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100万元的预算,你会买什么车?我相信这个问题,是很多爱车人士,在茶余饭后特别喜欢YY的话题之一。而上一次陪朋友提宝马5系的时候,恰好与一台宝马7系的交车前后脚进行。虽然将宝马5系摆在“大哥”旁边,忽然让我朋友有点“颜面尽失”的感觉。但是隔壁“大鼻孔”的宝马7系确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到底是怎样的客户群体,会付出接近100万元的代价,并且选择购买宝马7系呢?(注:此故事来自于真实案例)
商务用车组合:“保姆车”+行政轿车
前来提车的并非是车主,而是某公司的专职司机Z师傅。这也很直接的揭晓了第一个谜底,买这台宝马7系的并非是个人,而是公司商务用途。Z师傅介绍,他们公司的车辆很多,除了负责充当班车的巴士之外,比较重要的商务接待工作,主要由一些中高端“保姆车”来负责。但是老板也总觉得需要一台“旗舰”轿车来撑一下门面,原来的旧奔驰已经比较老了,所以最后就换了这台新的宝马7系。
其实如果是商务用车需求的话,在100万元左右的价位,最主流的选项其实就是“老三样”(奔驰S级、宝马7系、奥迪A8)。更高阶的品牌车型,同时还能负担商务用途的,这个价位也不能满足。同价位勉强去选择其它车型,它们的商务属性又会大打折扣。其次,轿车毕竟能够满足“舒适”前提下接待的人数有限。在应对大型会议、接待等任务的情况下,“保姆车”甚至“高端巴士”才是主力,没必要在轿车上付出太多的代价。
所以最后也确实很俗套的落脚到BBA身上,是继续沿用奔驰,还是换一换口味,选择宝马或者奥迪,现在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但宝马7系是靠什么在这次“经典三选一”中脱颖而出的呢?我们这里还是“按下不表”,先来看看这台宝马7系购买的情况到底如何。
全款有优惠,分期只能算“贴息”?
最终下单的这款,是一台黑色的宝马7系 2021款 740Li 领先型 豪华套装。作为一款指导价近“百万级别”的车型,它有着12万元的现金优惠幅度。这样计算的话,全款购入这台车型,“裸车价”为818,000元,加上估算约69,915元的购置税,估算约15000元的保险费用,以及估算约4500元的上牌以及其它费用等等,最终的“全款落地价”为907,415元。如果采用置换购车的话,也只会额外赠送5年10万公里的保养套餐,以及5000积分,并没有实质的现金补贴。
而如果是分期购车的话,则会觉得更“吃亏”了。首先,分期购买宝马7系,优惠幅度也是12万元,并不会比全款更多。其次,以分期3年为例,年利率大约为6.88%,还要再加上贷款金额3%的金融服务费。这样计算的话,如果首付30%(即245,400元),贷款3年,总额572,600元。那么每个月需要还款本金约15,906元,另外还需要支付的利息总额达到116,810元,而且还需要支付约17,178元的金融服务费。最终,采用该模式贷款购车的总“落地价”达到1,041,403元。
很明显,采用全款购车要比分期划算不少。毕竟,算上利息和手续费,这笔“多花的钱”要比优惠总额还要多。言归正传,宝马7系也并不算是大众消费品,该店的宝马7系上个月售出了大约15台,只占当月总销量的8%还不到。而且店内也有少量黑色、白色的现车待售,这也是该车型的主销颜色。
“商务车”看腻了?“大鼻孔”更有辨识度
再回到之前那个问题,BBA三选一之中,为什么最后是宝马7系脱颖而出呢?首先就是因为对“商务车型”的审美疲劳,毕竟公司来来往往的商务用车太多了。要不是因为“刚需”,其实功能上来说,目前的配置就足够。再选一台跟奥迪A8差不多的车型,一抬眼就能知道又是一台“商务车”来了。何况乍一眼看过去,奥迪A8与自家“小兄弟”的差异也没有那么大,这一来气场又弱了下去。
从这点来说,宝马7系就表现的相当直接。那一对“大鼻孔”很“粗放”的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终于除了考验视力的车尾标之外,拥有了更简洁判断车型的办法。其次,宝马给人的印象还是会相对“个性”、“柔和”一些,不会显得那么商务,以至于一看到就觉得自己是在处理公事,把气氛也搞得不轻松。
当然,你要说从辨识度角度来看,奔驰S级也绝对是杠杠的,特别是它的内饰设计,似乎总能引领潮流。不过目前奔驰品牌的溢价开始逐渐高出它的两位德国老乡,特别是奔驰S级,想要在动力、配置上找一个与这台宝马7系对位的车型,代价肯定是要更高一些的。何况此前公司就是一台奔驰了,换换口味也好。
写在最后:
最后再来一个“抬杠”的话题,奔驰S级能不能凭借卖车时的残值,弥补购入新车的“溢价”呢?从网上搜索的资料来看,一台奔驰S级 2017款 S 320 L 豪华型,上牌约5年,里程约8万公里,二手车价大约在72万元左右。而一台宝马7系 2018款 740Li xDrive 尊享型 M运动套装,上牌约4年半时间,里程约7万公里,二手车价大约在70万元左右。
可以看到,奔驰S级在二手市场的认知度确实要高过宝马7系一筹。但是从绝对值上来说,这种级别的车型注定跟“保值”无关。选哪款更多还是一种偏好,甚至是某些细节上的考虑,以及机缘巧合等因素促成了最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