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老师的小说流行的时候正是少年时代,那时候能看到金庸老师的小说都是万幸。
记得都是黄色的小开页册子,一般都是黄色书皮的,也有部分是白色书皮的,一本也就是几十页,一部《神雕侠侣》就得几十本小册子才能看完。在教室里传阅,都需要去抢。那时候,还有小书摊可以租书,一次几分钱到1、2毛钱不等。省吃俭用的一点点零花钱,经常被用来看这些“小黄书”了。那可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零花钱,夏天不舍得吃冰糕,就把剩下的几个钢镚都用在看这些小书上了,坐在小书摊上,一看就是一下午,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很多都是在书摊上看完的。记忆中,第一次看大部头是《神雕侠侣》,四大本厚厚的书,愣是不吃不喝坐在家中看了整整一天,才大致看完,因为人家只给了一天的时间借阅,所以囫囵吞枣般的就看完了。
记得,看完之后,合上最后一页,心情还是久久难以平静。不为杨过、小龙女的爱情故事,也不为李莫愁的凄苦情路所感动,反而为郭襄的一番情谊而唏嘘不已;总之就是五味杂陈,感受着剑侠生涯,执剑天涯的一种豪迈,敢爱敢恨的一种情怀。
记忆很深的,就是李莫愁说得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懵懂少年,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和苍凉。再后来,渐渐地看的书更多了,才知道这句诗也是大有来头的。
这句词来自于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先生的代表作《摸鱼儿·秋雁词》这首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是不是有点悲凉,有点凄楚,但也是一种情怀。借物咏志,还是借人说事,诗词的背景是物也是人,任何爱情故事,都是凄美中带着感动,在感动中升华。恰好,这个地方就在笔者所在的城市,原来汾河岸,雁丘石,就是由此而来。当初没有太多的感觉,待到汾河治理,还旧于此地时,雁丘石,承载着这一段美好的回忆。
元好问先生的这首词,彰显了一种情怀。要知道,这是其在16岁时写下的。而元好问的成就也是非常巨大。有人赞叹说:唐有李杜,宋有三苏,而金元,只有元好问一人,他是金末元初的文坛盟主。
可以看出,其才华横溢,在少年时已经崭露头角。当初,元好问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大意是:元好问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元好问买下死去的大雁,并把其葬于并州汾河水岸边,并垒了一个石头坟,名叫雁丘。同时,还写诗纪念这件事。
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大雁的邮票,在太原并州路邮局,也有首发,当初还刻有一枚雁丘的风景纪念戳,其中的故事也是得益于此。今年年底,中国邮政的爱心包裹签,图案使用的也是大雁,有鸿雁传书的韵味,再加上之前的《家书》片、简,取用的图案虽是信鸽,不过与大雁也颇为类比,几个要素的叠加,制作相应的邮品,无疑也是非常贴切的一幅作品。
再联想到2014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鸿雁传书》邮票,以千古流传的“苏武牧羊”故事作为画面。范曾先生专题创作的画卷,西北苦寒之地的苍茫飘渺,伫立于边疆的苏武回望故乡充满了忧思和苦楚。是不是也有一种“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的味道?
几种要素的叠加,可以发挥的想象空间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这时候做出的邮品,有一份思考,一丝情趣,一种纪念,也是集邮爱好者对于实寄过程的一种追溯。对于实寄的喜好,对于集邮的爱好,虽然仅仅是一种兴趣使然,但如果没有情到深处的一种念想,又怎么会有如此孜孜不倦地求索?
多少集邮的爱好者何尝不是“痴儿女”?纵使邮路千山万里,遮挡不住的是一种追索的过程,以及积攒的乐趣。有人说,都是一些花纸头,未来结局如何都未可知?想传于儿孙,儿孙不待见,最终“只影向谁去”?邮市的没落,青黄不接,是一种悲哀,但文化的传承,信仰的沿袭,终归会找到应有的归宿,这一点倒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