟与清泠;相对来说,我更倾心于红叶褪去后的这些清冷的、幽淡的美。深秋的是清冷与萧瑟的,这时候,五角枫的红是萧疏的,但也是更让人欣喜的,它不炫目,不耀眼,但是因为背景的枯淡,它却更显明,更靓丽。看着它,我真想把这斑斓的色彩带回家。于是,好事者沿途为挖取五角枫幼苗五株。相约回家后种植盆中,待到小雪日后,以作“红炉”雅趣。
国色天香牡丹山
解云海
牡丹山位于盘龙乡官庄南与薛峰乡小麦川姜圪垯北的主梁上,海拔1432米。牡丹山群峰簇拥,体以麦垛。顶部古木环抱,远观如盛开牡丹。《韩城县志》载,“牡丹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牡丹开时,千红万紫,香闻十里,土人采以当薪。”
关于牡丹山的来历,韩城民间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坡底村有一家姓王的老俩口,年过半百膝下才有一个女儿,生得聪明俊俏,起名牡丹。当牡丹长到十七、八岁时,面若桃花,身如翠柳,亭亭玉立,相貌出众,加之她能纺会织,巧缝善绣,因此牡丹的艳名远传乡里。每逢年过节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因女儿大了,老俩口因“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一时半会也拿不出主意,等到二十出头了,也未挑出个合适的对象。
韩城县城有个姓李的财主,家有万贯,又与官府常来常往,有钱有势,他听说牡丹的芳名,便央人给王家送来白银千两,粮食百石,要娶牡丹作为小老婆,王家二老虽然心里不满意,可惹不起富贵人家,只能忍痛勉强答应了。
牡丹知道后苦恼不堪,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也无法抗拒。只好把全部怨恨发到纺车上,她每天摇着纺车,纺呀纺、纺呀纺,昼夜不停。把纺下的线全部缠成一个有兰球大的线团,尽管她人累瘦了,眼熬红了,还是一个劲的纺个不停。经年累月,娶亲的那天来到了,李家迎亲的花轿吹吹打打的来到门前,可牡丹姑娘忽然不见了,李财主忙派所带的人四处寻找,毫无踪影。李财主指控牡丹的父母指婚骗财,吵闹不休。牡丹父母这时也惊恐万分,王家院中乱成一团。这时院子忽然进来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跪下说:“在村西发现一根长棉线,好象是牡丹姑娘纺的,一直向西北延伸。”李财主便带着人向村西北去,一直追到猴山西边约10里处,长线已完,仍不见牡丹。正在纳闷的当儿,眼前出现了一朵紫红鲜艳的牡丹花。当李财主急忙用手採时,那牡丹花随着山势迎风腾起,变成了一座巍然的山峰,李财主还不甘心,决心要折下那朵牡丹花,就向山峰上爬,爬呀爬呀,精疲力尽地爬到山顶,他欣喜若狂,急忙伸手去折那朵牡丹花,不料,牡丹花“呼啦” 一下变成了一块很大的石头顺势而飞起,把李财主砸死在石头下,手下的人吓的都四处逃命去了,后来这座山就叫牡丹山了。
山顶东侧为当年的牡丹建了一座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庙会。届时四方村民,敲锣打鼓,群往祭祀,非常热闹。现今庙院前厅、南房己毁,西窑犹存,庙院坡底村及邻近村社建庙重修时的“德垂不朽”、“芳名丕著”的题额犹存。牡丹山或以由于天人感应的缘故,当年多彩多姿,面如桃花、眉似柳叶,能纺能织、巧缝善绣,藐视权贵、敢冲破世俗禁锢的束缚、才貌出众的牡丹姑娘艳名的感化,或以人工培育栽植,直的长出了牡丹。诚如县志所载;“牡丹开时,千红万紫,香闻十里,土人采以当薪。”牡丹盛开时漫山遍野,连乡人路过时都採之以当柴烧。遗憾的是,经“文革” 破四旧后,这里香火已经煙灭,前年春夏之交,当我与同事从猴山西行,寻访我中学时曾在此开荒种地的牡丹山,行走在这羊肠小道的密林深处,再度探访牡丹山庙这座古迹时,心情依然沉重,道路芜没,前三十多年乱开荒地,毀坏森林,加之改革开放初期,从三累庙到牡丹山这一区段路边的牲口粪便沿途遍地,可见乱砍乱伐犹为严重,山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文物古迹更是成了无主之物,着实令人痛心。但让人心慰的是,自进入卄一世纪,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情况大为改观,行到主峰脚下,极目前眺,茂密的橡林皮厚寸余,遮天蔽日,古色古韵,连壳花争相怒放,让人心情激荡,流连忘返。随着韩城全域旅游的纵深发展,已把这条百里风景梁纳入西部人文生态旅游规划。昔日“三磊后、菩萨殿,客往烧香祈安全;似笔架、三累山,钟毓韩域出三元。猴儿山、险峭冠,横空出世追华山。牡丹山、好巍然,百里风光一眼观。南池寺、菩萨都,林幽泉涌仙人居。硃砂岭、树青葱,盘水发源处,溪流淙淙。” 的原始生态景观正日渐恢复,随着薛峰至猴山二级旅游路的开通,遊人坐车赏牡丹,观百里长廊的日子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