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约定是一辈子的高手
——山南市罗子县罗桥党委书记顾山段增收边防民基
有时候,一句话的承诺是一生的孜孜不倦的忍耐。
有时候,一件事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个人生活与水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人再平凡,也显示出国家的神圣,再渺小,也显示出民族的伟大。
共和国的历史平凡,不缺乏伟大的人物,但无名的人生经历与边防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故事将沉入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肃然起敬,热泪盈眶,永远被记住。
治国必须治边,治边首先要安全地隐藏。水土责任、水土责任、水土责任是党中央交给西藏各族人民的重要义务和使命。这一责任和使命已深深扎根于雪域高原。
在喜马拉雅峡谷深处,在几乎孤立的土地上,罗扎县拉桥党委书记顾山丹带领边境人民脱贫致富,高举小康旗帜,28年孤独,28年无私奉献,28年坚定守望者,党和政府的阳光和雨水滋润着祖国西南边境,世界
照片是与罗教乡党委书记鸠山丹增(中)和zero v村村民一起拍摄的。记者李文文照片
再远的地方也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来自印度洋的温暖潮湿气流上升了5000米,进入喜马拉雅山脉腹地,落在山顶上会变成冰雪,进入沟渠会变成云雾。
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拉桥香意味着“山深处”。越过楚瓦拉山,杨卓雍错了,傅严雍错了路子县,再往前走,悬崖陡峭,熊谷河汹涌,新修的公路受到严重的水害。沿着崎岖的山路进入了拉桥峡谷,又因为修路受阻而步行、换乘,来到了被称为“世外桃源”、“白玉秘境”的拉郊。
郊区被称为“桃园”,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树林葱绿。郊区被称为“世外”是因为这里早就“与世隔绝”多年了。把乡村拉得很远,远处好像在天边。拉郊区偏向家乡,偏向的几乎成了山里的孤岛。更多的人说,除了当地人,没有人听说过这里。
但是这种封闭的地方。因为一个人逐渐熟悉外部。
初次见面的高山丹身体粗壮,脸黑,白乐风在手背和入住上留下痕迹,憨笑可以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古代山丹增量从小生活在拉桥乡,对白玉地区的一棵草、一棵树、一座山和一杯水非常熟悉。白玉地区温泉,马江汤之河,杰洛布牧场。到处都有他深刻的记忆。
父辈说,交通堵塞,白玉地区的牧场就是我们郊区人的生命源泉,山深处就是我们郊区人生活的全部。
在18岁之前,九山团的增加从来没有离开过郊外。1986年末,他在拉郊做赤脚医生,第一次离开拉郊,去罗扎县进行学习训练。外面的世界太棒了!走出大山后高山段的增加看起来很兴奋。1989年学习结束后,面临毕业分配工作的口算单证产生了在外面工作的想法。
期待留在外面,想着农家学生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成功,口算单证也开始想象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时县委书记贾思达杰特地找他谈话的时候,顾山丹才隐约知道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你是吸引郊区的热血男。今生注定要回到郊外。那里的情况只有你最清楚。拉郊区的国民也需要你。带领乡下人守住边陲也只有你能负担得起。你回郊区工作吧。以后不想离开郊区!老书记对增加龟山团的安排其实另有计划。
当时,拉桥乡的情况高山丹的增加是父亲和邻居对牧场蚕食的哀叹,对高山丹的增设也无限感慨。“听书记的话,郊区的一棵草我一定会保护好的!”意识到个人前途与美丽家乡的命运相关,与国家主权紧密相连,20多岁出头的顾山团血气方刚,在外面工作的想法突然被推到了脑后。
大山不仅阻挡不了他对山外美好生活的憧憬,大山也阻挡不了他对故乡的深深迷恋。接到紧急命令,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后,龟山团下定了扎根和拉郊区的决心。今生将在郊外结缘,这个待遇就是28年。
“我有时也想去,但不能丢下村民不管。”28年来,有无数机会被调走的球队增加,每次都婉言谢绝。每次说起故乡的人,都是担心的面孔。回到郊外,守护着水土富民的初心,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目光鞭策着鸠山由纪夫的增加,继续前进。
现在住在白玉地区的杰洛布村小郎君佩说,他感谢九山团的增加,但九山团的增加总是让zerov的所有村民感到羞愧。
由于交通障碍,从乡村政府所在地到白玉地区要越过两座大山,在340厘米宽的骡马路上走7 ~ 8个小时才能到达。大雪封山7 ~ 8个月了。
“我们的牧场、森林总要有人管理。即使是我们的一块石头,我们也要自己照顾自己!”已经是乡干部的高常祥对白玉地区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是吸引郊区的美丽故乡,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山牧场的条件真艰苦。夏天去放牧是群众的传统习惯,但要常年呆在那里,不管是谁,去龟山丹增都有点受不了。对于去牧场的人选,他深思了一整天。
“你们是我最好的亲戚。你们不支持我的工作。如何领导其他村民。”鸠山丹夫找大伯小郎君培、二舅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说服自己,想找Jash和表兄弟。
亲人前往杰罗布放牧点守边固土,一遍又一遍的思想工作连续做了半个多月。谈历史、说亲情、讲党恩,就这样,经过古桑旦增的不断劝说,两个舅舅带着家人欣然领起这个“亲外甥”的授命。
杰罗布无水、无电、无房住,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潮湿雨水和高寒缺氧。加之大雪封山,杰罗布大半年时间完全与外界处于“失联”状态,用与世隔绝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一个人到一家人,为了坚守边境前沿一线,古桑旦增把最亲的人推到了前面。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最朴素的家国情怀也是最坚定的信仰、最诚挚的热爱。
风湿、关节炎、雪盲症至今困扰着76岁的索朗群培和59岁的明久扎西。在大雪没有封山的日子里,古桑旦增每个月至少往返杰罗布3次,多时达到6次,放牧点的每个人都是他的牵挂。
大雪解封后,古桑旦增都要第一时间前去看望,说封山前是为了送去过冬的生活物资,解封后那就是为了看看舅舅和弟弟们还在不在、生活还好不好。经历半年的杳无音讯、半年的时刻牵挂,来年的再次相见,俨然成了杰罗布的藏历新年。
28年来,古桑旦增和杰罗布的群众用自己的赤诚和担当谱写着一曲曲的时代英雄赞歌。
“为了改善杰罗布村群众的生活,现在已经修建了道路、通讯基站,今年杰罗布行政村将进行村“两委”选举,我和乡亲们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固将继续坚守下去。”古桑旦增说起来一脸自豪。
吉格弄河谷上游的一大片高山牧场上,绿草如茵,山鸽自由飞翔。一栋栋住房分布其间,天蓝色的屋顶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就是杰罗布牧场,这就是如今的杰罗布村:海拔4331米,住户8家,人口16人。
一定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
拉郊乡地处悬崖沟壑,是洛扎县交通最不便、信息最闭塞的乡。去年,这里的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5300元,成为洛扎县脱贫摘帽最早的乡。
从最闭塞到最早摘帽,边地拉郊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古桑旦增这位“智多星”“领路人”。
“嫁人不要嫁给拉郊人。”这是洛扎一带以往对女孩找对象的真挚忠告。拉郊村年近70的尼玛次仁老人说起来也是一肚子心酸。
由于沟内土地贫瘠,拉郊几乎没有农作物产出,别处是农牧经济,在拉郊是林牧经济。拉郊人靠编织竹木器和畜产品前往生格乡换取必须的糌粑等生活必需品维持生计,但外出的路却异常艰辛。
拉郊还未通路时,四周被大山层层环绕,进出的唯一通道就是花费8个小时翻越海拔4300米的均贡拉山,靠着藤草编成的绳子牵引攀爬方能进出。
那时,为了到县里及时汇报工作,古桑旦增每次都要早早起床,天色早,熊出没的机会大,妻子尼玛色珍就陪他一起走到均贡拉山顶,等到天亮再独自返回,来回十几个小时妻子从未叫过苦,多少次路上险象环生。
1998年4月份,为了接济断粮几天的杰罗布放牧点4位牧民,古桑旦增派自己的亲人边巴次仁前往放牧点运送粮草。在返回路上不幸遇上雪崩,长眠在大山之下。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闭塞是拉郊人的痛,公路畅通是拉郊人最大的期盼。
长期在边境一线摸爬滚打,古桑旦增意识到守土固边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只有富民兴边祖国的边疆才会更加巩固。“不能因为交通闭塞而贫穷落后下去,一定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让山这边永远比山那边好!”为了尽早打通拉郊公路、破解发展瓶颈,古桑旦增下定决心、四处呼吁。
修建通往拉郊的道路得到了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通往拉郊乡的公路历经艰难险阻得以修通,拉郊人终于结束步行、翻山越岭进出的历史,告别交通孤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缘,生产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没有路,即使有东西也出不去,我们这里的林下资源基本处于半废状态。”通了路后,古桑旦增积极组织竹木器能人桑布和木碗加工技艺相对娴熟的次仁顿珠外出取经。当年就组织了60户群众从事竹木器和木碗加工。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群众只能采用自制自销的模式,竹木器的价钱和销量都很低,现在通过竹木器合作社进行集中收集,以50元到400元不等的价格收购竹木器,并安排专人销售,群众从中受益颇多。
如今,竹木器手工艺已覆盖全乡,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在农闲的时候制作竹木器,每年下来一家收入少则五六千元,多则达到七八万元。
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群众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古桑旦增又琢磨起开发林下资源。其中修建蔬菜大棚种植黑木耳是古桑旦增近年来带领群众增收的又一举措。
古桑旦增积极向上面汇报,申请140万元黑木耳种植项目,并积极与外界沟通,请进来专家进行培训,目前黑木耳已经试种成功,保守估计一个菌包可创利润十五六元,今年已繁殖种植7000个菌包。
“现在各项惠民利民措施让拉郊人生活在‘蜜罐’之中。”顾世超是古桑旦增共事过的第六任乡长,他对古桑旦增满心的佩服,“在书记的带领下,拉郊乡搞起了一批富民产业项目,去年我们乡人均收入达到15300元,在全县率先脱贫。”
打通了交通动脉,拉郊村的生活蒸蒸日上,69户的村落里仅各类商店就有6家,与此同时杰罗布村也开始迎头赶上。去年11月份,拉郊通往杰罗布的道路建成通车,并建立了通信基站,杰罗布不再艰难、不再寂寞,这里的牧民户均牦牛近50头,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各种惠民政策鼓起了我们腰包,是党让我们富裕起来,我们就要为国家守好边疆。”76岁的索朗在杰罗布生活了一辈子,他的情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片丰饶的草原、这片广阔的土地。
谈到山这边与山那边的生活对比,古桑旦增自豪地说:“我们的生活可好多了,吃穿住行样样让人羡慕。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了无比的优越性。”
拉郊的明天更加美好
“如果没有古桑旦增书记,那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每每谈及古桑旦增书记,村民旦增尼玛总是心怀感激。
旦增尼玛的妻子加央拉姆指着柜子和沙发说道:“这些家具都是古桑旦增书记自己掏钱买了之后给我们送过来的。”
旦增尼玛一家3口人,小孩在生格乡完小上小学4年级,因为缺乏一技之长,夫妻两人只能靠着政府补贴和采集药材贴补家用。但随着小孩慢慢长大,家里的经济也就愈加拮据。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开展,古桑旦增成为了旦增尼玛的帮扶人。在古桑旦增多方协调下,旦增尼玛在6个月内顺利考取了驾照,并贷款8万元购买了一辆中型货车搞起运输,他的妻子加央拉姆跟随技术员学习黑木耳培育技术。2016年家里增收了4万余元,旦增尼玛一家人的生活也由此越过越红火。
边民生活、边境发展一直牵动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心。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十分关心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给予有力的扶持。作为一个特殊边境乡,拉郊人一直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雨露和恩泽。
走进拉郊乡,一栋栋新修建的乡卫生院、乡完小、乡周转房在拉郊沟里格外显眼。时下正好赶上了拉郊村旧房拆迁,推进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
“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盖新房了,听说这次的房子还能防震。”正在挑选旧木材的次仁卓玛说起新房满是期待。
在拉郊人印象里,2006年以前居住还停留在木板结构之中。“既不保暖又不御寒,冬季雪花在屋里飞舞,夏季雨水屋里横流”。那时候的房屋印象让拉郊村委会主任扎西桑珠记忆犹新。
2006年安居工程实施,为了让群众住得舒心,古桑旦增每每都是亲力亲为,选材、下料、修建,每一个环节都要弄个明白。
同年,拉郊电站投产发电,结束了拉郊靠酥油灯照明的历史;2007年,人畜饮水工程引进拉郊,沟里人也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近几年来,我们拉郊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越来越大,前年古桑旦增书记鼓励我们购买运输车辆,并给我们申请政府贴息贷款,现在我们村已经有了15辆大型运输车辆,组建车队协调运输,去年每辆车收入30多万元。”在村里,我们遇到了车队队长格桑和副队长平措罗布。
和拉郊村一样,杰罗布放牧点的群众生活一样牵挂在古桑旦增心中。古桑旦增就改善杰罗布的基础设施不断争取,2012年、2015年 ,时任地委书记其美仁增、张永泽骑马、走路8个小时到杰罗布调研,大大推进了杰罗布发展繁荣。
“今年政府还将投资4500万元对杰罗布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拉郊村的小康示范村工程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建,未来的拉郊将更加美丽繁荣。”拉郊乡群众对未来信心满满。
如今,路通了,边境安宁了,群众生活幸福了。可古桑旦增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白癜风、痛风等疾病时时刻刻影响着他的健康。
“一直以来我们全乡干部群众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忠诚地守护祖国的边陲,永远都坚持下去,永远都不放弃。”守护祖国边陲,已经是古桑旦增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像白玉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
不可分割的是祖国的领土,不可动摇的是坚定的信念,不会放弃的是承诺的初心。一切为了祖国, 一切为了群众,古桑旦增用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挚情操诠释着守边富民的高尚情怀;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为祖国边境建设呕心沥血;用开拓和进取引领着拉郊人奔向幸福康庄大道;用他28载的顽强坚守,忠贞不渝地践行党的方针政策,不愧是治边稳藏、兴边富民的楷模。
他的事迹感动的不只是西藏的各族群众,还将感动中国。
(记者 赵永琦 米玛 李文健 赵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