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的仁爱
指导自学
“自爱”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们处世的指南和规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
本集以“自爱”为主题,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言。主要涉及儒家的“自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自爱”、释迦的“慈悲”等。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典型的句子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对别人做”,“自己想建立,自己想做的是达人”等。另外,孔子还广泛传播仁慈的思想,指出“全世界兄弟也是”,并把爱情对象扩展到全人类。
墨家提出了“互相爱、互相利益”的原则,目的是为了有利于社会秩序建设,使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华,体现了墨家人文精神的普遍关怀。
综合比较来看,儒家的“自爱”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主张爱所有人。墨家的“兼爱”是人与人之间无条件地“同时相爱”。道教的“爱”是强调无私的爱。释放家人的怜悯,就是让众生摆脱恐惧,过上幸福幸福的生活。这种以“爱”为基础的叙述,灌溉和丰富古人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以来,仁爱思想由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得到新的解释和发展。孙中山老师曾指出:“墨子的兼爱,就像耶稣所说的博爱。”“毛泽东在谈到仁爱时指出:”印象指出了现在所说的“亲爱的团结”。在《为人民服务》篇文章中,他还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互相帮助。
因此,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仁慈思想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通过阅读本讲座中的经典名句,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在仁爱思想的感召下,成为有良心、有爱心的人。
“和谐的世界,从心开始。“我们坚信,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丽的世界。
1 [原文]
劝行人做方便的事,要原谅人,原谅人。
【来源】来源
《醒世恒言卷五》,作家冯梦龙,明代大众文学家、戏剧家。
[注释]
方便的事:是提供帮助的事。
【翻译】
建议为别人提供很多便利,如果是能原谅别人的地方,就原谅他。
[感伤和启迪]
人生活在社会上,彼此注定会发生很多联系,各种矛盾也交织在一起。是以怨报怨,还是以德报怨?这句话宽慰人心,给人方便是给自己方便,能原谅别人的地方是原谅。如果把怨恨放在一个人或一件事上,就会被那种怨恨缠住,动弹不得。(约翰f肯尼迪)。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制衡、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生存状态!人和人互相帮助的频率越高,人际关系也越和谐。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不可理喻的一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道理的一方也要宽容,原谅别人的错误,避免“不可理喻”的情况,不可因为小纠纷、小冲突和小误会而破坏友谊。
2 [原文]
仇人解决办法不能结,要各自回头看。
【来源】来源
《醒世恒言卷头诗》。
[注释]
:应该。
【翻译】
什么时候报了冤,怨要努力解决。各自退一步,大事就会变小,小事就会融化。
[感伤和启迪]
人们之间经常会发生摩擦,一开始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双方不肯让步,导致怨恨加深,最终变成了拼死战斗的冤家。
有些孩子气量太小,报复心理太强,无法处理好生活中的矛盾。小矛盾激化成为大问题,甚至酿成大错。
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当冲突发生时,退一步,暂时忍受风浪。如果双方都有化解矛盾的诚意,那么怨恨就不会激化,彼此的谅解和宽容可以使友谊从原谅升华。
3 [原文]
慈悲即智慧,智慧就是慈悲。
【来源】来源
《摩诃止观卷五》,作家苏大智熙。《摩诃止见》是佛教天台宗的重要著作。
[注释]
自费:佛教认为人应该以救助、普济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本分。
智慧:是指分辨、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翻译】
慈悲是智慧的源泉,智慧是慈悲的指南。
[感伤和启迪]
慈悲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智慧是佛教信仰的特质。两者互相证明,互相配合。慈悲的心需要智慧。智慧之花需要慈悲之水。
佛教提倡的慈悲是一种普遍重生的博爱。没有慈悲,智慧不能烦恼。有慈悲,你就不会到处树敌。有智慧,你就不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现实生活中,只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追逐名利,但消灭对他人的仁爱之心的所谓“聪明人”达不到智慧的境界,有时甚至上演“聪明伶俐”的闹剧。(小哈姆雷特)耍小聪明的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拥有巨大智慧的人,洞见火,一切都比别人宽松。
因此,一个人站在世界上,光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慈悲的心。
4 [原文]
不是贪心给,而是经常睡觉的名字。救济不足是觉悟的名字。
【来源】来源
《别译杂阿含经卷五》,佛教翻译经。
[注释]
惇:小气吝啬。贪婪:贪婪
,多欲而不知满足。③乏:缺乏。【译文】
吝啬、贪婪而不去布施,这就叫做不觉醒;去布施,去救助那身处匮乏之中的生灵,这就叫做觉悟者。
【赏析与启迪】
按照佛教的观点,布施是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从而求得累积功德。这个世界上常有很多人贪婪地积聚财富,却又不知道布施,这种人物质上虽然富裕,精神上其实很贫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全世界的华人迅速行动起来,自发地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或者举行祈福会,或者身体力行到灾区参加救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他们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
当然,一个人的布施与慈爱之举并不只局限于付出金钱,很多时候,一个赞许的眼神,一阵鼓励的掌声,或者一个灿烂的笑容,这些都是内心里充盈着慈悲与善意的表现。
5【原文】
爱人①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
《孟子·离娄下》,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与孔子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注释】
①爱人:用一颗仁爱之心去爱护他人,帮助他人。
【译文】
爱戴别人的人,别人也总爱戴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总尊敬他。
【赏析与启迪】
爱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孟子教导人们要对他人友爱、尊重,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现实世界中,人的个性、气质、修养、素质千差万别,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即使你抱着仁爱的心肠、良好的愿望、善良的动机,也不一定事事做得令人满意,赢得人人的爱戴和尊敬。对此,每个人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付出的是你的爱,而不要期望得到等同的回报,有了这样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就收获了两份爱。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生命可以孤立地活下去。没有船只停靠的岛屿,只是一个孤独的岛屿,无法在迁徙的季节回到故乡的大雁,只是一只孤独的大雁。一个人想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他必须自己心中有爱,并愿意把这种爱奉献给别人。在与别的生命的互敬互爱中,才能感受到生命本质的温暖。
6【原文】
爱人利物谓之仁①。
【出处】
《庄子·天地》,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注释】
①仁:怀着慈爱之心,同情、爱护别人。
【译文】
泛爱众人、普利万物就叫做“仁爱”。
【赏析与启迪】
庄子把“爱人”和“利物”二者结合起来,作为对人们的道德要求,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
用现代生态学语言来表达,就是既要利用生态资源为人类服务,又要保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达到持续地发展,这才是有道德的。
进入21世纪,地球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质量下降,资源相对匮乏,而这些都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你想让自己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只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不够的,还要爱惜世间万物,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万物之灵,理应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
7【原文】
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出处】
《白虎通义·性情》,作者班固,汉代史学家。《白虎通义》一书把“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加以发挥,把自然秩序与封建统治的秩序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提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译文】
人的五种基本性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仁、义、礼、智、信。
【赏析与启迪】
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文书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最早记载。仁,指的是爱人之心;义,指的是决断事宜;礼,指的是言行符合章法;智,指的是遇事清醒;信,指的是诚实、守信。这五种美德,是人类的“常性”。
“五性”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仁”,则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由此可见,培养一颗仁爱之心,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做人的艺术有多种,仁爱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处理事情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且时时有忠义之心,处处表现出人情味;做事说话合乎礼仪与章法,不违反法律法规,简单来讲,哪怕让“谢谢”、“对不起”成为一种习惯,都是一种良好品质的表现;聪明常人都具备,但智慧却需要好好培育,遇事清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没有诚实,其他的品德就失去了它们存在与发展的根基。
8【原文】
仁者人也,义者我也。
【出处】
《黄书·任官》,作者董仲舒,西汉思想家,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他的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的理论基础。
【译文】
用仁爱来对待别人,用道义来约束自我。
【赏析与启迪】
在这句话中,董仲舒区别并强调了“仁”和“义”的不同功能:“仁”是用来爱人的,“义”是用来克制自己的。他希望君王以仁慈爱民,而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要用道义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偏心偏爱,造成人们的疑虑,这是维持长治久安的基础。
董仲舒的这个观点,同样可以作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就是常言所说的: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用仁慈的态度去爱护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爱戴;用道义的标准来克制自我,就不会自私自利。
9【原文】
四海①之内皆兄弟也。
【出处】
《论语·颜渊》,相传作者孔子,名丘,春秋时期教育家、思想家。《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注释】
①四海:即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这里的“海”,其本义是指辽阔无边的未知地方,并不仅仅是指“海洋”,实际上是指包括中国以外的地方。
【译文】
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啊!
【赏析与启迪】
这句话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涵盖性和人文精神。
在孔子看来,人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应该把他人当做自己的同类,给予同情和关心。因此,他的仁爱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可以说是全人类。
从大处讲,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因为网络的普及,真正让天涯之人若比邻。从小处讲,校园里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但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有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能拉帮结伙,恃强凌弱,欺侮他人。大家既然都是来读书求知的,就应该互相帮助,友善相处。
10【原文】
海内①存②知己,天涯③若比邻④。
【出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代诗人。
【注释】
①海内:天下。②存:有。③天涯:天边。④比邻:近邻。
【译文】
四海内有朋友心心相连,天边海角好似亲密近邻。
【赏析与启迪】
王勃的这首送别诗,打破了一般送别诗哀怨、惆怅的俗套,语言激昂,鼓励友人振作精神,勇敢地鼓起新生活的勇气,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展露无遗。其间那奋发向上的精神,使人心胸开阔,一扫离别时弥漫的忧愁悲苦的阴郁。这是王勃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在自己身逢绝境、孤独无依时的一种自我解脱。
只要是真诚的友谊,就会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就能穿越时空的阻隔。
纵然一个人远离故乡,只要知心朋友存在,就不会孤单寂寞。知心朋友之间,心与心紧紧相连,感情紧紧相通,友谊不会因为山高路远而消失,不会因为岁月的变迁与空间的更替而改变。
当你孤独的时候,不要忘记,朋友们在牵挂着你学习是否进步,身体是否安康。而异乡的你,更应该把友谊化做奋发向上的动力,踏实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11【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②。
【出处】
《论语·颜渊》。
【注释】
①美:功绩,成绩。②恶:尴尬,难堪。
【译文】
君子喜欢帮助他人取得成绩,决不会让人陷于难堪。
【赏析与启迪】
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格。当你不计较个人得失,真诚地帮助别人时,你的内心就会感到充实而快乐。
有的人自私自利,眼中只有利益,心中只有自己。因此,当别人有难处时,没有同情之心,幸灾乐祸;更有甚者,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在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呢?给口渴的人一杯水,为行动不便的人让让路,对心里痛苦的人说句宽心话……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切,都属于成人之美的范畴。
同学们相处时,应该提倡“成人之美”的行为,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家的学习与生活。别人进步时,能为他们鼓掌;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同情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快乐自己。“两个人相互交换苹果,仍然是两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快乐,则是无数个快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12【原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
《论语·颜渊》。
【译文】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头上。
【赏析与启迪】
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处理人际关系最起码的准则。
1993年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上,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立为人类文明的基本法则之一。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有些人之所以令人讨厌,就是太放纵自己的行为,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比方说,随意挪用别人的物品,故意编造别人的谣言,随意破坏公共场所的卫生……所有这一切,就是将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到他人头上。这样的人,肯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被他人所厌恶。
做人就得学会将心比心,懂得为他人着想,努力克制自己自私自利的想法。人人都喜欢与天使成为朋友,而不是恶魔。
13【原文】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出处】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作者不详,为先秦时代的作品。
【译文】
因此,要想别人爱护自己,就必须先爱护别人;要想别人尊敬自己,就必须先尊敬别人。
【赏析与启迪】
人生需要爱的滋润,这个世界需要爱的阳光。爱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使地球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支撑——无爱不成世界。
“爱己”和“爱人”、“敬己”和“敬人”,实际上是统一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注定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难免自欺欺人,被人遗忘与抛弃。
爱是生活中特殊的情感体验,要想拥有它,最佳的办法是先把爱奉献给别人。
只有爱护人的人,人们才会爱护他;只有敬重人的人,别人才敬重他;只有施德于人的人,人们才以德来回报他;只有乐于帮助人的人,人们才乐意帮助他。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大。因此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4【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处】
《游子吟》,作者孟郊,唐代诗人,著有《孟东野集》。
【译文】
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
【赏析与启迪】
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要远赴他乡,母亲心里很难过,只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儿子的衣装上。这两句诗的语言虽平白如话,却令人深受感动。
母亲是多么伟大而高尚,这种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那样温暖、深厚。
有些同学总是抱怨自己缺乏勤奋学习的动力,其实只要你扪心自问,就会发现这种动力无处不在。有的孩子在母亲的辛劳、母亲的牵挂、母亲的叮咛、母亲的期盼中麻木不仁,完全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母亲的爱。
这充满慈爱的点点滴滴,一如年轻人常常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曾经有一份爱,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只有当母爱终结在琐碎的岁月之后,成为墙上的一张黑白照片时,你幡然醒悟却后悔莫及。
15【原文】
宽则得众。
【出处】
《论语·阳货》。
【译文】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赏析与启迪】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做到以下五点的,就可以称作‘仁’了。”然后孔子解释道:“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就尊敬他;宽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宽厚地对待他;诚实守信的人,别人就会信任他;聪明机智的人,容易取得成就;助人为乐的人,别人也愿意帮助他。”
这些话的原意是指政治家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引申到普通人身上,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别人宽容,必然会获得人们的喜爱。
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只要敞开胸怀,以包容一切的气度去读懂宽容、学会宽容,生活中就一定会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纯真和美好。给别人一分宽容,自己就会多打开一扇心窗,多拥有一片蓝天。
16【原文】
君子爱①人深,恶②人浅。爱人长,恶人短;小人反是。
【出处】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常仪功》,作者颜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注释】
①爱:喜好。②恶:讨厌、憎恶。
【译文】
有道德、有修养的仁人君子,对别人的爱意深厚,而对别人的恶意较少;喜欢别人的优点,讨厌别人的缺点;没有道德修养的小人恰恰相反。
【赏析与启迪】
这段话从君子和小人的相对意义上,讨论君子如何爱人,小人则恰恰相反。
君子为人宽厚,往往有一颗包容的心,能“爱人之长,容人之短”,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服,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你都应该培养一颗善良的心,努力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多做善事,及时肯定别人的优点,你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真诚地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吧!与人为善,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当你向别人施予善心的时候,必将得到善的回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17【原文】
仁者寿。
【出处】
《论语·雍也》。
【译文】
有仁德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赏析与启迪】
仁义的人宽厚大度,没有自私的偏执,没有嫉妒的忧虑,所以始终能保持泰然自若和坦坦荡荡的心态。这是养身之道,更是养心、养德之道。
现实生活中,忠厚老实的人虽不见得都健康长寿,但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而活得心安理得,睡得安稳自在,比起某些心术不正的人,自然要健康快乐得多,因此大都能安享天伦,颐养天年。
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敲门。拥有一颗仁慈之心,也就拥有了健康长寿的心理基础。
如果你想做一个健康长寿的人,那么就先培养内心的仁慈吧。仁慈之心能让你放下人世间的烦恼,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好,轻松愉快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18【原文】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出处】
《法言·君子》,作者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
【译文】
人必须先自爱,而后别人才会爱他;人必须先自敬,而后别人才会敬他。自爱是仁的极致,自敬是礼的极致。世界上没有不自爱、自敬,而能够被别人爱和敬的人。
【赏析与启迪】
这句话强调人必须先自爱,而后别人才会对他有所爱;强调人一定要先自尊,然后才能被他人所尊敬。当然,这种自尊自爱绝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唯我独尊,而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体现。
自爱是最高标准的仁,自敬是最高标准的礼。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懂得关爱他人。
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较弱,心理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和行为,这是必须引起警惕的。因为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不会对他人产生友好行为。一个丧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呢?怎么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呢?怎么会获得长久而真正的快乐呢?
19【原文】
志士仁人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志士:有坚定意志的人。仁人:仁民爱物、道德高尚的人。
【译文】
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
【赏析与启迪】
这句话是成语“杀身成仁”的出处。“仁”是孔子心目中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在孔子看来,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是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仁德。
志士仁人这种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精神和理性的历史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曾感染、教育、熏陶了无数中华儿女。
志士仁人那种顾大节、求大义的崇高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国人们能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舍小家顾大家,舍小利求大利,前赴后继,奋勇前进。
志士仁人这种舍身成仁的精神,是最高境界的仁爱,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20【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①。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出处】
《庄子·山木》。
【注释】
①醴:指甜美的酒。
【译文】
君子之间的交往平淡若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美如酒。然而君子间的友谊却亲切常存,小人之间的情谊却常常断绝。
【赏析与启迪】
水平淡无味,却是所有生命赖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君子以文章学问交朋友,以志趣相投者为朋友,这样的朋友自然平淡如水,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无关乎利益,无关乎权势,因而是自然的、真切的、可亲的,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酒甘醇甜美,以酒交友,这样的朋友只能是酒肉朋友,这样的关系肯定是短暂的,没有真正的情谊可言。一旦失去了某种利益,双方就有可能疏远分开,甚至反目成仇。
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也能体悟到平淡之中见真情。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有些青少年学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往往谈到自己因为交错了朋友,受朋友的误导,盲目追求哥们、姐们的义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文章学问交朋友,与志趣相投者交朋友,就可以得到可亲、可信的朋友;以利益交友,利字当头表面热闹非常,利字消失友谊难以长久。
21【原文】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出处】
《春秋繁露·仁义法》,作者董仲舒。
【译文】
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赏析与启迪】
仁与义的关系,是解读中国道德哲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董仲舒强调“仁在爱人,义在正我”,认为“仁”的对象是他人,“义”的对象是自己;“仁”的重心在爱人,“义”的重心在正己。推行仁爱的方法,在于爱他人,而不是爱自己;推行道义的方法,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在于苛求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用仁爱的德行来对待别人,用道义的规范来约束自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才能不断地磨砺自己的个人品质,从而保持身心的平衡,与他人、社会相和谐。
22【原文】
仁人无敌于天下。
【出处】
《孟子·尽心下》。
【译文】
仁爱的人无敌于天下。
【赏析与启迪】
为什么说仁爱的人能够无敌于天下呢?因为仁爱的人拥有一件武器,这件武器叫做“善良”。
善良最能打动人心。不需要语言,善良便是最好、最美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并愿意将它传递下去。善良,能够点亮心灵的明灯,能够温暖敌人的心房。
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用仁爱做武器,化解了众人心中的仇恨,并把爱与和平播种进了人们的心田。
对付对手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针锋相对,斗得天昏地暗,结果往往两败俱伤;第二种是忽略对手,忘记对手,不与对手一般见识,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第三种则是以“仁爱”做武器,化敌为友,把对手变成自己的朋友。毫无疑问,第三种方法是最高明的。
与人争斗和忘记对手都是容易的,但在对手面前,坦诚以待,把对手变为知己,却要接受人性上的巨大考验。一个充满仁爱、肩膀上站立着天使的人,在世人面前,无疑是一个有人格魅力、光芒四射的人。
23【原文】
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
【出处】
《孟子集注·离娄上》。集注者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仁的主旨在于爱人,而爱人没有比侍奉双亲更重要的了。
【赏析与启迪】
遵守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敬父母,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主要体现。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恩情即使用一辈子的时间也是报答不完的。所以,我们时时都要心存感激,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也不能忘记家中至亲,要尽最大努力尽我们微薄的孝心。
谈到如何向父母行孝时,有些青少年学生总以为自己还年轻,总认为来日方长。可是你不要忘记,生命脆弱,时光易逝,人世间有太多的偶然和遗憾,它们都是无法挽回和弥补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人生不可弥补的痛苦。
今天的你,应该把对父母的一份孝心,化做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争取学有所成,长大后有所建树,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4【原文】
仁者,无不爱,而爱同类之人为先。
【出处】
《论语注·颜渊》,注者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作主要有《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
【译文】
作为有仁德的人,天地之间没有什么是不值得自己爱的,但是爱自己同类的人,应该是最优先的。
【赏析与启迪】
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海洋,才不会干涸;一片叶子只有回归大地,才会化做护花的春泥。一个人要想实现其人生价值,必须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个人不能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群体,更不能离开由这么多群体构成的社会。所以,仁德的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同类。
人在旅途,显然不能脱离集体、社会。个人必须为大众、为社会承担责任,作出自己的努力。一个人应该超越自己生命的狭小圈子,不仅仅关注于个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能热心投入到社会公益之中,力所能及地给他人以帮助,在他人的心里点亮一盏心灯。
人要爱人,世界才会充满爱。有爱,人的世界才会生机盎然;有人爱,能爱人,才能品尝到人世的温暖与欢乐。
25【原文】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①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出处】
《墨子·兼爱中》,作者墨子,名翟,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
【注释】
①恶:憎恨。
【译文】
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跟随着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跟随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跟随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会跟随着损害他。
【赏析与启迪】
如果我们都有“兼相爱”的善良动机,有爱人、利人的行为,人们就会爱我、利我,这就实现了“交相利”。这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是一个道理。天下如果都是如此,那么,互爱、互利的双赢局面还会远吗?
把别人的忧虑当成自己忧虑的人,别人也会忧虑他的忧虑;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人,别人也会快乐着他的快乐;用利益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用利益帮助他;用德行对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用德行回报他。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情。
如果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应当想到别人也需要你的关爱;如果你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该尝试去帮助别人。只要你有慷慨助人之心,就可以团结他人,扫除障碍,克服困难。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扶持。希望你能持有一颗仁爱之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26【原文】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处】
《论语·雍也》。
【译文】
仁爱的人,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
【赏析与启迪】
孔子所谓的“仁人”,就是指成就自我时,也帮助他人取得成就的人。这些人不仅仅关心自己的通达和成功,而是有一颗宽广博大的心胸,心系他人,能够为他人着想,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在竞争中,如果能有既成就自己又成就他人的宽广胸襟,那么,社会上的冲突将被化解,大家就可以和谐共处了。
青少年虽然生活在一方狭小的环境里,同样也会遇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比方说,学习上会出现竞争,参加文体活动会出现竞争,甚至在评选班干部时也会出现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其实往往也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27【原文】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出处】
《孟子·离娄上》。
【译文】
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赏析与启迪】
对人是不是恭敬有礼,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人的品行修为问题,实际上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大问题。只有虚心待人、恭敬有礼貌,才能与人沟通交流,得到别人的认可。一个傲慢无知、不尊重他人的人,是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爱戴的。
节俭的人不贪图财物,不奢侈,不虚浮,不铺张浪费。从节约一粒粮食、珍惜一滴水做起,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生活俭朴的人不一定是因为贫穷,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美德的表现。他们懂得别人的财富也是血汗换来的,是劳动的成果,不会用欺骗、掠夺等卑劣手段去侵占。
一个人的形象是一封无字的介绍信。人们往往通过你的语言、行为、仪表,来判断你是一个什么品位的人。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就应该注重礼貌,谦逊待人。
28【原文】
博学①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
《论语·子张》。
【注释】
①博学:知识渊博。②笃志:坚定志向。
【译文】
广博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赏析与启迪】
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求学是谋生的基础,但是人生在世,仅仅学会个人生活的技能是不够的。
做人首先要立志,远大的志向是博学的前提;其次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注重思考,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
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学有所长,品格高尚,胸襟坦荡,善于追求真理,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怎样才能培养仁德的品质呢?那就是以坚定正义的志向去学习,多发问,多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去考虑各个方面的关系,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妥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就会比较符合仁德的要求了。
29【原文】
得道①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道:道德,道义、正义。
【译文】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赏析与启迪】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即是“道”,两者合一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道德”。失掉了道德的人,即使有一身的本领,别人对他也是避之犹恐不及。
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护他;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帮助他。有时候,你为别人打开一扇窗,也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条生路。相反,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毁谤别人就是毁谤自己,苛刻别人就是苛刻自己。
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能凝聚人心的人,所以他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一个失掉仁义的人,无法得到别人帮助,连他的亲友都要背叛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一个人能力虽然不大,但小小的善与爱,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笔不可小视的精神财富与力量。
30【原文】
慈悲之心,生生①之机②。
【出处】
《菜根谭》,作者洪应明,明朝人。《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应酬、评议、闲适的语录集。
【注释】
①生生:繁衍不绝。②机:契机。
【译文】
仁慈爱怜之心,是天下万物生生不息的契机。
【赏析与启迪】
做人就要有一种恻隐之心、仁爱之心,这是天下万物得以繁衍生长的契机。缺少了这种契机,人就仅仅是毫无情感的行尸走肉而已。
从这种立场出发,就可以理解古人在春游时不轻易采花折枝,以及“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之类的劝诫。
为了让彼此的人生多感受一些春天般的温暖,为了让生活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机,为了让子孙后代依然拥有广阔的天地,在日常生活中,人类需要多一点仁慈爱怜之心,对世间万物、对栖身的这个美丽星球多一点敬畏与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