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被称为“海八珍”的鲍鱼也从传统的野生造业转移到了人工养殖,激增的产量规模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鲍鱼的价格也日益变成亲民,成为普通人餐桌上已经很少见的美味。
对于鲍鱼,食客们爱它的肉质紧实润滑,爽口弹牙有嚼劲,一如足够新鲜的海产品才能拥有的口感。然而真正的老饕看待鲍鱼却追求着一口“软糯粘牙”,看似与传统印象不同,但其背后却是食材品质、制作手法和烹饪技巧三者缺一不可的无上组合,才能成就当前鲍鱼的完美形态——溏心鲍。
何谓“溏心”?早些年受日本料理文艺小清新姿态的影响,网络上对溏心蛋的追捧曾盛行一时,微微凝固的蛋白配上尚可流动的蛋黄,极具视觉享受。
溏心鲍亦是如此,鲍鱼经干制、涨发后,在烹煮时有意控制时间,直至鲍鱼中心部分的胶原蛋白呈现出不凝结的半液体状态,入口时质地黏软又保有一定韧度,每咬一口都有少许粘牙的滞涩,就好像软糖或年糕的口感。
除了独具一格的口感外,溏心鲍的价格同样远胜普通鲍鱼。众所周知,经加工制成的干鲍鱼其价格要高于新鲜鲍鱼,而同等重量鲜鲍加工后,溏心干鲍是生晒干鲍的90%左右,由此在水发干鲍时,溏心鲍的体积要比一般生晒干鲍大一些。
加上要形成“溏心”效果,小鲍鱼是很难加工的,不新鲜的鲍鱼因为蛋白质坏死更是不可能实现。唯有新鲜且体型较大的鲜鲍才是合格的选料目标,再加上几番加工后的人力与时间成本,溏心鲍价格贵也在情理之中了。
毫无疑问,制作溏心鲍需要经过多次晒干程序,各家具体的生晒技术都有不同。足干的溏心干鲍呈现色泽较深的深棕色,可清楚嗅到浓郁的鲍鱼香味和糖味,同时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干鲍表面会浮现一层白霜。糖味和白霜均是鲍鱼自身蛋白质转化所致,不仅无关质量问题,反倒是上佳品质的体现。
或许出于人类的原始本能,在食物匮乏,科学知识尚未明晰的古代,由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形成的粘稠胶质常被古人与营养源紧密联系,奉为上品。不论是鲍参翅肚,还是雪蛤阿胶均是如此,营养与否、美味与否,就留给食客们自行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