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里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怅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在毛泽东手迹中注明写于1926年。而诸多史料却说写于1925年,时年毛泽东32岁,正值青年。这年秋天,他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写下了这一首词。两种说法前后相差一年,或有记忆之误, 笔者以为无关解读,以致未去刨根问底。反正是这年秋天,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就是了。毛泽东在长沙先后组建过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过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和组织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建。此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各地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由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在韶山他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在词中他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句带过。此时的长沙还处于军阀赵恒惕的统治之下,革命形势非常严峻,因而只有他一人故地重游“橘子洲头”。独立在秋天的寒风中静静地注视着湘江水滔滔向北流去,近观远眺,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江山啊!于是就自然地发出了惊天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带有几分迷茫,也有几分惆怅!然与屈原的《天问》和辛弃疾的感叹截然不同的是,仰天长问之后,毛泽东回想起当年同学们共同与反动势力英勇斗争的情境,顿时浑身振奋,笔锋一转,写下了一个长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或许他不禁又想起了1915年5月7日那天,听闻袁世凯政府在日本提出21项侵华条款上签字的消息之后愤然写下的那首四言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抗争谁抗争?职无旁贷,“主沉浮”的自然是靠我们青年学子咯!于是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征途。1927年9月9日,一介书生的他,放弃了去大上海住洋楼的机会,毅然领导了“秋收起义”,“号称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第一个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子,举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刀枪,带领8百将士走上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他领导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进行了长达2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首《沁园春·雪》。词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0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准备渡黄河东征山西,到达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好河山展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大诗人柳亚子向他索句,他将此词抄给柳,柳读罢拍案叫好,惊叹说:“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写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
此时的毛泽东,时值壮年,经历了江西中央苏区的艰难开拓,又几经磨难,在遵义会议上进入了中共领导集团的核心层。在长征途中又同张国焘的右倾路线做了坚决斗争,此后分道扬镳,带领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7千余人枪胜利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会合,人马扩大到1万7千之众,其身份和经历都与10多年前的那个一介书生有了天壤之别。虽然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然而日寇入侵,东北沦陷,华北危在旦夕,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投降政策日益不得人心,形势正在朝着有利于革命阵营的方向发展。毛泽东以其如炬的政治眼光洞察时势,排除了许多干扰,决然率兵渡过黄河东征山西。
从词中我们看到,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已绝非当年可比。当年是一介书生,胸中只有一腔“书生意气”,手中只有一支毛笔,身边也只有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学少年”,能做的也只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对当年的统治者,也只能是口诛笔伐而已。要改造中国、改造世界,力所能及的至多也无非是气概的宣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今呢?他已经是一党的实际党首,是指挥一支铁军的统帅。面对多娇之江山,他自信已经有能力参与英雄们“竞折腰”的竞争行列中去了。对当年的万户侯,不仅只是口诛笔伐,而且已经具备批评古代那些顶级人物的缺点和不足的资格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谢大雕。”他在词中明确宣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说白了就是看我们的了。看看,这有多么的豪迈,多么的霸气!
毛泽东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才出一个的英豪,他不像有的人只靠嘴皮子功夫,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此后,他几乎算无遗策。东征胜利,军队带着8千新兵,30万大洋凯旋了。同其预测的几乎丝毫不差,一年后张国焘被迫取消了第二中央,乖乖跟着二方面军北上来到延安投靠,力量进一步扩大。过了10个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内战,与中共建立了联合抗战的统一战线,3万多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奔赴敌后抗日战场。在洛川等会议上他力排众议,纠正了党内许多同志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正确路线和八路军在敌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正确方针,保证了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立性,为日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他在延安窑洞的昏暗灯光下,通宵达旦,用毛笔一字一句写下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老三篇”等无数雄文,为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立规铸魂。面对日寇和蒋介石的经济封锁,他提出了“精兵简政”,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安全渡过了难关。经过短短八年,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战中不断壮大,由原来的4万之众发展到120万。
在抗战胜利前夕,他未雨绸缪,开展了“延安整风”,统一了全党全军思想。日本投降后,为实现“和平建国”理想,他以身犯险,决然去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在国共两军激战之际,为牵制国军主力,他带着500人的队伍拖着胡宗南的20万军队在陕北的沟壑间转悠了一年,而且指挥陈粟大军在苏北七战七捷,刘邓大军挺进了大别山,陈谢大军南渡黄河挺进了豫西,完成了在全国的军事总布局,还指挥彭德怀的两万人马三战三捷粉碎了胡宗南的20万大军的进剿。此后他又相继策划、指挥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西南大迂回战,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消灭了国民党军队800万,把蒋介石赶出了大陆。如此一步步、一件件,哪一步不惊天动地,哪一件不灿烂辉煌?更不用说解放后,是他坚持打破几千年旧制,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他力排众议,决策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同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较量,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中国的强国地位。是他一锤定音,决心勒紧裤带造出了两弹一星、核潜艇这样一些原先想都不敢想的护国神器。如此种种,其功业是足可以睨视环宇,彪炳后世的!
第四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云:“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胜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写于1965年5月,毛泽东时年72岁。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胜利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成功了!看到天安门广场上那万众欢腾的场面,许多跟着闹革命的战友陶醉了,而他却在思考着一个深远的问题:还要不要保持继续革命的精神,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在此前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已经看到了胜利后会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于是向全党发出警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誓言“决不做李自成!”然而警告归警告,你要同志们做到两个“务必”,而有些同志却给你回应了个“未必”——未必听你的。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大家的意见自然是统一的——“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那时不听你话不跟你走也不行,因为不听你话不跟你走蒋介石可是会要他们脑袋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向何处去?意见就不一定好统一了。此时大家不仅已经没有性命之忧了,而且还都身有官职手掌大权,听不听你话跟不跟你走已经无关紧要了。如果对我有利当然可以听你的,对我无利也可以不听你的,对我不利的话,呵呵,那就对不起了。所以毛泽东主张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些人就提出要“维持新民主主义新秩序”。毛泽东主张实行按劳分配,有些人则认为还是按资分配好,应该“欢迎资本家剥削”,“剥削得越多越好!”毛泽东主张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些人也并不赞同.....党内在走什么道路问题上的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
此后虽然在毛泽东的强力坚持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并且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伟大胜利。然而一些过去的革命者却不出预料地被不拿枪的敌人所俘虏,他们不思继续革命,不想继续为人民服务,而是认为革命胜利了,应该享享福了,于是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做官当老爷者有之,贪污腐化者有之,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用各种方式同社会主义建设捣蛋者有之......
在看到自己的不少战友正在渐渐变质,几经教育而不思悔改;看到自己亲手创建的红色政权有变色的可能,毕生奋斗的事业可能要付与东流的时候,毛泽东坐不住了。于是愤愤然写下了“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词句,再一次明确地向那些不思人民利益只想自己享受的同路人发出警告,我可要“下五洋捉鳖”了!此后不久,一场旨在以反修防修为目的的群众运动如疾风暴雨一样席卷了神州大地。
第五首《诉衷情·赠友人》。词云:“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首词写于1974年,词中的“友人”据说是周恩来,所以题目也有写成《诉衷情·赠周恩来》的。写这首词的毛泽东已经81岁高龄了,显然是人到暮年在向老战友“诉衷情”啊!说当年我们为国酬勤不怕掉脑袋,现在江山是打下来了,靠谁来守住它?伟大的事业尚未彻底完成,然而我们自己身躯已经疲倦了,头发已经变白了,老战友啊,我们得赶快想办法呀,难道你我忍心将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的夙愿——共产主义事业付之东流?
有句古语叫是么来着?“英雄迟暮”!就是说即使是英雄豪杰,到了暮年要再想有所成就也迟(来不及)了。这是自然规律,几乎没人能逃出这个规律。毛泽东显然不是一般英雄能比肩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了老年他还雄心大发,以其无上的威望和绝世的气概,不顾73岁的高龄,毅然开展文化大革命,发动群众来教育官员和监督政府,以实现其在延安窑洞中与黄炎培老先生对话时所做的承若,走出那个“千古周期律!”然而那股逆势力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甚至拔了一拨还又会长出一拨。
自然规律真的不饶人啊!到了1974年,毛泽东步入暮年了,“身体倦,鬓已秋”,这倒有些像辛弃疾那种“廉颇老矣”的感叹,只有通过诉衷情来向战友表达自己的一贯志向了。不过就在这无奈的倾诉中,我们还能够清楚地看到他那对人民、对革命无限的深情在汨汨流淌。“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还能够清楚地读出他对后来人的殷切期望!过两年后,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为革命为人民,他尽了自己最后一点努力,发出了最后一声呐喊。为革命为人民他这一生不仅献出了毕生的智慧和精力,还献出了6位亲人的高贵生命。这样的人无疑是像他自己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的那样,“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这五首诗词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人生各阶段的心志。少年时代,他心存高远,豪志毕露;青年时代,他指点江山,豪情万丈;壮年时代,他纵横捭阖,豪气干云;老年时代,他壮心不已,豪壮无敌;暮年时代,他身老力衰,豪心犹存。
毛泽东,一生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