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饼——福清众多名食之一(广饼、牡蛎饼、红薯丸等),其起源已无法考证。
虽不知所起,但必将延续。倘若你徜徉于福清的街头巷尾,必能看到她橙黄的身影,闻到她独特的香味。海蛎饼,是一种包裹了海蛎和蔬菜的油饼;虽朴素但不简单。她对福清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寄寓了走南闯北的游子对家乡的念想,一种饱含羁旅在外的儿女思念妈妈味道的深情,一种承载了祖先智慧的集体记忆。
小时候,但凡家中炸海蛎饼,那么这一天必是特别的重要的日子。不是逢年过节,就是家人团聚或亲友光临。因此,那时候的我们对炸海蛎饼是一种期待,既期待平常难以品尝到的美味,又期待亲友久别相逢的热闹。
以前炸海蛎饼的油一般是猪油或花生油。猪是自家喂养的,花生是自留地种植的。无论是熬出来的猪油,还是榨出来花生油,所炸出来的海蛎饼都是香喷喷、黄澄澄的。
每当开始炸海蛎饼,土灶前穿梭的尽是嘴馋的孩子们的身影。架柴烧火,热油飘香。邻里家孩子也闻香而来,聚集一起,期盼一饱嘴瘾。最好吃的海蛎饼必是刚出锅的。热腾腾的泛着油光的海蛎饼在孩子们的双手中左右倒腾,时不时地往咬了一口或两口的海蛎饼中哈气,流出来的油水,虽然把手指烫得红通通,但依然乐在其中。
炸海蛎饼需要准备米浆、蔬菜和海蛎或海蛏或肉片。但海蛎饼内的馅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私人定制。有的人不爱吃海鲜,则只加猪肉,有的人不喜欢吃肉,则只加蔬菜海鲜,更有甚者,什么都不要,只爱吃米浆炸出来的油饼,这有点像实心的面窝。
米浆通常要头一天晚上开始准备。一斤大豆,三斤粳米,可能是祖辈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佳比例。大豆多,炸出来的海蛎饼不够香脆;大豆少,炸出来的海蛎饼则缺乏韧性。将米、豆分别装于容器中加水泡八小时左右。泡好洗净后便可混合在一起进行磨浆。在没有机器,没有通电的年代,家中的石磨便派上了用场。早上总是迫不及待地起床,参与磨米浆。往磨孔中倒入米豆,经过石磨一圈又一圈的研磨,白花花的米浆便从石磨盘中缓缓流出。
蔬菜的配制而相对随意些。不过包菜和紫菜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而大蒜、芹菜、豆芽、韭菜、乌笋干等则因家庭因人而异了。大人切肉切菜,孩子则帮忙剪紫菜,大人炸海蛎饼,孩子帮忙烧柴火。大人与孩子一同协作,是真正的天伦之乐。
炸海蛎饼的油温通常控制在160℃~170℃之间,油温过低则导致熟成时间过长,形成满锅海蛎饼;温度过高,则饼皮已成焦黄而蔬菜未熟。炸制时间则根据油温而定,在三五分钟之间。即便成功制作海蛎饼的条件苛刻,但妈妈和姐姐总能娴熟地将一块块海蛎饼放入油锅,并根据其色泽、边上泡沫大小多少,一块块地在适当的时间捞起。
下一代的福清人也许只爱吃海蛎饼,对其制作工艺并不关心;也许再过几代人,并不一定像我们这样对海蛎饼充满特殊的感情。但相信必有一群福清人,或在家中,或在街头巷尾,将海蛎饼这一美味小吃无限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