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之地而为万里江山,或万里江山摄为一寸。其法载在《金锁流珠引》卷二七,主要方法是带符箓,掐诀步罡。
变化自身的法术,有飞行虚空、存神驭气、隐沦、分形及一般地变形易貌等等:此类法术种类也很繁多,其要义在於使自己神通自在,打破一切时间空间和通常的自然规律的束缚。这类神通假如真的拥有,那麽其人便具有常人所不具备、且难以抗拒的异能,这种异能又可用於不同的目的。因此,它们的传播既可以造福於民,也可加祸於民。所以,道门中对此类秘术的传授有严格的规范,不允许传给心术不正之人。而且认为即使学得正法,若是用於不正当用途,那也会招致失败。《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的故事说,王生学了穿墙而过的法术,但妄想用之於入人之内室为盗,结果在墙上碰得头破血流。
这类变化自身的法术,大抵也用符咒诀步为主,而且常要配合以内气的运转,和存思,有时也要用药物,如移形易貌(易容术),便要用药。不过,药料的配方都秘而不宣。这种改易容貌的方术只能算是小术,比较重大的法术,如隐沦、分形(分身法)、存神驭气等,便要求带符箓,精存思,内气充盈,踏罡步斗纯熟。这里以隐沦为例,稍事说明。
隐沦,又称隐遁,俗称隐身法。据说能修成此法,便能够使自己的形迹在别人眼皮底下消失,甚至连鬼神也不识自己下落,那麽任何灾难也无法临身了。这种隐沦之法,在魏晋时已经有相当系统的发展。《抱朴子内篇.杂应》记载说:
有人问隐沦之道,我说:神奇的方术有五种,坐在那里突然消失也算在里边。但是对增长寿命并没有什麽好处,而且在人间无缘无故显示这种神通,反而招致怪异的评议,不足以随便施行。只是可以备来应付兵乱和危急之时,不得已时才使用它,可以免除灾难。郑先生说,服用《大隐符》连著十天,想隐身便向左转,想显身则向右转。或者用玉丸涂在人身上;或是用蛇足散,或是怀中藏著「离母之草」,或是折下青龙之草,身体伏在六丁的方位下;或者进入竹园之中,手中执著「天枢之壤」;或者依河洛书河图的样子造一座石房子,而隐在云层的荫影之下;………或可变为小儿,或可变为老翁,或可变为飞鸟,或可变为走兽,或可变成为草,或可变成树木,或可变形为六畜,或依傍树木成树木,或依傍石头就变成石头,依傍水变成水,依傍火变成火,这此都是所谓移形易貌,不能全部都隐藏的。
(或问隐沦之道。抱朴子曰:神道有五,坐在立亡其数焉。然无益於年命之事,但在人间无故而为此,则致诡怪之声,不足妄行也。可以备兵乱危急,不得已而用之,可以免难也。郑君云,服大隐符十日,欲隐则左转,欲见则右回也。或以玉丸涂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怀离母之草,折青龙之草,以伏六丁之下;入竹园之中,而执天枢之壤;或造河龙石室,而隐云盖之阴;……或可为小儿,或可为老翁,或可为鸟,或可为兽,或可为草,或可为木,或可为六畜,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谓移形易貌,不能都隐者也。)
从这些记载看,当时的隐身法,主要有用符和用药两大类。用符的,比较高级,可以让人全隐,用药的,则要差一些,只能随不同的环境,变成和环境一样的东西。至於具体的运用方法,抱朴子没有详说,实际上是有特别的讲究的。比如,所谓伏於六丁之下,是指处在六丁的方位,六丁在何处,是需要推算的,而且一般说来,走至这些方位,那步伐有一些特殊的样式,即所谓踏罡步斗。後世隐沦之术的发展,在大抵上沿著用符、用药和对方位的推算、步伐的规定,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路数。只是更加强调法师自身运气存想的决定作用。
变化之不仅是道法中的一大类,而且往往是其它道法的基础:比如飞神驭气之术,在上章奏时便要用到。据《长恨歌传》说,唐玄宗在晚年思念杨贵妃,派了道士运用存神驭气之术,即存想自己的元神驾驭著元气,「上穷碧落下黄泉」去寻找香魂,结果在蓬莱仙岛才载到她。这种存神驭气之术是变化之术的一种,常被称为出神、出阳神,也称飞神驭气。自己在原处不动,元神却可以到处往来,到达形体无法抵达的天府或仙境。道士上章奏时,常要出神,上云途,排刚风,入天门,往三天之上,当三清或玉帝面,递上章表,奏明事由,面聆神旨,带回有关的信息。章奏通常在祈祷、破幽等法事中使用,存神驭气之术在具体运用中便成了其它法事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