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穿着柴静裙子去办公室。白岩松看了看,对她说:“回去换衣服吧。”后来柴静意识到,怕自己软弱,不可能在这里。
个腥烈的战场上生存。有一阵子柴静连结尾评论都不会写了,怎么写都通不过,领导等着审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白岩松进来递给她一张纸,是他替她写的串场词。
惭愧又感动的柴静,至今仍一直保留着那张纸。
就这样,在自身不断的努力和他人的提携帮助下,柴静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业务能力,逐渐在央视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次偶然的机会,柴静被安排到喀什出差,到达目的地时柴静震惊了,她根本来不及去思考什么是新闻,新闻就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
倒塌校舍旁的两个小女孩,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倒腾的半截房里湿漉漉的被子,让柴静活生生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新闻,切切实实体察到新闻中最鲜活的元素,是人。
之后,柴静进入《新闻调查》,她更喜欢到现场去发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只有在一线,在现场,她才能感受新闻的力量,攫取新闻的养分。在这里她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理想平台,
“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从此新闻记者不仅成了柴静的职业身份,也成了柴静的生活方式。
03
2003年4月17日,柴静到《新闻调查》栏目组报到,制片人张洁说他们正在开关于非典的会,柴静没有犹豫,主动请缨参与,并且提出一定要亲临现场,报道最真实的新闻和情况。
就这样,她成为了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
透过《北京:非典“狙击”战》,不时看见柴静那双清澈的眼睛永远闪耀着希望和无畏。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里、摇晃的镜头下,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七次面对面采访非典病人。
“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
她用自己敏锐的职业判断和冷静客观的分析为公众带来最前沿、最准确的战报,让民众心安,让真相大白。
也真是从这一年起,柴静正式成为了一名出境记者,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进入非典病房的记者”。
十余年间,她奔走在一线,出现在各个重大新闻现场,作为记者,她有着独特的温柔与坚持,从汶川地震到华南虎事件,从药家鑫案到矿难现场,她的新闻,越来越趋向于呈现,而非拷问、解说或同情。
“煽情的报道都是无情的人做的,我要站在新闻背后”
她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04
2013年底,柴静正式宣布辞去央视职务。
一方面,她主持的唯一一档节目《看见》停播,另一方面,在去年10月底于美国生子后,事业和家庭的权衡,加之外界媒体的舆论压力,让她便有了淡出荧屏的倾向。
同年,集结央视十年历程的柴静自传性作品《看见》出版。之后还凭借此书获得了2015年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的殊荣。
但柴静却说,“作家”两个字,在她心中太重,她觉得自己配不上。她说真正的作家,应该是“年轻人”,他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衰老,即使隔了一百年、两百年。
她喜欢阅读,尤其是历史类的书籍。当一个人能够以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现实,能够以阅读历史的态度来看待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明白降临在身上的事情是必然结果的时候,他就能够认识现实,不发牢骚;能够从心中的愤怒出发,去向更远处。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柴静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复出,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
柴静用自己生病的女儿切入演讲,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
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也正是这部鸿篇巨制,轰动了环保界、媒体界、商业界等社会各界,掀起一阵惊涛骇浪。
在《穹顶之下》发布12个小时后,其点击量已经突破了600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并以每小时新播50万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长,《穹顶之下》48小时内视频播放量超过两亿。创下严肃题材公益类长视频的播出纪录。
这时大家才发现,原来柴静始终没有离开大众的视野,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为大众解读新闻、为公益发声,她还是那个专注而认真的媒体人——柴静。
05
曾看到过一个说法,“柴静是当代的林徽因,更有甚者认为她的走红,靠的是央视的品牌和一群男人们的帮衬。”
据圈内人透露:“为了柴静,老罗和老方吵架,金线和媳妇离婚,估计老六又要喝闷酒唱罗大佑了,野夫要去揍金线了。”
“人红是非多”,柴静的感情问题之前也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白岩松、邱启明、陈晓卿、张立宪、周云蓬、罗永浩、冯唐……从主持人到歌手,从出版商到作家,很多人都和她传出过绯闻,作家冯唐离婚时捕风捉影的网友便将矛头对准了柴静,认为是她破坏了冯唐的婚姻。
冯唐和柴静是多年的好友,在微博上转发了相关媒体报道,并称“谣言止于事实”,曾说“我和柴静手都没有拉过,但是不影响柴静是个好姑娘这样一个事实。”
对于外界媒体的种种猜测和报道,柴静始终缄默,她没有去回应,也不必去回应,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媒体工作,她深谙其中之道,不作回应就是最好的发声。
2013年初,柴静与摄影师赵嘉结婚,同年10月底在美国诞下女儿柴知然。
如今的她早已回归家庭,相夫教子,早已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但她的每次回归都会引发媒体界的轩然大波。
这次疫情肆虐,也涌现出了大批媒体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一篇又一篇报道,也让人们不禁又想起了当年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的新闻工作者柴静,想起了她专业精准的报道,想起了她所传达出的“新闻是呈现而非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的理念。
有关她的争议一直很多,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坚守良知、犀利敏锐、优雅大方的媒体人形象。
撕去众多标签,她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一位贤淑的妻子。她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着不同层面的世界,用良知和情怀传达着最精准、最专业的认知。
她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