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当时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他的一生取得了太多辉煌的成就。
在他去世以后,遗体究竟该如何处置成为了后人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便陷入了悲伤的情绪当中,群众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悼念毛主席,对于全国人民来说,他不仅仅是中国的领袖,还肩负着中国未来的希望,过去在他的带领下,全国人民摆脱了黑暗的现状,意义深远。
不少其他领导人也在这个时候陷入了思考,究竟要怎么处置遗体?
那会,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华国锋和叶剑英两位同志手中,但这不是一件小事,大家经过仔细探讨后,也有一些同志有点犹豫,不敢过于冒进。
后来,这两个人在了解到越南的领袖胡志明逝世以后也是放了几天后便被永久保存,现在的情况依然十分完美。有了这样的技术,他俩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而毛主席遗体保护移交细节解密,也是历史岁月中的一段故事:从火化到永久保存,不变的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爱。
最初的火化,是毛主席本人的意思
现在,我们还有幸能够看到毛主席纪念堂,这所纪念堂从开放到现在,已经接待了超过两亿人次的瞻仰者。
让我们回到那个悲伤的年代,1976。
那一年的年初,全体中国人民就在噩耗中迎来了这一年,当时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很快传开,他本人的遗愿有三条:不开追悼会,也不搞遗体告别仪式,最后骨灰不保留,洒入山河之中。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也不太好,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眼泪止不住地溢出眼角。不过,当他知道了周总理提出的这几点的时候,批准了最后一条,前两条还是坚决不同意。他觉得,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人民要缅怀他,他总不能拒绝吧。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毛主席征战无数,他在建国后面对斯诺的采访,这么说:“我这辈子打了二十五年仗,由于一些偶然性,并没有被敌人打死。”这足以看出,毛主席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天选之子”,那种豁达,背后也是尊重自然的生死观。
所有人都要经历生死,由于国家在全力发展,很多风俗需要改变。
在1956年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发出了丧葬改革的提议,这一提议很快得到来了各位领导的同意,他也知道中国过去一直都有着很多风俗,也不能勉强,在同意火化的倡议书中,毛主席还第一个签了字。
他对于生死的态度也是相当自然,活就要活的辉煌,死就要死地洒脱,现在的纪念堂绝对不在当年毛主席的考量之中,如果他要知道了,肯定会提出避免。
他当时还这么告诉吴旭君:“我在世的时候,吃的鱼儿比较多,在我走之后,就把我的骨灰送到长江里去喂鱼吧,算是给它们赔个不是,鱼儿以后肥了,也能好好的为人民服务。”
他曾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谈到过自己的死法,也跟很多人聊到了遗体的最后处置方式,他说:“土葬的方式不仅占用耕地,浪费了木材,过去还有不少家庭因为安葬死者而陷入破产的境地。火葬不仅能够节约资源,也不妨碍对于死者的纪念。”
蒙哥马利
但是,当真的到了毛主席走了的那一天,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最初,消息传到了华国锋的耳朵里,那会他正忙着接待外宾,接到了电话以后,活动都没有结束便赶紧来到了病床前,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见到主席的最后一面。
他也自然而然意识到,遗体的处置工作将成为一件事关重大的事情。
华国锋
在毛主席最后的住所,华国锋召开了一场会议,各个主要的领导人都来了,这件事在当时也陷入了争论之中,原因是由于主席生前对于自己的遗体去处自有安排。
那么必然就形成了两派,在当时也不能说谁不对。
一派认为,毛主席对于自己遗体的遗愿非常明晰了,这些党内的各个同志也都知道,出于尊重毛主席的角度来说,还是应该尊重毛主席本人的意思,这样才能表达出对于伟大领袖的敬意。如果生前毛主席知道自己的遗体会被保留下来,他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另一派觉得,毛主席是我党我军的主要缔造者,他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同样影响着世界很多国家,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承载着民族的情绪,如果这个时候选择不保留毛主席的遗体,是尊重了毛主席本人的意思,但是普天之下的百姓会答应么?
由于遗体的保留时间有限,所以大家还是要抓紧时间做决策。不过这场会议由于种种问题,并没有最终确定下来遗体的最后去处,只是做出了“追悼十五天”的决定,先对遗体采用一些措施保存着。
不过,事情的转机,并不是哪个有关键话语权的人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就在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发出后,中央接到了来自全国数以万计的信件,这些信中除了对毛主席的逝世表示惋惜外,还坚决反对火葬。
水晶棺和防腐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陵究竟修在哪里呢?
如果不是全国人民的信件以及这么多工作人员和领导的反对意见,或许毛主席的遗体真的被火化了。
那会,全国最有名的解剖学家徐静以及卫生部部长已经来到了中南海,他们在等着中央下达的最后消息。中央政治局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性的保护。
汪东兴将中央的意见传达给了徐静,她掀开盖在主席身上的白色毛巾,观察着主席的遗容。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
可是,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有永久性保护遗体的先例,这项技术的核心目前还在苏联人的手上,那会我们国家正在和苏联闹别扭,可没想到,一则消息传到了领导耳朵里。越南的胡志明已经采用了永久保存的方式,目前效果还不错,因此一组专家立马行动起来,赶赴越南。
汪东兴
永久保存遗体,难度不小
专家们从越南回来以后,提出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是液态保存,是让遗体浸泡在防腐液之中,优势在于能够保护稳定,而缺点是不利于群众瞻仰,泡在液体中,自然是看不清楚的;而第二种,就是打造一个真空环境,能够尽量保持住毛主席的原本面貌,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体会渐渐变干和变形。
最终,经过高层的慎重考虑,采用了气态和液态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原来,由于现场的人实在是太多,就算把冷气开到最大,也没有办法抵御这么多人散发的温度,而当时毛主席的遗体暴露在空气之中。徐静立马把这一些情况向华国锋汇报,华国锋高度重视,立马要求解决现场温度过高的问题。
在吊唁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便被转移到代号为“769”的地方,在纪念堂正式落成之前,毛主席的遗体将会一直被保留在这里。
这段时间,北京玻璃总厂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要求他们在一年之内完成“水晶棺”的设计生产任务,玻璃总厂当然知道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设计工作。
从外表上看,水晶棺似乎没多复杂,可它肩负的任务就代表着,所需要的工艺非常繁多。
之前,也只有苏联和越南的两位领导人使用过水晶棺,可相关的制作技术根本没有公开,在当时的环境下,连找一张完整的照片都是难事,大家只能去猜。
时间非常宝贵,经过专家们多次讨论与研究,水晶棺的初步设计方案才终于敲定下来,结合毛主席的身高特点,还要考虑到未来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问题。
在前三个水晶棺制作出来后,大家都检查出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按照水晶棺的原理要求,需要找到没有任何杂质的水晶材料,而且每平方米中,内部的气泡不能超过两个,当时整个矿石储备都没有那么多符合条件的,因此很多矿石需要现采。
东海县接到任务要求以后,群众积极性非常高,每天都有一千人出动采矿,按时完成了任务。在这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熔炼水晶,当时世界上有这种技术的国家同样不多,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工作,经过重重困难后,终于生产出了一块块石英玻璃面板。
最终,1977年的8月,水晶棺制造完成,一次性解决了此前出现的一切问题,目前毛主席依旧躺在四号水晶棺之中,被大家瞻仰。后来,工作人员为了防止以后出现其他的突发状况,又生产了五号水晶棺备用。
水晶棺和防腐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陵究竟修在哪里呢?
在这段时间,中央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案,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还专门从全国范围内抽调了一批最优秀的建筑专家和美术工作者,成立了选址设计工作组。
最开始的时候,按照国人的习惯,设计组提议将毛主席安放在依山傍水的地方,这样,清晨的第一缕日光从地平线缓缓升起,也有“东方红”的意境。
还有一些说,毛主席生平非常喜爱香山,当年很多领导人已经进入了中南海,可毛主席依旧不愿离开,还是周总理出面才说服了毛主席,整体的布局,也能参考南京中山陵。
可是,这几个方案被否决,根本原因是这些山距离北京城区都比较远,很多群众来到北京本来已经很麻烦了,再去一趟香山,来回要增加很多成本,毛主席纪念堂建立的初衷是让人民来瞻仰的,交通不方便可不行。
后来,还有中南海方案和端门方案,也都被各种各样的缺点否决了,其中比较重点的是,如果要在古建筑中建造一座纪念堂,就势必会对一些建筑造成破坏,再加上这些地方过去都是清朝王室用地,需要考虑到它之前的意义。
最终,天安门方案脱颖而出。
因为此地交通便利,无论是坐公交车还是骑自行车,都能很快到达,群众想要前来瞻仰也非常的方便;此外,毛主席在这个位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意义深远。
从最初尊重毛主席遗愿的火化方案,到如今的纪念堂方案,已经过去了很久。
在1976年的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建造正式开启,参与建设的工人们十分了解纪念堂意味着什么,加班加点地干活。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两万八千平方米的毛主席纪念堂终于正式落成。
在1977年8月,毛主席的遗体秘密出发,按照既定路线顺利抵达毛主席纪念堂。
作为一个看淡生死的人,毛主席生前就说:“过去,军阀、日本人、国民党都想要我的命,计划的空袭和暗杀行动不计其数,我之所以能活下来,是警卫同志们用命换来的。”
当初,在《提倡实行火葬倡议书》上,毛主席第一个签字,还有朱德和周总理等人都签了字,看来,他早早地就做好了之后的打算。
这是唯物主义者的本色,毛主席一直都觉得,人就该遵守自然规律,不能反其道行之。可是,毛主席的心意,大家心领了,也只有毛主席能够例外,因为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领导”本身,他的逝去,也让很多群众心中的信仰受到了创伤。
最后的永久保存决策,也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