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文章,被当成了一件大事,不少报纸报道了这件事,特别是《中国青年报》用整版的篇幅加以介绍,在全国引起了轰动。26岁的王元被树立为向科学进军有成绩的典型,成为全国的新闻人物。但是他清醒地知道,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小成功,对报纸的宣传并没有放在心上。
“要做大问题”
在王元写出第一篇文章时,老师华罗庚很高兴;但当王元做出第二篇文章时,华罗庚很不高兴地说:“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他严肃地告诫王元:“你要做大问题才行。”
华罗庚的话引起了王元的深思。
王元(右)与华罗庚(左)
王元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著名难题上,尝试改进已有的结果。他迫切地想找到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计划中仅有的未读过的材料——布赫夕塔布的文章。这时,中科院图书馆进口了一批旧的俄文杂志,王元听说后,马上赶过去借阅。这批杂志刚运到,还没有编目,堆放在书库的地上。在王元的恳请下,图书管理员同意他在书库就地看看。于是,王元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抄写了布赫夕塔布的两篇文章。很快,他就弄懂了布赫夕塔布方法就是一个恒等式,也可以看作筛函数的一个递推公式,每递推一次,筛函数的上、下界估计就可以得到一些改进。
当时王元对筛法技巧已经非常熟悉,“技巧已在指甲尖上,只要有一点刺激就会开花结果”。他把塞尔贝格的筛法和布赫夕塔布的方法结合起来,在1956年成功证明了“3+4”。同年,前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到了这一世界著名数学难题研究领域的前列,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引用,并因方法上的创新而对后续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成为王元数学生涯中最闪亮的篇章,也奠定了中国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不断取得成果的坚实基础。
驰骋在数学的天地
随后,王元将主攻方向转向了数论应用的研究。
王元与华罗庚合作,将数论方法应用于多重积分计算,创造了在国际上以“华-王方法”著称的数值积分方法。他们的专著《数论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英译本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后,英、德、日、奥等十多个国家的14本数学杂志予以好评,认为“就抽象数学的应用而言,该书本身就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例证”。
在1980年代,王元深入到纯粹数学的另一个前沿领域——代数数论。这一时期的工作,以专著《代数数域上的丢番图方程与不等式》的出版而终结,国外专家评价王元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是“对哈代-利特伍德圆法有关的文献的有价值的贡献”。
1980年代以后,王元与同事方开泰合作,将数论方法应用于数理统计,创造了在工农业生产与国防部门有广泛应用的“均匀设计法”。这方面的工作受到钱学森、朱光亚等科学家的重视,专著《统计中的数论方法》被国际同行誉为“有高度思想挑战性的书”“应归入有价值的统计文库之中”。
在沉心于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王元也十分重视数学发展历史,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对哥德巴赫猜想历史做了附有原始文献的系统梳理。他的传记作品《华罗庚》有极为广大的读者群,并获“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金签奖,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英译版,是该出版社迄今为止出版过的唯一一部中国数学家传记。
王元的学术成就使他赢得了众多的奖励并享有国际声誉。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何梁何利奖(1994)、华罗庚数学奖(1999)、陈嘉庚物质科学奖(2000)、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金签奖(200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在国际上,他被聘为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联邦德国《分析》杂志编委及斯普林格《图论与组合》杂志编委等。
2021年5月14日中午12时46分,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元老千古!
注
①引自《淮南子·原道》。
②国立英士大学创设于1928年,以纪念辛亥先烈陈英士。至1948年,在浙江金华办学,设文理、法、农、工四个学院,1949年8月25日,英士大学被金华军管会解散。
文:杨静,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