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访网》报告:
在小伙伴们的印象中,稍微有点姿色的田博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尹业生,在与房地产鳄鱼王石的恋情曝光之前,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艺人。
如果不是,则肩负着个性独立的前博制作人、专栏作家、演员、北京当代艺术基金独立董事等多种社会身份标签。
在田博玉的众多标签中,“专栏作家”有不同的含义。少女时代的她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有想成为记者的写作梦想。但是数学成绩太差,这个梦早就破灭了。但是对文字的敏感性始终存在,多年后她在杂志上发表了“男闺蜜”的专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然也引起了争议。
但是,在那场未结束的舆论总演中,“三流女演员”、“第三名”、“借代”、“攀登”等刺耳的声音,创造了另一个为大众所熟知的“田博玉”。
记者@乌里里北京报道
在北京十多年来,田博玉的生活地图只圈出了南子双政府力量省、北抵三元桥的狭窄地段、以及三个分公司——家、公司和谈场所。每天大部分时间里,她都带着打鸡血的兴奋投入到各种角色中,包括演员、制片人、房地产商、专栏作家,当然还有大佬的女朋友。甚至发现睡眠时间也可以像肌肉一样锻炼,现在每天只需要睡4个小时。
在新书《习惯就好》发布会上,她选择了《独自战斗》。她在舞台上单独谈了几十分钟,没有南圭米尔、男明星、男房地产商捧场,甚至没有设置主持人。这种在公众面前孤独生活的方式是她的姿态。她认为自己在错觉——中可能有很多朋友,所以她想以这种方式表明自己是独立的、不想求人的性格。
当所有人都把她定义为“国王的女人”时,她却想完成逆转,使“国王”成为“田里的男人”。“你看,田里长宽都是国王,我要做的比他多!”
吝啬和祝贺
采访当天,田博玉暂时迟到了。她谈了停车,谈了停车费,然后叹了口气。“哦,事实上,我很注意交停车费。”然后她继续这样补充道。“平时在公司,但如果旁边有可以免教的地方,即使回得远,我也肯定会停下来。
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她大笑起来。“你不会这么想的。单击
而且她很得意。呵呵,最好是想成为被动成名的女朋友。——过去和女人闺密逛超市,看着她挑选100元以上的樱桃,我讨厌昂贵地送给她。她不会问的。但是现在,如果我再这样做,她会做出评价:错别字真的很节俭。
在纽约读书的时候,每当不知道晚饭吃什么的时候,她就去超市把所有的品尝都吃了一遍。有一次,如果不是“王老师”——,她就叫那个著名男朋友王石,把她拖走了。她可以在新鲜草莓上品尝,吃半斤小。
不禁佩服王老师。"我们俩真小气。"
在爱上“愚蠢的红烧肉”之前,田博玉爱上了“宫保鸡丁”。极致的时候,她连续吃了三个月。只跟着磨蹭的表弟,为了避免再也受不了,她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时,终于在电话里投诉了这个暴政。生活中连煮鸡蛋都不会的她解释说,这种“上瘾”发作的理论依据是我“祝贺”。
一年柬埔寨之行,炎热40摄氏度以上,大太阳,辉煌。因为手里拿着一本导游书介绍餐厅。饭店老板很高兴用当地华侨帮助中国人。她一定要去看他的样子。从驻店到食堂要走几公里路,而且不分路,她爬过去找才知道没有老板。
同伴劝告改变家庭。她说,不,明天接着来。第二天,又差不多在路上晒就融化了,但是老板还是没有。正常人都退场的时候,她却给自己定了忍耐线:来了四次。
结果,第三次。她找到了。此后,她以华侨的视角了解了红色高棉时期柬埔寨的历史和他在法国留学的故事。最后还赠送了冰淇淋!她得意地向同事炫耀:看,来了。
她总结说:“轴心”是一种思维惯性,是全方位的。因为庆祝,她喜欢餐厅就继续去那家餐厅,喜欢食物就继续吃那道菜。而且,如果她承认一件事,那也一定要做到。
社交女王
2013年9月,田朴荣被邀请在一家男性杂志上写人物专栏。通过她的文章可以窥见她的社交界:导演陈可欣、媒体《罗辑思维》家罗振宇、《少壮界相声演员》马薇薇多、遗传科学技术领域《野兽》王健、《中国好声音》的总导演金磊。
这种社交阵容很难相信。田博玉在中剧被退学后,曾严重质疑过自己的情绪——。因为出去拍广告,缺席太多,所以被开除了。缺课的人很多,但只有她被劝退了。经过一番考虑,她甚至拿起《卡耐基人际关系学》,只要出门,就走进人群,坐地铁也支持阅读。
黑暗笼罩了近半年,她自卑自闭,不想见人,多次哭着去找老师,但最后被逐出考场的场面在众人眼前自己寒酸地走了出来。教室外面阳光苍白。
用文凭获得工作的梦想破灭后,她决定学习生存技能。她进入房地产界,端茶倒水,学习合同,在工地吃便当,订不到酒店,从澡堂开始。
早在12岁的时候,她就知道在天津奶奶家附近的市场批发流行的戒指,带到上海去卖。小号的戒指很快就卖完了。中、大号砸到手后,她找前辈们,在每个班交了一名代理人,她给了对方佣金。后来戒指卖完了,扔掉了100元的成本,她赚了一千多韩元。
小时候做生意很有头脑
初见端倪的田小姐很快在地产界有了一席之地。她这样总结自己的商海经验和情商进阶训练过程:碰壁、受挫、被拒绝多了,与其拧着,不如慢慢学会同理心。而因为头脑“天然没带把事情讲复杂的设备”,所采取的直来直去、直说直给的方式使她做事效率高于常人。当跻身到成功人士圈周边后,她也试图去总结过那些人异于常人的特质,发现这些人并非智商、情商天赋异禀,而是同理心强、乐于助人。
周边一个朋友在事业潦倒时,曾向另一个朋友求助资金,被拒。若干年后,潦倒的朋友挺了过来。这时,之前拒绝救助的朋友却遭遇困境,向他求助。让田朴珺意外的是,这个朋友毫无芥蒂地施以援手。他的解释是:如果条件许可,为什么不帮一下呢。我不会因为对方对我的态度来决定我对他的态度。
田朴珺这样定义成长:在解决接踵而来的问题过程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小我”。她甚至去使用一个非常大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为人类服务。
收获第一桶金后,她做起制片人。第一个作品,《中国合伙人》赢得五亿多票房,看上去顺风顺水。但其实,在它之前,工作室就有一部电视剧立项,却被资方和合作方一次次退回重写。几十万字剧本被认为只有剧名四个字中的两个还算有价值。她一度将给出苛刻意见的负责人追到楼下,希望给说法。
“轴”的思维方式增大了她商业成功的可能性。有一次遇到一个项目,16家公司一起竞争。对方上来就询问公司的注册资金,一副以资金数目定合作与否的态势。因为当时她们公司注册资金并不多,她就一遍遍去争取,去解释,所谓注册资金和公司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并最终拿下了项目。
如何做女朋友
2013年底,在由某网站与联合国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署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女性传媒大奖上,她获得年度突破女性奖。领奖感言中,她第一次鲜明地将“独立”的标签加之于身。她说:“在一些人眼里我是不需要独立的女性,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喜欢我,恰恰因为我的独立。”
新书中她披露的一些交往细节则持续颠覆常人对于一段“忘年恋”的想象。
原来俩人定情的五顿饭,前三顿,王石居然都没带钱。她因此火了——太没诚意了。但后来他再请,她欣然前往,就想,一定要吃回来。结果第五顿的时候,他说,“你做我女朋友吧”,她才诧异:你也喜欢女人?!
在相处的前三年,王石什么也没送过她。她买东西的时候,他就拿个相机去别处拍照去了。直到后来她经常买衣服给他,他才在不离谱的范围内,偶尔逛街时埋个单。
在她看来,王石给出的,不是让她依附,甚至不是拉下椅子、车门的那种礼貌,而恰是一种类似“即使我不同意你观点,但也尊重你的选择,也百分百支持你的选择”的尊重。新书出版,大量涉及俩人交往的细节,王石就叮嘱了一句:别装,做你自己就好。
她说,王石真正认识她是在纽约。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没想到这个女孩这么能干,对于大自然,我非常有冒险精神,但在社会上跟陌生人打交道其实我很害羞,羞于启齿要求别人,但她在纽约的一年让我学会怎么跟陌生人沟通。
而情感上的独立也同样经历了一个过程。二十岁时,她也曾是哭着要为男人学做饭的小女生,但很快这段感情戛然而止。她后来这样总结爱与自我的关系:先让自己摆脱爱的束缚,如果不能摆脱,就不能收到真正的爱。她决定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朋友:我不会专程去探你,小鸟依人腻在你身边,更不会监督你,工作永远比男友中重要。
有一次开会,王石电话过来:我饿了,没有饭吃。因为是工作时间,她就回复:发你一个电话号码,可以解决问题。后来她把附近餐厅的订餐电话给他。一会儿他又电话过来:人家今天不送外卖,怎么办。她只好压低嗓门:冰箱有面包,自己吃。我在开会,不要再打电话了!在她看来,只要没饿晕,就不算大事,工作先!
之后,也有人劝她跟着王石去剑桥,没事喝个茶,画个画儿,因为抓住男人才是最重要的。她却觉得能够抓住的只有自己,反过来,她要问:为什么是自己去抓他,而不是他来抓我呢?难道我不优秀吗?
如果有时光机可以并行倒放,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社交女王”因为学业挫败,跻身男多女少的商海,将自己放置各种处境中试炼,从种种夹缝中突围出来的同时,年长三十岁的王石也在经受类似的试炼。
2010年,他对外透露,从1994到1997年他的心肌功能是0分,去西藏登山前,他腰椎的血管瘤压迫到左腿神经。医生的诊断,几乎宣布他随时可能瘫痪。就在这样的境况下,他开始登山,并在2002年,他52周岁时,以中国最高龄的纪录登上珠穆朗玛峰。那一年,田朴珺22岁。
2004年,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和王石在浙江宾馆有过对谈。在给王石传记《大道当然》推荐序中,他提及,当时中国刚经历一场宏观调控,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权重开始缩低,使得企业家群体产生被抛弃感。很多企业家开始重新寻找自我,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独立和重新塑造。也在那时,王石开始参与创办阿拉善等公益组织、倡导“企业公民”,呼吁改善大气环境等工作。
尽管境况迥异,但是这段因为“红烧肉”而沸沸扬扬的男女主人公却几乎在大致相仿的时间段完成了一次突围。女方是从男强女弱的性别传统夹缝中,而男方是从健康与疾病、国进民退的经济政策的缝隙中。
证明自己
2011年,田朴珺决定前往纽约电影学院学表演。她说了很多理由,均被王石一一反驳:那都不是你最真实的内心,你的原动力在于你想证明点什么。田朴珺说她因此失声痛哭。觉得他击中要害。
一直以来,证明自己似乎都是田朴珺人生词典中的关键词。在公开的资料中,这种原始冲动来自她被中戏退学——她需要重捡起她从事表演的愿望。但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另一条主线,就是她一直在对抗父亲的偏见,她试图向有着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父亲证明一个女性的价值。
小时候,有同家族的男孩来家里,她就敏感觉知到父亲呈现出的那种亲昵完全与对自己的不同。她清晰记得自己考取中戏时,做生意的父亲的那种轻蔑。“在旧社会,你若从事这种职业,和我吃饭都是要坐桌角的。”在父亲的设定中,她的理想职业是去做一个乖巧的文秘。
为了表达他对女演员这个职业的不满,他一度拒绝为她缴纳学费,她只好各种乞求。入学后,有次父亲出差到北京,给她电话,她以为会去看她,结果他却说了一句我不会来看你。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她:他不支持她。她清晰记得那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雪,自己难过万分。
为了筹措之后的学费,她四处拍广告来完成经济独立,尽管后来因为缺课太多,被劝退,她在后来很多年,仍然可以表达自己的倔强:连父亲的钱我都可以不要,其他男人的钱算什么。
在职场上,她也明显感受到性别导致的差别待遇。如果她和一个男同事一起去谈事,受到礼遇的通常是那个男同事,而她接收到的通常是一个“嗯,啊”的招呼,每每这时,她就在心中大喊:可是活儿都是我干的啊!
在外边做事久了,她发现职场上男性越来越女,在一些难题上,经常有男人表示他怂了,而相反,女性却越挫越勇。当有人把“女汉子”的称谓给她,她觉得有必要对汉子做个定义。在她看来,汉子是指性格,是勇气、担当,你不能以性别去定义TA,但是却可以分辨真伪。
有时候听到有男人对太太说,轮不到你说话,她就想:如果换作是我,我站起来就走。她不能接受女人被物化,被生育工具化。但当别人将她冠之“女权主义者”时,她也会强调:我不是要抹杀女性的魅力,不是要女性权利占百分之七十、八 十,我要各占百分之五十那一种。”
新书发布会,她在台上讲述时,惊异地发现现场还是溜进了几个不请自到的男闺密,他们大都一个人来。这让她联想到一个男闺密的言论:他是不会让老婆和她接近的,因为会学坏,但如果有个女儿,他会拿田的书给她,并愿意田带带她。
“他们现实又矛盾。希望老婆好管束,又怕女儿嫁出去会受欺负。”这让田朴珺把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
但也有“进步分子”,采访结束,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黎波探头探脑进来。“书真好,我要拿给孩子看。”他向田朴珺表达赞美。“你肯定有个女儿!”田抢答。“儿子!”黎的这个答案有些意外。随后,他补充:“好让儿子知道,以后别欺负人家女儿。”
而关于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有个需要交代的细节:前两年,因为上海家里的房子装修,她和父亲一同出门,恰巧在车里有了聊天的机会。向来寡言,不善言辞的父亲,在沉默很久后,突然说了一句,嗨,现在我觉得我女儿比很多男孩强。
她说她当时侧过脸去,哭了。
提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china60912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