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人民日报评论其“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央视新闻赞其为“国之脊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老实际行动绘写了传奇的一生,他的名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那么熟悉,有农民自发为他塑汉白玉雕像,尽管他本人再三强调不是熊猫,下至农民上自总理,都封他是“国宝”。
今天,共和国痛失袁隆平院士,从过往媒体对袁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窥见,袁隆平担得起国之脊梁!
人民日报:袁老是最亮的星
2019年10月,袁老九十大寿的小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过亿,网友们纷纷送上生日祝福,紧接着,袁老在湖南农业大学演讲,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可谓线上线下都火了。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呼吁广大青年追逐心中最亮的星。评论称,网友热烈的祝福、青年学子追星般的热捧,不仅是对袁隆平贡献的礼赞,更是致敬他对梦想的执着、初心的坚守。鲐背之年,袁老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这样一种精神,引领无数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拓荒、甘为人梯奉献,铸就中国的今时今日;激励着青年学子紧随榜样的步伐,在强国征程中不断筑梦圆梦。
新中国70华诞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表彰“最美奋斗者”,展现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弘扬了爱国奋斗精神,把英雄模范的力量转化为新征程上的实干热情。这些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物受到社会的热捧,彰显了人们对科学的推崇、对劳动的尊重、对奉献的尊崇。这些科学之星、奋斗之星、奉献之星,是我们心中最亮的星。见贤思齐、争做先锋,亿万奋斗者必将逐梦绽芳华、建功新时代。
新华网:奋斗者永远不老!
2019年,袁隆平团队交出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成绩单,亩产1046.3公斤!这一消息,让国人振奋。
新华网发表“为袁隆平点赞,向奋斗者致敬”的评论文章。评论称,因为心中有梦,所以奋斗不息。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年近九旬的袁隆平依然坚持下田,向着高产目标不懈冲刺。几十年来,正是一次次勇攀高峰的进取,一项项农业科技的突破,不断带来丰收的希望,为中国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打下坚实基础。
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实干书写传奇,奋斗者永远不老!
中国青年报: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
2008适逢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停滞甚、衰退,通货膨胀,粮价飞涨威胁世界经济。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称,尽管21世纪正在快步进入计算机管理的世界。可到了2008年,我们忽然发现:计算机不能当饭吃,无论多么高效的硬件,多么完美的软件,都不能用来填饱肚子。
2008年8月25日,又读到了这样的新闻:在湖南隆回,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有望下月实现。在水稻主产区湖南大面积示范种植部分丘块亩产冲刺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
看来吃饭真的要靠袁隆平。
一桶5公斤装的“金龙鱼”食用油居然会从35元扶摇直上,直奔百元而去。老百姓怎么能不忧心如焚?感谢袁隆平,2008年8月,中国的粮价油价肉价的胀势不仅得到了控制,而且都在跌,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找到了答案:农业丰收得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便是为什么说,世界可以没有比尔·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
新安晚报:做人当如袁隆平
2010年9月,袁隆平院士刚刚迎来八十大寿,又称到90岁时要向亩产一千公斤攻关。
对此,新安晚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这些年来,无数学者名人在学术论坛上快速升起,而后又快速落下。袁院士却不是这样,他一直身居最高峰。每当有袁院士新闻出来,网上网下,官方民间,总是一片赞誉。有心人不妨翻翻这两天的新闻跟帖,围绕袁院士八十大寿,全是满满的祝福。
这种“袁隆平现象”,不由我们不思索。袁院士何以赢得这么多人的真诚拥戴?袁隆平受到大家景仰,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学术成就背后的学术精神。
袁院士的执着与努力,自不待说;他一辈子的平民情怀,也不必言。公众对袁院士的拥戴,传递出了一个重要导向,那就是公众喜欢学术与道德双馨者。而袁院士现象的产生也足以说明,学人的自勉自律尤为重要。
为人做事,到袁隆平这份上,真的值了。
半月谈:袁老科学永恒,精神永恒!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后,半月谈发表评论员文章缅怀袁老。
半月谈称,这是悲伤的一天,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华夏儿女同声一悲,泪飞顿作倾盆雨。”
文章称,袁隆平,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也是全人类的科学英雄。
作为一位科学巨人,袁隆平深刻践行了科学家精神。受惠于他的科研成果,无数人得以告别饥饿。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袁隆平也并未停下科研探索的脚步,始终奔走在天南海北的田间地头。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毕生追求。他时常对人说,他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梦,也是“中国梦”的生动表达,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具体呈现。
袁隆平虽然离开了,但中国人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停歇,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不会停歇。袁隆平留下的极其厚重丰富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开拓进取、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