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盛产玉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面儿虽然已经退出了主食的舞台,但用玉米渣熬成的黏粥,却仍是家乡人的最爱,它不但可以驱寒暖身,还可以饱腹减肥。尤其是冬春两季,早晚两顿都离不开黏粥。
看吧,中秋节刚过,玉米还没有大面积成熟,人们就已经等不及了。或提个篮子,或拿个书包,跑到自家玉米地里拣着干了胞儿的玉米槌擗上二、三十个,拿回家磨渣子馇黏粥。有的自家地里没有成熟的玉米,看到邻家地里有熟的,就直接过去擗,事后再打个招呼,对此绝对没人说什么,家乡的民风就是如此淳朴。有时家里来了城里的客人,人们也要捧上黏粥来招待。家乡人认为这是新鲜玩意儿。听他们怎么说:“这是咱自家地里的新棒子推的渣子,是用大铁锅馇的黏粥,香着呢!你们在城里可是轻易吃不着。”语气里透着自豪,甚至还有些炫耀。
其实,要想提前喝上新玉米渣黏粥,还着实需要费上一番功夫。先得把擗来的玉米槌剥去玉米胞晒几天,然后再搓下玉米粒儿晒干,用簸萁簸去脏东西后,才能送到磨坊里去磨玉米渣。这其中搓玉米才有意思呢。晚饭后,拿一个簸箩或大盆,把晒干的玉米槌放在里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搓玉米边拉家常,间或碰上个来串门儿的,也会加入其中,这时话题就会更广泛,气氛也会更热烈,但搓玉米的速度却慢了下来。不知不觉中已月上中天,没等搓完这些玉米,小孩子们早已趴在大人腿上睡着了。
我们老家把熬玉米渣粥叫馇黏粥,一口七印大铁锅,一个带风箱的烧柴灶,用这馇出的黏粥最香。当然馇黏粥也是需要技术的。馇糨了糊嘴,馇稀了澥离,渣是渣水是水的,没喝头。只有不稀不糨才恰到好处,但这个“度”有时又实在不好把握。馇黏粥的步骤是,先把水烧的将开不开,然后把适量的渣子往水里搅。左手撒渣,右手搅水,同步进行。撒渣和搅水要协调,不然就要搅出不少的疙瘩,而这些疙瘩任凭你多大的火、熬多长时间,也是外熟里生,只要咬上,就是一嘴的生渣子。还有,搅上渣子以后要用大火,但等熬的差不多了熥上干粮以后,就得小火儿慢熬了,不然锅是要沸的。但到底多大的火才算合适,这只能在实践中“悟”了。高水平的黏粥不但要熬的黏糊,而且锅底下还要有嘎渣,但还不能煳。说起锅底下那黏粥嘎渣,好吃的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因而,我们老家还演绎出了一句寓意深刻的歇后语:“不是为了那半碗黏粥嘎渣,而是因为摸不着铲子着急。”
母亲健在时,每次老家来人,准会给我带点儿渣子来。而且这也成了我们母女之间沟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每次电话中,我们母女都会默契的互问,晚上是喝的黏粥吗?那时母亲已年近80,但仍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并还时不时的做点儿针线活儿。母亲说这都得益于黏粥。母亲称黏粥为“长寿粥”。
离开家乡已经多年,粥也喝过不少,什么大米粥、小米粥、面儿粥、八宝粥、瘦肉皮蛋粥等等,但感觉最好喝的,还是我们家乡的黏粥。
编辑:晓雯
图文:猪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