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张晶突然意识到,他们都是20多岁的少女、小伙子。
“他们中的哪一个,不是父母眼中的宝宝呢?但在抬担架的时候,在直升机上的时候,他们就是患者和家属的依靠。那时的他们,都是战士。”|作者:杨学义
7月24日,《环球人物》记者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见到了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静。暴雨来袭后,她在医院睡了几天几夜,昨晚头一次回家休息。
从家里回到办公室,她忍不住跟《环球人物》记者分享刚才在路上的心情:“再次回到郑州的街道,我看到快递小哥、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都会哭。”拉她的出租车师傅问:“大姐,你咋了?哭什么?”她说:“谢谢你,还能让我坐上出租车。”
如果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很难理解这番话。“我看到这个城市在重新运转,再次看到这些很平常的景象,终于明白,这些都很珍贵,并不是理所应当的。”
就在3天前,郑州的几家医院还是一片河泽,为了营救患者,她和同事们在相关部门的支援下,为重症患者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空中大转移。
重症监护病房,停电了!
张静在担任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的同时,也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简称阜外)CCU病区主任。她平时的工作,就是在两家医院之间来回跑。
按照日程,7月19日,她在阜外查房;7月20日,她在省人民医院,当天不仅有全院的科主任会议,还有住院医学生的考试。但是由于遭遇暴雨,会议和考试都被取消了。
看着窗外的大暴雨,张静有些担忧。果然,省人民医院出现了短暂停电,“当时并不严重,就是差不多一分钟左右,又来电了”。但身处重症监护病房,她对停电的情况格外警惕,因为电力就是重症患者的生命线。她给《环球人物》记者看了她在工作群中发的消息,要求省人民医院和阜外的CCU都把备用电充满,以备不测。
“说实话,我当时不担心阜外。那是2017年12月搬过去的,基础设施很新。我对那里的一针一线都非常熟悉,没有想到那里会出问题。”张静更担心的是已经停过电的省人民医院。当天晚上,她没有回家,住在了省人民医院的办公室里。
但21日凌晨3点多,阜外还是停电了,整栋大楼的生活区一片黑暗。幸好储备电充足,还可以供应重症监护室仪器,所以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没有特别担心。张静也没有担心,“CCU中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即人工心肺机)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是重症病人不可或缺的两台仪器,我们特意充满了机器本身的备用电,同时还额外准备了一个专门的储备电源,加起来一共可以支撑4个小时。”她当时觉得,一切还在掌控之中。
一直到21日早晨8点,张静坐不住了。她的内心有一个闹钟,“那天8点就是抓狂的临界点”,直觉和常识告诉她,阜外停电已经超过4个小时,备用电已经无法再支撑仪器了。阜外CCU病人情况危急,生命线有被切断的风险。
“此时护士们还有最后一个选择,用手动的方式为设备提供动力。”她边说边比划着,对于ECMO,护士们要握紧摇臂,一刻都不能间断地摇;对于IABP,护士们要拿着推杆,一下一下往里戳;对于呼吸机,护士们要攥着气囊,不停传导空气。在上午备用电用完的几个小时里,以及其他病人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阜外CCU的护士们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度过的。
“那时我的状态,是疯掉的。”她预想了诸多情况,也准备了预案,但万万没想到阜外会被洪水围困这么久,变成长时间断电。于是她向院领导报告,请求空中力量支援,将阜外的CCU病人转运到省人民医院。经过全力协调,中午张静得到通知:两架直升机将参与这次转移,并在天气适当、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抢救病人。
扛起300多斤重的生命担架
此时的阜外医院,被旁边的贾鲁河淹没了,成为一座孤岛。停水、停电、停网,与外界失联。
·7月21日,洪水中的郑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已经被困一天一夜的患者和家属,变得焦躁不安。从窗口望下去,他们看到院内已是一片汪洋。他们担心的是,医务人员进不来,物资和药品进不来,患者面临的是生命危险。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看到几名熟悉的医务人员手拉着手在暴雨和洪水中艰难地从宿舍区向大楼移动,这段平时只有5分钟的路程,现在变得异常艰难。这让楼内的人看到,外界并未放弃他们,顿时又重燃了希望。
21日下午,天空终于放晴,第一架直升机从省人民医院起飞,飞往阜外。阜外的医务人员得到消息,马上开始准备。那里的CCU在三楼,而直升机的停机坪在顶层五层。直升机的下方风力巨大,需要弯腰前行,同时噪音也很大,交流、行走和配合都非常困难,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高度的默契。
而且,一台ECMO有90多斤重,一台IABP有70多斤重,光仪器就有160多斤了,再加上一个担架上的患者,300多斤是有的。由于停电,医务人员只能用双手抬着设备和患者走楼梯。患者身上插满了管子,一路上还需要精心护理,所以这是一项不仅要力量,还要专业知识和高度配合才可以完成的工作。只运送了一个病人,抬担架的所有人就全身湿透了。
张静站在省人民医院23层的停机坪上,等待着病人。当她看到第一架飞机降落时,已是泪眼蒙胧。她轻轻地握了握患者胸前的呼吸机气囊,跟着众人一起将患者迎下来。然后,省人民医院的医务团队接过这300多斤的重量,护送到19层,再几经辗转换到CCU病区。
·7月21日,张静(右一)在省人民医院的停机坪上接下重症患者,双眼满含热泪。
“都是小伙子吧?”《环球人物》记者问。“不!”张静说,“正相反,我们的团队以女护士居多,她们平时看起来个个弱不禁风的,我都担心她们会被风刮跑了。但我现在也想不明白,当时她们哪来的这么大劲儿。”
直升机在将患者从阜外转移到省人民医院的同时,也将一些物资送过来。每张病床都得到了两包饼干、两根火腿肠、半瓶水,在灾害来临时,这些已经极为珍贵了。
史无前例的深夜大查房
全社会的力量紧急出动了。省军区、省武警、省消防、省红会、郑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及社会各界,派出的冲锋舟和转运车多达450艘(辆)。省军区、郑州市急救中心、省人民医院共出动2架直升机、67辆急救车、65辆大巴车、3辆军车。参与这场危重患者大转移的部队官兵总人数达到1220人。
受21日天气影响,直升机从阜外转运4名病人后,不再具备起飞条件。22日,天气条件一具备,直升机就再次出发了。
而在被水淹没的医院大厅,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冲锋舟也开了进来,大楼里上千名患者从下至上依次转移。电梯被淹,人们只能走楼梯,整栋楼井然有序,都主动为患者让道。这场水陆空联合大转运,共让1183名患者脱离险境,如果算上家属和医务人员,将近5000人。
·7月22日,军队、消防官兵紧急营救受困的患者和家属。
空中救援继续进行着。最终,两架救援直升机共交叉开动了72架次,36名重症患者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难以置信的空中大转移。
22日晚上10点半,张静将所有参与转移的团队成员叫到办公室,对他们宣布:“最后一个患者的转移已经结束了,他们都在CCU或其他地方得到妥善安置。”一名护士“哇”的一声大哭出来:“主任,你不知道我们多不容易。低头看见水那么深,我们怕。楼里没有光,摸着黑走,我们也怕。如果中途患者出了问题,我们更怕!”所有参与空中大转移的人听到她这么说,再也不坚强了,干脆一起宣泄了出来,哭声一片。此时,他们的衣服已经被汗水和雨水浸透了好几次,都是臭的,但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
张静仔仔细细地打量着他们,也是泣不成声。此刻她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20多岁的小姑娘、小伙子。“他们中的哪一个,不是父母眼中的宝宝呢?但在抬担架的时候,在直升机上的时候,他们就是患者和家属的依靠。那时的他们,都是战士。”
当天晚上11点半,张静带着所有团队成员,史无前例地深夜大查房。在经历生死时刻后,他们在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患者,不断安慰着刚刚安顿下来、心有余悸的他们。
和张静告别时,记者透过窗,看到了CCU病房中一个个患者虚弱的身影,以及一个个医务人员谨慎、细致的神情。低下头,CCU的地板上写着一句话:尽你所能,生命在你手中。
走进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面前都是绝境。作为医务工作者,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和死神搏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患者的生命抢回来。致命病毒、滔滔洪水,都没有将记者眼前的这些人击垮。“这就是我们心中与患者的生死与共。”张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