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毫厘必争的汽车市场格局中,厂家花尽心思地在已有的车型级别中挖掘溢价点,于是出现了各种“A+级”、“B+级”车型,企图创造出各种“越级”的车型以占领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地。对于消费者来说,本来已经品类齐全的汽车市场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于是不少人也向猫哥询问“现在买车还需要看级别吗?”。
对于绝大多说购车者来说,价格是决定购买的首要因素。然而,在面对“紧凑型车长得像中型车,坐上去还差不多大”的现状,不少人愿意花更少的钱去买一款看似差不多的产品。但在同一品牌旗下,即使是尺寸、动力、配置都非常接近的两款车,也可能蕴含这许多不为人知的巨大差异。
“越级”车型代表——宝马X1
正如猫哥多次体验的宝马X1。身边人已有不少人将它与现款宝马X3混淆,更长的车身带来的视觉效果是非常直接的,而且由于发动机舱的进一步缩短,乘客舱的占比更大,给人一种更饱满的视觉观感。仅从外观去看,已经能判别出这是一款乘坐空间非常不错的车型。
如果仅凭车内空间去判断一款车的“级别”,那宝马X1绝对是完美的“越级”之作。在宝马X3上难以做到的“跷二郎腿”动作,能轻松在X1上实现。再加上能前后移动的后排座椅,X1的空间表现确实超越了更高级别的车型。
不能否认,空间确实是X1最突出的卖点,这让历来在空间上不尽人意的宝马乃至大多数豪华品牌看到了出路。然而,拥有了更大的空间之后,宝马X1是否就能实现真正的“越级”?
长度决定腿部空间 级别决定驾乘感受
显然,国内消费者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品牌、外观、空间这三点上。但对于驾乘感受的判断似乎还缺乏认知,而不同级别车型的最大差异,也在于此。所谓驾乘感受,远不止动力一点。可能我们会感觉到同时搭载2.0T发动机的宝马X1与X3在动力表现上差异不大,但对于路面碎杂余震的处理,宝马X3的底盘表现的确在X1之上。
何谓底盘表现?在两台同品牌但不同级别的车型之间表现得最为清楚。我们不妨抛去底盘构造、悬架材质等专业评判标准。仅用耳朵去聆听,相信不少人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在X3车内,我们听到的是更小的发动机声音、更轻的路噪和风噪;在经过恶劣路面时。X3也能拥有更从容的车内表现,避震器拥有更好的“余量”,底盘韧性也让乘客更为安心;即使两者均为运动倾向的底盘调校,X3也能在保证操控性之余,让乘客多一份舒适。
这些不常被发现的差异,用三个字可以将其高度概括——高级感。而在非豪华品牌里,不同级别车型差异则被进一步拉大。正如卡罗拉与凯美瑞、思域与雅阁、速腾与迈腾。即使动力再强,紧凑型级别的车型也难以在综合乘坐感受上超越中型车。
所以,即使车身尺寸再“越级”,影响的仅是车内的乘坐空间一点。而驾乘感受往往只能由车型级别决定。
汽车级别划分 应该加上这一点
按照国内主流媒体的标准,轴距在2650mm至2920mm之间,车身长度在4530mm至5000mm之间的被归为中型车。但以荣威i6为例,它有着2715mm的轴距,以及4671mm的车长,但行业内一直将其定义为紧凑型车。因此,随着车身尺寸大型化的趋势,以往以轴距划分级别的标准已不太合适。
另外,在平台化大幅应用的今天,不同级别的车型能采用相同的生产线、零部件、电气设备甚至动力总成。所以,将动力、配置作为划分标准也是不合时宜。
目前看来,以量化数据来定义车型等级似乎难以有绝对的标准,给消费者选择带来了困惑。若能在固有的尺寸指标上加入“主观感受指标”一项,那汽车分级就更有意义了。对此,加入NVH水准来衡量一款车的主观感受级是最好不过了。
正如长安汽车总工程师庞剑所说,NVH是衡量汽车品质感最重要的指标。NVH控制体系涉及到发动机、变速箱、悬架、车身材料等各个大项,再细分下去更是关系到零部件级别、车身刚度标准、生产线制造水平等领域。因此,NVH控制所投入的资金高达数十亿元(吉利汽车据称投资了10亿,合资品牌乃至豪华品牌的投入可想而知)。
同一品牌不同级别的车型对NVH的标定往往有着较大差异,这也意味着对成本投入的大大增加。因此,若能将NVH水准定出一个可量化的指标,这无疑是对车型等级最客观也是最残酷的标准。
光大是不行的 买车应该有更高追求
由此看来,上文讨论的宝马X1与X3之间的差异,除了尺寸以及配置的细微差别之外,NVH指标占了很重要的一项。而放眼至整个汽车行业,各车企也将NVH视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车身尺寸、动力参数、配置丰富度等指标外,NVH也应该纳入购车时的衡量标准。
回头再看“购车是否需要看级别”这个问题。正如人类满足了生理需求后,再追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乃至自我实现需求。对汽车追求也应该脱离最基本的硬件需求,往品质化追求转变。当汽车尺寸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我们使用上的需求,我们没必要将目光局限于一个“大”字上面,更往上的品质感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