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些东西会成为过眼云烟,那些曾经的辉煌最终成为某一代人的记忆。
中国客车行业发展由来已久,各种品牌层出不穷。然而,在当今的市场销量排行榜上,只有那几十家客车企业,许多曾经辉煌的客车品牌却黯然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如广州客车、华龙客车、四平客车等。让我们一起来追忆往昔,回顾那些年我们一起坐过的客车。
广州客车:与祖国同龄 想当年买广客巴士要排队走“后门”
说起广州客车,想必许多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对于广州土生土长的人们来说,广州客车几乎是他们的地域记忆标签。“广州牌”客车,曾经是广州最享有盛誉的客车品牌。
广州客车厂始建于1949年,与祖国同龄。可在它51岁正当年,也就是2000年时,被市场经济体制淘汰出局,导致关闭破产。
然而在它短暂的51年生涯中,却有许多辉煌时刻:中国第一辆无人售票公共汽车就是从广客的大门开出的;70年代初,广客生产的"越秀牌"大客车曾经作为中国外交部礼宾司迎送外国贵宾的常用车辆;80年代初,广客生产的GZK6874E型团体客车曾经作为国务院总理赠送给利比里亚国家元首的礼物。
最厉害的是在1982年到1992年,那是广客发展的黄金十年。据说,当时的广州客车是个抢手货,生产经常是供不应求,那个时候买广客巴士要排队走“后门”呢。在全国大客车生产企业中,广州客车仅次于上海成为规模最大的企业。
2005年12月23日,是“广州牌”最后一天为人民服务的日子,一汽巴士公司40路线的5辆“广州牌”客车开到一个临时停车场等待报废,“广州牌”在广州成为历史。
2002年1月30日,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将车牌为“粤A04025”的双层巴士无偿捐赠给广州博物馆
华龙客车:还记得当年的“三节龙”吗?
说到地域标签,沈阳的华龙客车也不得不说。
沈阳华龙客车制造厂创建于1952年,最开始它还只是一个汽车修理和保养工厂,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以汽车修理为主业的工厂转型,走上生产制造公交车的道路。当时,沈城还没有本地品牌客车,多是进口品牌。1971年,华龙客车利用货车底盘,尝试装配了2辆公交车,填补了沈阳交通史的空白。从此,华龙客车正式走上了生产制造公交车的道路。
1983年11月,华龙客车厂开始研制出沈阳首台双铰接车,市民们称之为“三节龙”。1990年到1997年,是华龙客车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华龙客车在沈城公交的市场占有量在90%以上。据说订单就像雪片一样,许多外地用户亲自到工厂,就为了第一时间提到出厂的新车。因为一台车辆的归属问题而闹纠纷的事情,也是常有发生。可见,当时的华龙客车在市场上有多么“紧俏”。
1999年,由于“电改汽”时代的到来,当时沈城的400余辆电车面临一次性下岗。由于华龙的生产能力有限,又加上外地车的大量涌现,这对华龙客车厂造成很大冲击,工厂的经营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停产。
和广州客车一样,华龙客车也是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走向了衰亡。
京华客车:见证了北京公共交通的演变
正如其名字中的“京”所展现的那样,京华客车是大北京的客车品牌。它创建于1956年,累计生产各种客车约有8万辆,在首都公交客运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到70%以上,产品还销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90余个公交和各类社会用户,并有部分出口。“京华”、“红叶”就是京华客车公司两个具有标志性的品牌。
2009年5月,京华客车划至北汽福田。然而,京华客车并没在历史舞台彻底退出。无论是在庄重无比的天安门脚下,还是在古香古色的鼓楼门前,亦或是在奥运建筑鸟巢前,市民们仍可以乘坐到京华客车。从大型铰接客车到天然气公交车,再到奥运纯电动客车,京华客车一代代的繁衍,见证着北京公共交通的发展变化。
京通客车:2009年与京华客车一起并入福田
与华龙客车相似,京通客车也是由汽车修理厂发展起来的客车制造厂。只不过,京通客车前身那个汽车修理厂——北京汽车修理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修理厂。京华客车创建于1987年,在2009年也默默转入了北汽福田麾下,至此,北京两大客车厂都并入了福田汽车集团。
京通客车共有4大系列、30余种车型,在2009年以前,其一直牢牢占据着北京所有“运通”旗号的公交市场。
亚星奔驰:奔驰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在全国展开,公司体制形式更加多样化。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企业,逐步被政府鼓励。1997年,由扬州亚星联手奔驰成立的客车公司,生产由双方授权生产的奔驰品牌和亚星品牌客车。亚星奔驰也是奔驰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合资公司成立后,业绩一直不理想,并且与亚星集团旗下另一子公司——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存在产品重叠等矛盾。2007年,扬州亚星与奔驰结束长达十年的合作,亚星奔驰的客车业务并入亚星客车。
但重组后的亚星客车错过了客车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导致多年位居客车行业榜首的扬州亚星走向衰弱。亚星-奔驰的失败,被视作中国客车业乃至汽车行业的经典反面案例。
常州长江客车:合资改变命运 北汽能否使其重焕新生?
常州长江客车在中国客车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企业。
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01年,常州“长江”牌客车享誉大江南北,在国内大中型客车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15%。2001年,常州长江客车与意大利依维柯合资成立常州依维柯。由于经营不善和中外矛盾加深,常州依维柯业绩一落千丈。2006年,外方以1美元象征性价格将其持有的股权卖给中方。长江客车与依维柯合资的失败,再次证明了客车合资没有前途。
此后,常州长江牌客车二易其手,2009年被曙光汽车集团收购重组(即常州黄海),2015年底曙光汽车出售常州黄海100%股份,由常高新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接手。常州黄海已沦为一个烂摊子。
2016年,北汽集团正式接手,准备用商乘并举的战略来大力发展新能源客车。这次,常州长江客车能否在北汽手中重焕新生呢?
北方奔驰客车:梦想并不一定能照亮现实
北方奔驰(烟台)公司是一家国有合资企业,北奔重汽参与其中。拥有奔驰技术的北方奔驰客车制造(烟台)有限公司目标是进军豪华客车市场,这在当时的客车行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种报道铺天盖地。梦想虽伟大,动静闹得也大,但并非就意味着能轻易实现。北方奔驰实现了部分车辆出口海外,但发展并不顺利。2007年,北奔重汽总经理王世宏正式对外宣布放弃烟台客车项目,北奔客车整车项目也自此“灰飞湮灭”。
三一客车:欲与宇通、金龙三分天下
三一客车创建于2003年,由湖南民营企业三一集团为涉足客车业而组建。成立之初,其目标指向宇通和金龙,欲三分天下,打造“北宇通 南金龙 中三一”的市场新格局。三一客车在经营方面,让人深刻的是它的“拿来主义”。三一客车的许多高层都是从宇通和金龙挖来的,其首批产品名称为“新龙”、“宇龙”、“天龙”,有着宇通和金龙的影子。
2007年,三一客车退出客车市场。三一客车的失败案例,也再次证明了客车行业进入容易,做起来难。
沈飞日野:广汽接盘 但仍无法摆脱破产命运
沈飞日野汽车公司的前身是沈阳沈飞汽车公司,始建于1980年,产品定位为旅游用高档客车。2002年,沈飞集团与日本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沈阳沈飞日野汽车公司。
沈飞日野高端客车于2003年底投产并正式面世,但由于当时国内高端大型客车市场需求有限,并且沃尔沃、奔驰、大宇等同档客车较沈飞日野先进入市场,再加上合资公司生产的日野品牌客车价格昂贵等原因,产销并不理想。
2008年,与日野、丰田合资7年的沈飞日野停产。沈飞公司作价1元挂牌出让沈飞日野46%的股权。之后,沈飞日野由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接盘”,成为广汽日野(沈阳)公司。遗憾的是,这次重组未能改变合资公司的命运。2016年5月11日,广汽集团对外发布公告,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广汽日野(沈阳)解散清算的议案》,同意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广汽日野(沈阳)汽车有限公司因连年亏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散清算。
猛狮客车:老大哥宇通也曾有过一段合资史
猛狮客车是宇通客车与德国曼(MAN)于2002年合资成立的客车公司,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中高档的大中型客车专用底盘及零部件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合资公司成立后,猛狮客车的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经过七年貌合神离的“婚姻”,宇通和曼的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2009年初,德国曼将其持有猛狮客车50%的股权以1欧元的价格转让宇通集团,宇通集团承担德国曼对猛狮客车已售产品的售后服务及品牌维护等义务。
广州五十铃:败在“价格门”
广州五十铃客车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由广汽、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五十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方投资兴建的高档客车生产企业。在当时的豪华客车市场,广州五十铃的竞争企业有安徽凯斯鲍尔、扬州亚星奔驰、西安沃尔沃、上海申沃等。
但高端豪华客车的市场是有限的,且广州五十铃在价格方面存在明显劣势。自合资开始,广州五十铃几乎每年都在亏损。业内人士用“不生不死”来形容当时广州五十铃的现状。为扩大市场占有率,2004年五十铃客车达到了46%国产化,2005年进一步提高至57%。在自有资金不够充足,无法建立自己的经销商渠道的情况下,广州五十铃还尝试过销售外包。然而,由于生产成本一直控制不好,国产化后的产品出现一些故障问题,其口碑在用户心中大打折扣。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广州五十铃败下阵来。
2008年,发改委批准同意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企业名称变更为“广州粤隆客车有限公司”;原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已列入《公告》的所有产品划转至“广州骏威客车有限公司”。广汽与五十铃的“婚姻”正式结束。
编后语:
客车行业从来都不乏新企业涌入,许多都是跨界进入。乘用车企业进军客车行业,如比亚迪;高铁企业进军客车行业,如湖南中车;重卡企业进军客车行业,如北奔、中国重汽;零部件企业进军客车行业,如万向集团等。
可客车,真的是那么好造的吗?
从过往的这些客车品牌发展轨迹里,我们发现,造客车并不是说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实现的。一时的辉煌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能高枕无忧,新老企业时刻都要跟得上市场的节奏和时代向前的步伐。这其中,考验客车企业的不只是资本能力和技术能力,还有运营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