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这样安慰自己。
事业无成,才华空置,高适虽然失落,好在还有知己的陪伴,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一个冬夜。
在那个再普通不过的冬夜里,高适和挚友王昌龄、王之涣一起到酒肆喝酒,三人围着火炉取暖,观看梨园表演,虽有些文人雅士的风范,但尴尬的是三人都掏不出酒钱,只好暂且赊账。
酒过三巡后,王昌龄率先开口道:“我们三人都是‘边塞F4’的成员,却一直没有分个高下,今天不如比试一下,这些艺人唱谁的诗句最多,谁就是老大。”
高适、王之涣都同意这个建议。
一位歌女率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掩饰不住激动,用手指蘸了下酒,在墙壁画上一道印子,“这是我的一首绝句啦!”
接下来,又有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想到离世的好友,心里不是滋味,也在墙壁画上一道:“我也有一首了。”
之后又一歌女出场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画一道:“两首啦!”
王之涣平时自恃才高,现在却有些急了:“刚刚的歌女都是下里巴人,那个最漂亮的歌女一定会唱我的阳春白雪。如果我说中了,你们都得管我叫师父。”
看见王之涣着急的样子,高适二人笑而不语。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头牌歌女果然唱了王之涣的诗,三人对视一眼,皆开怀大笑。
酒肆外依旧寒风凛冽,但高适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旗亭画壁”,自是文坛雅事,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融洽与鼓励。
高适性情旷达,广交才俊,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咖都是他的好友。
虽落魄失意,倒也无孤独之感。
暮登天子堂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这是高适对自己的期望,也是他面对逆境时的自我勉励。
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诗名虽然远扬,但功名还差得远。
高适依旧潦倒种田,连个正式工作都没有。
好在这时有了转机——一位贵人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这位贵人名叫张九皋,是名相张九龄的弟弟。
他读到高适豪迈的诗句,大为赞赏,于是便推举高适参加了当年的科举。
唐玄宗此时也注意到了高适的才华,便任命他为封丘县尉。
天宝八年,高适终于有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
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新官上任三把火,高适打算大展身手。
可哪成想县尉就是个芝麻官,每天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还少不了一些职场潜规则。
高适不想学陶渊明,他心目中的偶像是自己的祖父高侃。
但他知道建功立业首先要填饱肚子,于是只好暂时忍耐下来,一面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一面读书写诗等待时机。
老天爷喜欢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一片潦倒中高适终于等到了机会。
天宝十一年,大将哥舒翰攻克吐蕃,一跃成为唐玄宗眼前的红人。
高适趁机献诗一首:“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哥舒翰对高适的诗名早有耳闻,见面之后更对他赞不绝口,连忙向唐玄宗推荐。
在哥舒翰的提携下,高适青云直上,一夜之间,从不得志的小吏成了朝廷红人的座上宾。
此时,高适已四十九岁了。
盛世的繁华终于走到了尽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
北方相继沦陷,大将战死沙场。沉迷酒色的唐玄宗终于急了,他把守潼关的重任交给哥舒翰,高适的职位也水涨船高,官拜左拾遗。
敌人来势汹汹,哥舒翰原打算坚守不出,打持久战。
这本是很好的军事策略,可惜唐玄宗听信谗言,坚持让哥舒翰出关迎敌。
君命难违,冒然出关的唐军终是大败而归,唐玄宗见长安不保,带着妃嫔逃往四川,整个朝廷乱作一团。
皇帝跑了,叛军来了,我该怎么办?
这时的高适急需做出选择,只见他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快马加鞭,追上南逃的唐玄宗,他先向唐玄宗解释了哥舒翰战败的原因,又对局势进行了一番透彻的分析。
自身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此时的唐玄宗正六神无主,听了高适的话后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即任命高适为谏议大夫,让他辅佐新登基的太子李亨。
高适来到李亨帐下时,正值永王谋反,李亨急需一有才有胆之人挑起平叛重任。
高适见状,主动请缨承担重任,接下了淮南节度使的大印,并顺利平定叛乱。
这一年,高适五十四岁。
“安史之乱”平息后,高适又陆续担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永泰元年,已是渤海县侯的高适,在功勋环绕中寿终正寝。
高适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大器晚成”,什么叫“人生逆袭”,以至于《旧唐书》这样评价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为适而已。”
少年时落魄,却志存高远;青年时碰壁,仍斗志昂扬;中年时隐忍,终不忘初心;晚年时抓住机会,一飞冲天。
正如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所说:“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年龄与成功之间其实并无联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只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成功迟早是属于你的。
与君共勉。
作者 | 金白,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
图片 | 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