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你会做出什么选择?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海安市的南村,一个女人告诉你半生的答案。一辈子只会做好事。
这个女人叫刘宏燕,1961年出生,中共党员,现在是海安市立发街道居民。28年前,因为一则“单身父亲”的征婚,刘宏燕只身从东北老家嫁到了海安堑南村,成为了两名孩子的继母。来到海安后,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飘摇的家庭,她用她自己的光芒,温暖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让海安这座志愿之城熠熠生辉。
一腔热情,带领破碎家庭走出困境
青年时期,刘宏燕通过一则“征婚启事”认识了海安县原新生乡普通农民刘昌明,当时刘昌明是一位“单身父亲”,妻子因患白血病已经离世,留下两个男孩、年迈的父母、一个残疾的弟弟和1.7万元的医疗债务,一向善良质朴的刘宏燕心生怜悯:“这个家庭太需要帮助了!”1992年4月8日,刘宏燕坚定地从2000公里外的东北,来到了海安堑南村,来到刘昌明身边,帮他照料老人和孩子,操持家务。
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委实算不上一个好归宿。更何况,当时刘宏燕已经是“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伊春市学雷锋标兵”。“燕子,你要想清楚,这是你一辈子的事情。”一向宽容的母亲,向刘宏燕发出了最后的劝告。“要是不留下来,这个家就垮了。”抱着这样的信念,刘宏燕的婚后生活开始了,与大部分新婚女人不同,她是妻子,还是继母,她要悉心照顾两个孩子,用母爱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
同年7月中旬,刘宏燕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也为了更好地抚养一双孩子,她和丈夫商量,到医院做人工流产,并要求做绝育手术,她用当妈妈的权利来交换去养育“别人”的小孩。
刘宏燕始终对公公、婆婆、小叔子精心照料,她还主动担起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服侍患病卧床的丈夫前妻母亲两年多,直至老人安然离世。刘宏燕用瘦弱的身体、博大的爱心、宽广的胸怀让原本破碎的家庭重现欢乐、再享幸福!
一颗爱心,点亮生活的希望
“你们一定要关心他人,学会爱心和奉献,千万不能做自私自利的人。”这是刘宏燕的母亲经常和刘宏燕说的一句话。小时候,刘宏燕的母亲就捡了4个残疾儿童回来抚养,受母亲影响,她读小学五年级时,在放学路上遇到两位寻亲老人,当时天色已晚,天寒地冻,老人无处安身,问明情况后,刘宏燕便打定主意把老人带到自己家里。妈妈热情接待了两位老人,全家都帮着两位老人寻亲,找了许多天却一点消息都没有。最后,妈妈说:“就让他们住咱家吧,也就是多拿两双筷子的事。”从此,她们全家承担了两位老人的衣食住行。老人头痛脑热,刘宏燕就请医抓药,问寒问暖,一家10口人过得和乐融融。刘宏燕长大工作后,她的工资有一半用在老人身上。两位老人常说:“我们不知哪世修来的福气,遇上了这样菩萨心肠的姑娘。”8年后,二位老人毫无遗憾地相继去世。
从千里之外嫁到海安,刘宏燕助人为乐的脚步没有停下,1998年,刘宏燕调至乡敬老院做一名护理员。工作变了,信念不变,她把全院老人当成自己父母,以孝女般将护理员的各项工作做到极致:日夜伺候患有肺结核的老人,口对口地为老人吸痰;耐心为老人清洗身上的大便;为老人清洗膝盖上流淌着的腥臭黄水,自己掏钱给老人买草鸡蛋……
几十年来,不怕脏不怕累,用满腔热忱悉心呵护老人孤独的心灵,让敬老院的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从2008年开始,刘宏燕每年都向党组织缴纳500元特殊党费。1993年到1998年,刘宏燕分别资助山西柳湾煤矿子弟小学吴金红和山东潍坊寒亭区刘冬冬每人每年300元,直到完成阶段性学业;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刘宏燕化名慕敬英捐款200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刘宏燕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400元钱送到县民政局办公室,去医院献血400毫升;从2014年开始,她又化名资助东北农村一户特困学生每月200元,并承诺一直到孩子毕业……先后共帮助17名孩子重返校园。2011年6月,刘宏燕来到南京红十字会,成为一名光荣的遗体捐献志愿者。
一份坚守,践行着责任和使命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来了咱领袖毛泽东……”在开发区堑南村抗战老兵陈龙家中,刘宏燕和陈龙一起唱着红歌。从1996年起,刘宏燕主动与陈龙结对,照顾老人生活起居,就像老人亲闺女似的。每个星期,刘宏燕都会出现在陈龙家中,帮老人洗衣,陪老人说话。她说,虽然陈龙老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但是他还记得当年打仗的故事,还记得自己是那个一直来看他的刘宏燕,她感到很满足。
2013年退休后,刘宏燕听说了“扬州好人”李彬20多年来坚持照顾烈士父母的英雄事迹,深受感动,她毅然来到江都照顾烈士母亲张秀玲。张秀玲已经85岁,刘宏燕把她当作亲生母亲一样照料,亲切称呼张秀玲为“妈妈”。每天照顾她的生活起居,陪她说话,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喜欢吃的营养餐,为了让老人吃起来更有胃口,她还向周围的邻居学做江都菜……有人觉得她很傻:“以她20多年的护理经验,如果进医院打工,月收入可达几千元,而她却义务劳动。”她却说:“再多的荣誉都比不上烈士们的贡献,我愿意给烈士的父母当女儿,照顾好他们晚年的生活。”刘宏燕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46年11月,南京籍地下党员赵坚牺牲。当时,16岁的赵风和与战友将赵坚的遗体“偷”回来安葬,坚守承诺73年为烈士守墓,他的事迹感动了一群人,刘宏燕便是其中一个。2016年,刘宏燕接过赵风和的接力棒,每隔一段时日,带着装有两块抹布、一把铁锹、一副手套的小红桶,来到赵坚烈士墓,擦拭墓碑、清除杂草。“赵老爹已经80多岁了,而我还年轻。我希望能把赵老爹的诺言延续下去,为烈士守墓。”除了清理打扫赵坚烈士陵园,刘宏燕每周还会去县烈士陵园打扫两次。
刘宏燕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十年来不计付出与回报,全心全意地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好事。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但就是闲不住,如今,她组建了“海安市鸿雁志愿者大队”,发起“跟着宏燕学雷锋”志愿项目,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抗战老兵、贫困老党员、车站旅客等为服务对象,开展“爱心助空巢”“关爱抗战老兵”“义务守陵”“情暖回乡路”等志愿活动。
刘宏燕50年的坚守、50年的奉献、50年的不计付出与回报,给予广大志愿者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目前,已带动学生、社区居民、企业职工2000余人,走进敬老院、消防大队、火车站、老兵家庭等开展活动近百次,受益4000余人次。“跟着宏燕学雷锋”项目高举爱的火炬,点燃一群人心中善的火种,带动千人参与文明实践。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好人”的引领,“好人”队伍的培育壮大又为“好人”提供广阔有为的空间。刘宏燕工作室进一步放大了好人的品牌力量,提高了好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蔚然成风,也为海安志愿之城的建设添砖加瓦。
通讯员 宋雯瑾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