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9日毛泽东会见了郭沫若,这次会面可以说是他们俩友谊的开始。
那个时候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他们之后会成为关系密切的诗友。也是在这次会面里,毛泽东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至今还在流传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了。国家的和平统一是必然的,但是通往这一美好前景的道路是曲折的。
还是在这一天,毛泽东有了他人生中第一块手表。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再没把手表摘下来,直到他去世。
图|毛泽东
在那个年代里,手表的地位就和中山装一样,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也可以烘托出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凡是社会地位高点的人,都会在手上戴一块手表。就算不是为了实用,也是为了装点下门面,做一做追赶时尚的“弄潮儿”。
普通老百姓不戴手表,那是因为手表一直以来属于“高精尖”产品,价格偏贵,普通家庭没有特别需要,自然不愿意斥巨资了。
但是不是所有有社会名望的人都把手表看成必需品,也不把“门面”看得那么重要。
就有这么一位伟人,他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戴上手表。后来,他手上出现了一块手表,一戴就是一辈子的时间。对他来说,与其说是手表,更是友谊的象征。
图|欧米茄手表
这位伟人就是毛泽东同志,他手上唯一戴过的是一块欧米茄手表。这块手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又代表了毛泽东与哪位挚友的情谊呢?
这篇文章就为大家徐徐道来。
大家想必都知道,毛泽东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家。他痴迷诗词,也尤其擅长作诗。
他的很多诗作都成了脍炙人口的佳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数不清的经典词句,刚步入学堂的小学生想必都能背诵几句。
图|伏案写作的毛泽东
毛泽东也爱交朋友,一生结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战友、有知己,还有诗友……
说到毛泽东以诗会友,他的诗友中比较耳熟能详的就是胡乔木,也就是他的政治秘书。但是还有一位诗友,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有点好奇,毛泽东和他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又是怎样的因缘际会呢?
这位“他”就是郭沫若,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他和毛泽东又是怎样产生交集的呢?
1945年,应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准备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和百姓的安定生活,做出了最大努力。
图|郭沫若
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一起乘飞机赶往重庆。8月28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等人的飞机到达了重庆。打开飞机舱门,只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政治部部长张治中还有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两人一同在机场等候,迎接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到来。
向外走去,还看到了等待在机场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们对这场谈判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希望中国能在和平中走向统一。
其中,郭沫若也在人群中。他当时是重庆工作委员会主任,在这么重大的历史时刻,他自然也要随同在侧,也可以借此机会和好久不见的朋友聚一聚。
图|周恩来
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毛泽东和郭沫若两人吧。在1945年以前,毛泽东和郭沫若相隔千里,不能时时相见,只能通过书信来往。但两人事务繁多,要寄信都得抽空写,一来一往都要花上个把月的时间。所以,那个时候,毛泽东和郭沫若的来往算不上频繁,但还是记挂着对方的。
毛泽东走出舱门,望着在门外热情欢迎的同志们,他在舷梯上就对着大家挥手致意。
就在这时,郭沫若看到许久没见面的老友,他被大家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文人墨客的观察力比旁人要细腻一些。
他看着毛泽东身边围着的都是双方的军政要员,还有一些社会名人,他们穿着光鲜靓丽。相比之下,毛泽东就显得朴实多了,一身中山装,再也没有其他的配饰。最关键的是,他是在场少数几位没有戴表的同志。
郭沫若发现了这个细节,他知道毛泽东向来不拘小节。但出门在外,没有手表掌握时间是很不方便的。手表除了装饰外,更重要的就是它的实用功能了!
当时,时间紧任务重,他也没有上前见见老友。
但是毛泽东可没有把郭沫若忘记哩。
到了9月9日,国共两党紧锣密鼓的谈判和会议暂时告一段落了。毛泽东立马差人和郭沫若约定好要见面。
郭沫若自然欣然赴约,他带着自己的夫人于立群,到了毛泽东在重庆下榻的地方——桂园,两人好一番会谈。
图|于立群
在机场迎接毛泽东时,郭沫若发现的细节始终被他记在心里。两人正聊得兴致勃勃的时候,郭沫若的一个举动让在场的人都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只见,郭沫若低头解着手上的手表,然后又神情专注地给毛泽东戴在手腕上。
毛泽东看着手上多出来的手表,心中有了一份计较:郭沫若老弟是看我手腕光秃秃的,想要给我加些点缀了!
这段时间,会见的人非富即贵,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几乎人手一个手表,不赶“时髦”都不行了。况且手表确实很实用啊!观念要时刻跟着时代走啊!
郭沫若老友的心意,毛泽东自然是愉快地收下了,而且平时生活里,把它当宝贝一样爱护着。
毛泽东身边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在外行军打仗有三样东西不带:不带枪,不带钱,也不会戴手表。郭沫若的这块欧米茄手表成了例外。可见,郭沫若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在几人共进晚餐之后。毛泽东不无感慨地和郭沫若聊到文化界的革命事业。
当时,郭沫若在中国文化界已经声名大振,是翘楚般的存在了。毛泽东也很欣赏他的才能和思想,是可以和党共进退的。
毛泽东表明他的主张,文化界的态度应该要强硬起来,要勇于做斗争。还留下一句饱含意味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次赴重庆谈判,让毛泽东产生了千头万绪,却不知如何抒发。于是,他用了他擅长的方式。
在准备动身回延安的时候,他把自己创作的《沁园春·雪》誊写在了打算赠予柳亚子的纪念本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就在重庆留下他的豪言壮语。
没想到的是,短短四天的时间,毛泽东刚和周恩来等人到达延安,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就出现了毛泽东的这首词作。不仅是文化界,还有政治界都有了不小的波澜。
郭沫若心中更是有了不小的振动,他被毛泽东的豪迈和胆色折服了。
图|《新华日报》老照片
说到郭沫若,他的本名是郭开贞,郭沫若是他的笔名,大家对他的笔名自然眼熟更多。
1892年,他出生在四川乐山的沙湾镇。家里有些经商的产业,家境比较富庶。他从小就接受到了优越的教育。5岁时,进入了家里书塾“绥山山馆”念书,当时他的老师是沈焕章。这位教书先生没有旧时代的迂腐之气,他不仅让学生们读《诗经》一些经典的古典文学,还带着孩子们接触了新式的知识,对郭沫若的文学还有思想启蒙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在之后的生活中也经常怀念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
图|四川乐山
郭沫若很早开始接触民主思想,也慢慢形成了比较激进的革命思想。这在当思想还未开化的环境中,郭沫若显得格格不入。他在学校中因为反对教师专制、参加罢课风潮,受到了多次处分。
在他22岁的时候,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在大学的时候,他念的是医学专业,但是他的兴趣显然不在这上面。他开始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大家的作品。这个时候,浪漫主义开始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了。
在求学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
1919年,发生了对中国青年来说的大事件——五四运动。郭沫若远在日本,也积极声援国内学生运动,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夏社,还写了一篇小说《牧羊哀话》来呼应时事。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
图|五四运动
他开始创作儿歌,用儿童纯真质朴的语言,表达对社会黑暗政局的不满,有些佳作如《炉中煤》被发表在上海的《时事新报》的《学灯》上,《学灯》当时可是先进革命思想的宣传阵地。中国先进文人都知道了有一位叫郭沫若的青年,诗才很不错。他们不知道的是,郭沫若会成为日后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
在建国初期,国家开始呼吁文化界积极创作,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风气。毛泽东身为领导人,也努力响应号召。国内形势安定下来,毛泽东的诗兴也按耐不住了。他一下子发表了大量的诗作。毛泽东同志是个追求浪漫的人,他的诗作也喜欢加入浪漫主义元素。
但那时,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化远重洋来到中国,还是个新鲜的事物。别说很多普通民众欣赏不来,就是一些传统的文化人士,一时半会也接受不了这种浪漫主义。
图|《学灯》
毛泽东接受过传统的教育,也学习过新的思想文化,他乐于去接受新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他的诗词当中,有很多都是记录战斗的。在创作时,他会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手法两相结合。
这让郭沫若就像找到知音般欣喜。两人的想法是一拍即合。
毛泽东鼓励文化人把浪漫主义手法运用起来,在他的倡导下,浪漫主义也慢慢和现实主义的地位齐平了。
郭沫若十分动容地说道:“从那以后,自己也敢于承认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了。”
毛泽东和郭沫若之间的故事还是要从诗说起。
1955年年底,当时郭沫若带着中国科学院考察团访问日本。为了把访问的成果记录下来,他使用的方法和毛泽东用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郭沫若把考察的心得体会创作成了诗,一共10首古体诗,他还给这组诗取名为《访日杂咏》。
毛泽东和郭沫若两人,不仅都爱写诗,也爱评诗。
郭沫若就把其中的六首诗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把他的诗作仔细品鉴了一番。郭沫若的诗才,毛泽东一直都很看好,诗既有艺术价值,也很有纪念意义,他就把它们交给了北京的市委书记彭真,让他发表在《北京日报》上,还特别叮嘱到:要把诗中的草书换成楷书,以免出现差错,也方便读者们观赏。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毛泽东对郭沫若的知遇之情,让郭沫若心中时常感念。
两人因诗结下的情谊也越发深厚。
1957年,毛泽东的18首佳作在《诗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郭沫若得知之后,就立马提笔写下了《试和毛泽东韵》,用来做毛泽东诗作的应答之作。
1961年10月,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了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时是由浙江省绍剧团表演展出的。郭沫若看了之后,心中颇受震动,他一时间诗兴大发,在一周之后,就创作出了一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1月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出来了。
图|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这首诗的构思其实很巧妙,颇有些借用典故、映射现实的意味。
这首诗诗作的是这样:“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紧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万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这首诗的浪漫主义手法吸引了毛泽东的目光。
毛泽东看到在报纸上发表的诗作,一看署名是自己熟悉的郭沫若,心中有些激动,又是欣慰,提笔就写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yù)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其实,郭沫若在写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准备送交《人民日报》发表的时候,也给毛泽东寄了一份,这是二人作为诗友形成的默契。
图|《人民日报》
诗作发表了之后,郭沫若就把这件事情暂时抛在了脑后。当时公务在身,他去了上海、浙江还有广东等南方城市游访。差不多过了两个多月,郭沫若之后回忆到,还是康生把毛泽东的那首和诗,抄录给自己,他才知道,那时他还远在广州。
距离毛泽东的和诗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郭沫若当天就焦急地写了一首和诗,让康生递交给毛泽东。
这首和诗这样写道:“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
毛泽东和郭沫若的这几番唱和,就是精神交往的典范啊!虽然两人相隔两地,没有见上几面,但一点不妨碍他们加深情谊。
1962年12月,正赶上毛泽东70岁生日,郭沫若心中时常记挂着老友,想到老友过七十大寿,想要作一首诗恭贺寿辰,于是就创作出了《满江红·领袖颂》。
在郭沫若眼中,已是诗友的毛泽东,是怎样的领袖人物呢?
郭沫若对毛泽东的领袖气质一直都很敬仰,他直接抒发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毛泽东就是在沧海沉浮的英雄人物!
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在来年的元旦,就被《光明日报》刊登出来了。毛泽东看到后,很有些意趣,他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心中思绪万千,诗兴不得不发,直接挥笔写下了一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给郭沫若写和诗,其实不仅是为了抒发情怀,寄政治观点在诗词中,对毛泽东是更重要的价值。
两人有时心意相通,毛泽东心中自然欣慰,但是他们有时也会产生分歧。
就有一次,1962年,读了毛泽东发表的6篇词作,郭沫若和往常一样,立马写下了《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就把它交给了毛泽东。
收到郭沫若的毛泽东,立马打开看,它研读一番,眉头似有一些愁色,这和他以往的反应都不一样,旁人有些疑惑。
当天,毛泽东就在郭沫若的作品做了一番修改,情不自禁感慨道:“解释之难,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
原来,郭沫若的文章有些是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解读,毛泽东看了之后,觉得不够精准。于是,亲自以郭沫若的口吻在原文上做了一些改动。这些修改主要是在一些历史事实上,关于郭沫若的观点,他原封不动。
即使这样,郭沫若还是称得上很得毛泽东心意的解读者。
郭沫若曾经说过:“诗人与哲学家的共通点是在同以宇宙全体为对象,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只是诗人的利器是纯粹的直观,哲学家的更多一些精密的推理。”
郭沫若认为,哲学和诗词是可以共通的,而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类似的观点,但是从毛泽东的很多诗词当中,都可以看出,毛泽东显然是十分赞同郭沫若的观点的。
那是因为,当代很多人都研究过毛泽东的诗词,他们从他的文字里,是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哲学观的。
图|毛泽东诗作
这大概也是毛泽东和郭沫若,在诗词上如此投缘的很重要原因吧!
古人云:“高山流水”。讲的就是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
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先秦时期,有一琴师,名叫伯牙。一日,他一时兴起,到了荒郊野岭,直接席地而坐,架起琴,拨弄琴弦,一股琴音就自然在山间飘荡出来。而这时,琴声引来了上山砍柴的樵夫—钟子期。他在一旁听完琴声,直接感慨道:“这不就是泰山和江河的景象吗!”
伯牙闻言,激动得说:“对啊!你所想的就是我所想的!”
能够找到人生的知音,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毛泽东和郭沫若,他们之间的情谊,不就是这样吗?
30余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一直将郭沫若所赠的手表戴着。时间一长,表盘开始泛黄,表盘也有些模糊看不清了,表带看上去就陈旧了不少。毛泽东身边的助手,看到毛泽东的手表,实在过于旧了,就建议毛泽东换一块。但是毛泽东拒绝了,他说道:“拿到手表店里去修一修,再换只表带还是可以戴的啊!不用换啦!”
图|北京亨得利钟表店
直到一次,这块欧米茄手表的某个零件失灵了,手表没法运作了。而碰巧的是,有一位来自瑞士的朋友,送给毛泽东一块金表。毛泽东只好换上金表。
但是没过两天,毛泽东看着手上的金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让助手把他的欧米茄手表拿去再修一次,而手上的金表则上交国库了。助理心中很不解,为什么崭新的手表不戴呢?
毛泽东只是解释道,金表太重,戴在手上不舒服。
那块欧米茄手表在北京亨得利钟表店里,修表工为它更换了零件,又被清洗了机芯,“改头换面”一番,又重新回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手上。
这块手表,是郭沫若赠予的。在毛泽东的心中,这就是他和郭沫若友谊的象征,所以他妥善珍藏。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的情谊也会越发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