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全国深化“房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房管服”改革是全系统的,要更好地做好简政放权的“减”,做好减权的“紧身衣”,加强监督的“加”和优化服务。
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地方税务局提出了“强基础、优服务、助发展”的工作主线,要求各区县局在组织好地方税费收入的同时,加快推进征管改革,积极整合发挥地税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2017年以来,潼南区地方税务局实施了以“放管服”为重点的征管体制改革,取得不少成效和经验。
日前,潼南区地方税务局局长伍松柏做客华龙会客厅,细数潼南地税以征管体制改革助力全面推进“放管服”背后的故事。
改革发力 加强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潼南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地处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块,是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2017年前三季度,潼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30亿元、增长10.1%,这份成绩单背后,离不开潼南区委、区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务实举措,也离不开地税部门的助力。
潼南地税有何妙招?
伍松柏介绍,近年来,潼南地税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积极助推地方经济稳中求进。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能够有效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潼南地税重点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我们局重点宣传医疗卫生机构、教育行业、农村饮用水工程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民生产业发展。”伍松柏说道。
截至2017年第3季度,由潼南地税管辖的小微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际受惠面持续100%。比如,2017年潼南地税落实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优惠政策,仅契税就减免了8368万元。
潼南地税加强对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伍松柏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稳定增长、改善民生的根本之策。为让企业对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潼南地税广泛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并探索提醒、辅导、自查等‘柔性执法’方式。对于确实存在短期经营困难的企业,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依法依规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税收大数据能够折射区域经济的运行情况,对此,潼南地税深入挖掘税收大数据的价值,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特别是积极主动在招商引资、企业改制等涉企重大决策方面提供参谋服务。
2016年10月13日,《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审议通过,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重庆作为全国税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5个省市之一,也审议通过了《重庆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推进征管体制改革,对潼南地税来说,是场充满挑战的硬仗。如何应对?潼南地税主要做好四篇文章,一是理顺职能职责,二是优化征管体系,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四是深化国地税合作。
伍松柏说,在优化征管体系方面,潼南地税进行了机构改革,重新明确税务所和纳税服务中心职能,优化流程,加快构建起“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税源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税收征管体系。
潼南地税还积极做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与征管改革的衔接、配套,避免改革给纳税人带来新的“堵点”“痛点”。
“比如我们局持续完善纳税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统一出件’的实体化运行。我们局还积极推进大企业管理与服务改革,提升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层次,以及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水平。”伍松柏说道。
服务升级 各类涉税事项一窗搞定
在推进征管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地税的“亲密度”在渐渐升温,不但提高了工作质效,更让纳税人有了更多获得感。
伍松柏介绍,在纳税服务方面,潼南国、地税加强联合办税服务厅建设,进一步强化合作共建;征管方面,联合开展欠税管理和清缴;信息共享方面,扩展共享范围,加深以涉税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国地税风险管理合作,推动纳税信用体系共建以及纳税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利用。
此外,潼南地税还与潼南国税组建了潼南区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入驻行政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国地税征管资源,实现了“进一家门,办两家事”。
征管体制改革推进一年多,对于不少纳税人来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过去企业办税直接找税收管理员,现在变成了“团队管事”。纳税服务中心的成立,让纳税人进一个门,即能通办所有涉税业务,省时省心。
为何改革?
伍松柏解释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管税”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发展的要求。“就潼南实际而言,2015年,潼南撤县设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纳税人的数量从1994年的1573户,增长到2016年的2万余户;全区经济总量从1994年组织收入的1637.9万元,发展到2016年底的17.06亿元;纳税人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经济体越来越多,跨区域经营、甚至跨国经营的企业越来越普遍,导致财务核算日趋复杂。”
另外,按照以往的征管模式,纳税人从设立税务登记开始,直到最后注销税务登记,一共有100多个涉税事项需要处理,对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很高。从“个人管税”转变为“团队管税”后,税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从“广”向“精”和“深”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税收管理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在此背景下,纳税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专门负责办理纳税人依申请的各种涉税事项。不仅税法宣传、涉税咨询、电子税务局的线上线下指导等职能全部移交至纳税服务中心,而且承担起组织、协调和指导本局的纳税服务工作的任务。
纳税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如今,纳税人进一个门,就可以通办潼南区的所有涉税业务,还可办理全市范围内的部分业务。
环境便利 审批更简企业“加速跑”
“放管服”除了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更需要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
潼南地税推进征管体制改革后
也推出不少举措
推出了哪些“应放尽放”举措?
伍松柏介绍,潼南地税首先开展了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进一步明确许可事项、核准事项、备案事项,公开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办理资料、办理时限;不断改进各税种优惠备案方式,减轻纳税人备案负担;规范退税审核流程,开设绿色通道,保障无疑点退税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让纳税人少跑少等。
与此同时,潼南地税大力推行电子征管档案,经认证的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不再重复报送身份证复印件、财务报表复印件等纸质资料;将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由按月报送改为按季报送,减少小微企业报表报送次数。此外,潼南地税公开了权力和责任清单。对外公示权责的名称、类型、依据、履责方式和追责情形,方便纳税人查询、了解和监督。
“放权”之后,对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为避免“一放了之”,潼南地税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明确税务所职能转变、健全税收风控网络、全面推进实名办税、深化税种集成管理、强化综合治税等途径,来加强地方税收管理。
“我们局推行了‘实名办税制+分类分级+风险管理+信用积分+合作管税’的征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税收征管效能。进一步细化前后台业务,明确税务所重点从事税收风险管理、税款确认、税款追缴和违法处理工作。构建立体化、全闭环的风险防控网络,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与税种管理、基础管理、纳税服务、税收分析等其他税收业务工作有机融合。”伍松柏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潼南地税还充分利用实名身份信息,简并相关附报资料,将绿色办税便利化服务扩展到社会诚信纳税人;依托税种集成管理,逐步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税收政策和征管流程条块相结合的税种管理体系;依托潼南区综合治税平台,积极与国土、工商、建委等开展数据交换工作,有效堵塞管理漏洞。
为精准地了解纳税人需求,解决纳税人办税“堵点”“痛点”等问题,潼南地税主动了解纳税人对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所疑所需,收集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定期走访企业工作,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纳税服务需求,进一步密切了税企征纳关系。
在潼南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潼南地税人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兑现着“强基础、优服务、助发展”的诺言,让纳税人办税有了更多获得感,也为企业发展添加了新动力。面对未来,潼南地税将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采取更多务实的举措,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供稿:潼南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