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厂躺着赚钱的时代要过去了。
日前,宝马宣布,斥资36亿欧元收购华晨宝马合资公司25%的股份。收购完成后,宝马在合资公司中的持股将从50%上升到75%。
外国车企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外方占股不得超过50%,且合资公司不得超过2家——这是自1994年开始,国家为了保护和发展中国本土汽车工业推行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增加中方在合资公司中的话语权,实现“市场换技术”。
但一路走下来,结果似乎事与愿违:外方始终对关系汽车工业关键技术和流程严防紧守,而中国公司则更多地沦为跨国品牌的代工厂。体制上的一些因素,再加上从诞生起就不用背负太大经营压力,靠贴牌生产也活的挺滋润,导致一些公司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
中国六大汽车集团,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北汽,2017年的乘用车总销量达1875.5万辆,占全国销量的75.6%,其中大部分为代工。其中自主品牌销量占比最高的长安汽车,40.5%的销量来自自主品牌,一汽的自主品牌销量不足4%。
2017年,上汽集团净利润344亿元,其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家合资公司贡献的利润超过470亿元。北汽净利润22亿元,北京奔驰净利润83亿元。
可以看出,中国最大的几家汽车国有集团,对合资企业的依赖非常严重。一旦股比放开,这些公司的经营将受到很大冲击。
一些有“上进心”的合资企业,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把工作重心向自主品牌倾斜。其中上汽的荣威,广汽传祺,都在市场上获得过亮眼的表现,但整体上看还没实现扭亏。
除了合资厂从属的国有汽车集团,股比放开,对于吉利、长城等中国民营汽车品牌也会有影响。最近几年,随着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外资品牌价格下探,这和正在探索品牌上升的民营车企的竞争已经开始显现。股比放开之后,外资企业势必会加大对合资厂的投入,倒逼自主品牌更加自立自强。
这个过程中,无法自立自强实现扭亏的,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在自由市场中优胜劣汰。
距离政策实施的2022年还有5年时间。而在这五年里,中国国有汽车集团还能继续得到合资企业的输血。此外,由于主流合资车企,大部分在最近2年完成了续约,因此即便未来股比放开,双方仍有谈判的空间。
(我是36氪记者王海璐,关注汽车出行,微信whl6942,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_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