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调研,了解当前部队军事体育训练存在的困难和瓶颈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随之,利用我军专业体育队伍资源,对部队军体组训骨干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培训的路子应运而生。
“不仅前来参训的基层军体组训骨干收获很大,我们军体中心同样收获满满。”中心领导告诉记者,这次培训是军事体育训练中心调整组建后,承担的全军首次军体组训骨干培训任务,所有培训工作都是从零起步,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为了搞好这次培训,他们提早筹划准备,拟制培训方案,编写了3本教材和数十本教案,并邀请军事体育专家反复论证修改。
来自八一田径队的跳高教练王燕鸣,干了一辈子教练工作,带出10多个全国冠军。接到培训部队基层军体组训骨干的任务后,他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深入部队搞调研,撰写了29堂课的200多页教案。培训结束后,他根据最新情况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几十年来一直执教专业运动员,习惯了以专业思维来训练,而基层官兵和运动员差别大,需要我们转变思路‘量体裁衣’。”他说。
考评与培训办公室参谋成锐是八一体操队运动员出身,曾多次夺得全国锦标赛冠军、中俄青年对抗赛冠军。按理说,让他来训练基层军体组训骨干,应该是“三指捏田螺——手拿把掐”的事。可他同样不敢掉以轻心:精心准备了3个多月时间,还特意到特种作战学院学习50天,专门学习蛙泳、器材和格斗术等军体知识。
新征程
一条没有终点的探索之路
在这里,一切训练都讲究科学。可记者一路跟训发现,他们在训练中的一些做法似乎故意“违反科学”。
比如,明知道吃完饭后不宜剧烈活动,可刚吃完饭,教练立即吹响哨子,组织大家开始军体训练;按道理,科学组训理应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可在培训中,教练一上来就是高强度训练……
为啥要这样?军事体育训练中心考评与培训办公室领导这样解释:培训基层的军体组训骨干和培养运动员不一样,除了身体素质、训练标准和模式不一样外,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培训部队军体组训骨干必须着眼实战,培训和考核的标准都必须符合实战,因为战斗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参加战斗。
如何从实战需要出发,提高官兵适应战场的体能素质?从第一期培训开始,他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聚焦服务战斗力这一核心目的探索培训模式。
为了让培训突出实战味,他们在科学组训的基础上,在基础体能训练等课目中尝试进行大强度组训,有时候甚至让受训骨干觉得“有意折腾”“难以招架”。课后,受训骨干都领会了其中的良苦用心,科学组训与大强度组训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重在处理好辩证关系,把握好其中的“度”。
部队最缺什么就培训什么。军事体育训练中心领导告诉记者,这既是探索基层部队军事体育科学组训与作战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专业培训与部队需求的对接点,也是今后全军军事体育组训骨干培训工作的发力点。
着眼新使命,探索新模式。军事体育训练中心着眼当前部队军事体育存在的困难和瓶颈问题,抓住军体组训骨干这一关键群体,积极利用专业体育队伍整合资源、集约管理的改革成果,走开专业化、规范化培训之路的探索还在继续。
——大力培育高精尖军事体育训练科研人才,在军事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训练现实问题研究和政策制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创新性成果,成为指导部队军事体育训练的理论“法宝”。
——坚持向提升备战打仗能力聚焦发力,探索建立满足基础体能训练需求和军兵种特殊体能训练需求的技术指导体系,在5个战区方向着力攻关,逐步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技术领先的考评培训点,搭建起覆盖全军的军事体育服务网络。
探索刚刚踏上征程,培训之路任重道远。过去,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一大批运动员、教练员征战国际赛场,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崇高荣誉;如今,他们拓展职能使命,服务部队战斗力,虽然不“显山露水”,但仍会战功赫赫。相信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部队军体组训骨干将成为推动我军军事体育训练不断生成战斗力的不竭源泉。(刘建伟 李振琦 魏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