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是你我手上的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都会具备的通讯功能,也是许多物联网装置彼此沟通的管道,能够让装置间的无线资料传输变得更加简单。
从芽到牙的转变
蓝牙技术的起源是1994年时,Ericsson(易利信)公司为了满足手机与其他配件进行低功耗无线通线,并以标准化协定让各种装置能够彼此相容,而着手研发。到了1998年,Ericsson与、IBM、Intel、Nokia、Toshiba等公司共同创立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后来发展为蓝牙技术联盟),共同开发低成本、高效益、短距离无线连线的蓝牙技术标准,并于1999年7月26日正式公布蓝牙1.0版。
蓝牙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在功能型手机手机流行的时期就有一定渗透率,使用者可以透过蓝牙连接无线耳机、无线免持听筒等装置,或是与其他使用者交换连络资讯,或是传输照片、影片等档案。
许多笔记型电脑或是部分桌上型电脑也都具有蓝牙功能,使用者可以连接无线键盘、无线滑鼠,也能以蓝牙将手机连接至电脑以分享行动上网。另一方面,Sony 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Nintendo Wii、Wii U、Microsoft Xbox One等游戏主机的控制器,也都采用蓝牙传输。
至于蓝牙名称的来源,则取自西元10世纪时丹麦和挪威的国王Harald Blåtand Gormsen,他的着名事蹟是统一了因宗教战争和领土争议而分裂的挪威与丹麦。他名字的Blåtand可以拆分为「blå」与「tand」等2个部分,在丹麦语中分别代表「蓝」与「牙」,至于蓝牙标誌则采用Harald Blåtand字首的卢恩字母「ᚼ」与「ᛒ」互相结合而成。
有趣的是,蓝牙技术早期在台湾多被翻译为蓝芽,直到2006年蓝牙技术联盟将蓝牙注册为注册商标,并将全球中文译名统一为蓝牙,所以许多年纪稍长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对2种名称都有印象。
蓝牙常用于手机、平板电脑与其他无线周边装置的连结。(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本图采用创用CC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为ed g2s)
许多电脑的无线键盘、滑鼠也是透过蓝牙传输。(图片来源:维基百科,本图采用创用CC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为Wei)
已经发展至第5代
从蓝牙技术推出至今,大约已经经过17年,其中经过多次版本更新。在早期的版本中,实际传输率大约仅有720kbps左右,到了蓝牙2.0时期加入了EDR规范(Enhanced Data Rate,强化资料流量),实际传输率能够题升至2. 1Mbit/s左右,在接下来的蓝牙3.0与蓝牙4.0,传输速度规范皆为25 Mbit/s,提升幅度相当明显。
在蓝牙4.0规范中,也将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简称BLE,也称为Bluetooth Smart)纳入标准,这种技术的目标在进一步降低耗电量,并缩小尺寸,一般来说使用CR2032钮扣形电池就能提供1年以上的续航力,让许多物联网装置、穿戴式装置甚至是医疗器材不需频频更换电池。
笔者撰稿时,最新的版本为2016年12月8日正式推出的蓝牙5.0,相较于先前版本,能够增加传输距离、提升传输速度,最高传输速度可达50 Mbit/s,并强化讯号抗干扰能力,增加与其他无线技术并存的相容性。蓝牙技术联盟执行总监Mark Powell表示蓝牙5.0将延续改变人们体验物联网的方式,提供更稳定的连线品质,创造更理想的物联网体验。
蓝牙历经多此版本更新,其中最让人注意的末过于适合应用于物联网装置的低功耗蓝牙,有助于缩小装置尺寸并延长续航力。
说文解字使用范例:
O:蓝牙常见于智慧型手机、笔电等装置,能够方便地建立简易连线。
X:吃完蓝色糖果后,牙齿就会因为色素的关系变成蓝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