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买房,上海买房看攻略。
大家好,我是阿楼,致力于用双脚丈量整个上海,给买房人带来最真实、最可靠的微观楼市情报。
近些年,“上海不行了”的声音在网上此起彼伏。我很清楚,很多网友都是看热闹的心态,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万一上海真像东北、天津那样轰然倒下,那必然又是一篇10W+的雄文。。。
当然,这些言论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这几年很明显的,原先孤芳自赏、眼里只有纽伦港、东京的上海人,竟然也开始关心起北京、深圳,甚至是杭州的讯息了。
在本地论坛上,一涉及到深圳、北京的话题,立马会有一群人过去扣个“深吹”、“京巴”的帽子,好不快活。
这分明,是底气不足了。
01
上海,到底怎么了
前两年有一篇文章令人印象深刻,讲的是上海没有孵化出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错过了整个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了翻盘的可能性。
不光是互联网领域,整个民营经济都死气沉沉,上海已经不是冒险家的乐园,而是小白领的集散地。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上海骨子里还是精致的买办文化,创业需要有草根精神,与小资、安逸的上海气质相冲。
此话不假,过去十几年,就是一部上海楼市(相对北京深圳等城)的衰亡史。
十多年前,上海的房价还是可以傲视群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时间线拉近到当下,虽然也是涨了不少,但却被北深甩在了后面。
回顾新世纪初,外企如潮水般涌入上海,开出国企数倍甚至十倍的薪资。
在那个时候,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城。
陆家嘴的世茂滨江花园,开盘即卖出20000元/㎡的天价,而彼时默默无闻的北京东二环,房价4000元/㎡。
20年光阴如梭,陆家嘴退格到东三环(国贸)同等的地位,东二环的房价涨幅,以30倍计算。
突然想起篱笆网上一个帖子:
上海从房价上确实是落后了,北京金融街的工行家属楼,成交价已经稳定在20万/㎡左右。
都说房价的排名就是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上海俨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霸气,反而像是一个小跟班。
02
上海,真的不行了么?
从表面上来看,上海危机四伏。
外资企业退潮、国企/央企竞争力不如权力更集中的北京、面临全国最严峻的老龄化状况。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上海正迎来十几年以来最好的战略机遇期。
上海是一位默默耕耘者,商飞、医药、芯片,都不是很快能出成绩的行业。经过多年的埋头苦干后,终于出了一些成绩。
Base上海的中芯国际即将投产14nm芯片工艺,7nm正在研发中,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中芯国际成为“全村的希望”,股价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蹿升。
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医药产业长期向好。在疫情的催化下,医药股也一路向北。
股票市场是实体经济的先行指标,上海的两大前沿科技,已经站在风口之上。
被诟病的互联网产业,上海其实一直都没有掉队,在符合自己调性的互联网细分领域做得很出色。
小红书、大众点评、携程网这些吃喝玩乐的App就很符上海的气质。
再说一个股民都熟悉的,东方财富,1999年它就在上海成立了,跨越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2个时代,成长为互联网证券基金的头号玩家、千亿级巨头。
上海的创业氛围是务实的,很少出现ofo、乐视这样“只进不出”的梦想型公司。
大多都是细水长流、闷声发财的低调企业。
2020年,是一个转折点。
过段时间回头看,今年会是上海互联网势力的爆发元年。
《奔涌吧,后浪!》的视频火遍全网,第一次意识到,Bilibili这个base在上海杨浦的小破站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我曾是2009年B站的第一批会员,那个时候还叫Mikufans,是一个纯粹的二次元视频网站。
十多年的时间里,B站经历了网站更名、徐特首让位、坚定二次元的纯粹性与去二次元化的反复纠结,最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B站诞生在上海有其必然性。
上海是对“玩”很讲究的一个城市。不同于爱奇艺、腾讯视频只是纯粹做节目、剧集转播,Bilibili上有无数内容硬核、专业的原创长视频,Up主自发的内容创作是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隐约感觉Bilibili会成为中国的Youtube.
今年的另外一个爆点是拼多多。
拼多多年初以来股价上涨逾一倍,6月22日,在福布斯实时富豪排行榜上,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身家定格在4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00亿元,超过马云,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
在去年,拼多多的活跃用户人数就超过了京东。
今年,拼多多实现了对京东市值的超越,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两家企业的预期。
有意思的一点是,拼多多创立在长宁的虹桥开发区,目前总部在古北SOHO。
这里曾经是外资买办最兴盛的地方,各国领馆林立,照理说,不太可能孵化出拼多多这种极其接地气的公司。
这从侧面反映了上海的包容性,并非唯外资马首是瞻,紧跟潮流才是硬道理。
这些公司的崛起,只是一个开端。
在市委最新的规划中,上海增加了“科创中心”的定位,徐汇滨江、前滩、张江科学城、临港的建设,都是朝着开拓科技创新、坚守金融阵地的方向。
属于上海的时代,正在回归。
03
近年房价萎靡的原因
从城市经济的基本面和潜力上,上海蒸蒸日上,但自2017年开始,整体的房价回调还是比较大的,大部分区域在10-15%之间。
很多人都说,这几年深圳房价都没回调,说明经济比上海好。
我觉得,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深圳毗邻香港,早年的房地产开发商也深受香港的影响,房型都做得比较紧凑,80、90㎡的三房是比较常见的。
而上海在商品房野蛮生长的05年左右,大部分开发商都没有考虑到户型的功能性问题,110-120㎡的两房、150㎡以上的三房是惯例。
从2014年开始上市的这波新房,户型做小、总价控制得比周边二手房低成为潮流。
在市场下行期间,占成交主体的老二手房们纷纷跌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一些户型设计比较超前的区域,比如三林、古美,呈现出与深圳类似的,不跌反涨的现象。
04
上海楼市,后劲十足
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回调后,上海又迎来了买房、置换的最佳时机。
目前的上海楼市,保持了一线城市里最健康的状态,未来一段时间的后劲也是最足的。
都说二三线城市放不下灵魂,一线城市留不住肉体,确实是这样。
北京有30万人住在燕郊,每天通勤花费三四个小时;
北京顶级的学区房,40平卖1000万;
即使是高级中产,也被下一代教育、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年入百万活得不如狗”的帖子频频出现在水木论坛。
深圳的口号是“来了就是深圳人”。
其实,成为体面的深圳人的门槛极高。
我曾有半年时间工作、居住在深圳。与在深打拼的人交流,惊叹于人们对于买房的执念。
大家都不敢有多余的消费,为的就是买房,错过了就再也买不起了。
深圳的公共资源如学校、医院,都很紧张,住房供需失衡。占据好地段、好学区的房子都是坐地起价,一言不合就涨它个100万。
在北京,买房不考虑学区成了一个伪命题;深圳,先来的人疯狂收割后来者,”不及时买房就永远买不起了“的焦虑情绪很浓厚。
而上海,不就是那个既能放下灵魂,又能留住肉体的城市吗?
上海没有那么的内卷,没有那么多焦虑。
上海小资、安逸的本地文化对外来人口的影响很大。
来上海生活,不一定要成就什么大的事业。
曾经有好几个外地朋友向我描述了留在上海的理由:工资不高,也没想着在上海买房,上海吃喝玩乐的地方多,公共资源好,生活在这里挺开心、有归属感。
来上海生活的人,并不是个个都要来赚大钱,单纯追求活得开心、自在的也不少。
疫情之下,仍然没有打消人们出来耍的欲望,凌晨1点的东湖路酒吧还是场场爆满。
当然,即使是想干成一番事业的,上海仍然是最好的选择,这里“住得体面”的门槛更低。
300万上车可以在泗泾/康桥买个次新两房,距市中心通勤30分钟;600多万可以在三林买个三房,中央活动区零距离;1000万可以买顶级学区的豪宅了。
上海的居民没有过度地压榨消费去支撑月供,这样的楼市是最健康的,韧性十足。
上海是一座特别包容的城市,你既可以在这里放手一搏、追逐梦想,也可以过小确幸的生活。
上海,不止有生存。
以上是正文,来自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