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胡同是市内朔文较“著名”的胡同,主要是胡同内有一个“永宁寺”,也称为永宁坊,是温州古城三十六间之一,这条胡同是使命造成的。
寺院为合院式神庙建筑,坐北朝南临巷,庙里供奉有永宁圣王。进仪门,正殿、厢房便全然入目,老式建筑,抬梁黑瓦。寺庙的来历,说法多种,一种说法是东晋时永嘉郡所属的永宁县治曾设于此处,永宁巷和永宁庙因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洗马桥祭羹饭》:
据说书生刘文龙在金榜题名后,他的一名仆人永宁为他护送马蹄金回乡,途中遇害,后来刘文龙封侯后,建殿纪念忠仆。明朝时,永宁巷被称为“大忠坊”,《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大忠坊”,旧名永宁坊,内永宁庙在焉。
这座永宁神庙已经转变为佛寺,没有了永宁圣王的位置。不过,永宁殿保留了清中早期的木构,殿内构架为内四界前添鹤颈轩,显得疏朗流畅;月梁曲线优美,风格刚劲简练。温州乡土木构建筑风格并不华丽,但据建筑学者研究,诸如上昂、挑斡、斗口跳、单斗只替、柱头栌斗等等许多做法,却可以上溯到成书于北宋的《营造法式》,这些做法在许多地方都已经退化,但在温州仍然有章可循。
(楠溪江古村)
正因如此,许多人前往楠溪江的目的,不仅仅是观览溪山,不仅仅是体验村居,更因为那里的古建筑颇具宋风古意,值得细细琢磨一番。而到了永宁殿,不用前往楠溪江,你就可以品读纯正的温州地方风格古建筑了。
永宁殿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个名号并没有让它忘本。这里同温州诸多佛寺庙宇一样不要门票,任人进出。本地居民在廊下闲聊家长里短,却依然打破不了殿内佛眼低垂的宁静。
(猪油糕)
永宁巷口的温州老牌猪油膏,是温州猪油膏的代表之作,1958年由永宁巷居民林定寿老人创起,原址在永宁巷205号。
刚拐进巷口,迎面看到一幢上方写着“大生堂”的老楼,西洋风格,侧对着巷口,很气派,但里面进去后比较乱,有一个非遗教育基地的牌子挂在里面,门却锁着,可看的就是外面的这个门庭。据墙上资料记载,大生堂药店是温州老字号药店老香山旗下品牌,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此宅原为宁波人制药商施泳笙建造,占地面积约一亩六,与七枫巷相通。现在的大生堂药店正堂位于解放街534号,目前的这个老楼部分做了药店的仓库。
在大生堂对面,陈师傅开的一个花生店就在这里,花生用水煮熟后,他便用红框装好,一个一个斜挂在墙上晒干,挂的形状特别有趣。随手摸了颗花生剥壳塞进嘴里,味道真的很不错。
永宁寺再向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于上世纪初、外观华丽的白色大洋楼,门上“爱吾庐”三字匾额花团锦簇,两侧有配上精美灰塑的“M”形窗头,而匾额上方是贝壳形的圆券拱顶,带有欧洲巴洛克气息,还令人想起圆明园的“远瀛观”西洋建筑;但与之相配合的匾额、对联,又是中国的老传统。这就是中西合璧的温州洋楼,整体风格张扬而不失稳重,装饰细节明快活泼又不喧宾夺主。
中西合璧的洋楼和传统寺庙并肩而立,正是温州人精神的体现。自1877年开埠通商以来,温州本土重商文化受到西方商业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冲击,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迸发出充满新生命力的火花。开眼看世界的温州人,早已不满足于瓯江和雁荡山间的小小天地,而是向全世界进军,汇通天下、行商四海的同时,又把异域的文化带到这里,同时也不忘却传统文化,用更宽阔的胸怀,把中国传统和外邦舶来品糅合到了一起,变造就了别样的风情。
金树德堂也称“古德院”,在永宁巷60号,建造至今已逾四百年,是典型的瓯越地区四合院建筑,曾经的房屋主人金氏因重德修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赐“金树德堂”匾额一方,故而得名。这也是永宁巷难得保存完整的一处宅子,经过翻修,里面充满着小资韵味。一些古色古香的摆饰,老式橱柜,生活用具,都可以在这个宅子里看到。
▏来源:i鹿城
▏版式:晶晶
▏审核: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