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这次我真的要卖车了,中国最快的奥迪3.0T,最快的Fast4Ward C2组3.0T。
其实,卖车,我很无奈,在这台车上我们花了太多心思。
品牌:奥迪
车型:A5 45TFSI
原厂动力:3.0L机械增压272匹马力
驱动形式:7速湿式双离合+全时四驱
年份:2013
公里数:马上就到7万公里
颜色:白
原装轮胎规格:前后245/40/18
改装后动力:550匹余
改装后加速成绩:0-100kmh 3.6秒 (2016年5月成绩,原厂机械增压)
0-400米加速11.5秒(2016年5月成绩,原厂机械增压)
这台车的故事可能好多车友都知道,因为很多媒体报道过这台车,但这次不是做广告也不是报道,是卖车。
这车从上一任车主就一直在我们这改装,升级,和一些保养,对它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上一任车主也是对它珍爱有佳,到目前为止,我是这台车的第三任主人。最早,这台车只是在我们这刷了个2阶程序,换了排气和中冷,并没有做深入改造,也并没有对动力有过分的需求,一直就这么开着。然而,后来,我需要买一台奥迪3.0t的车来完善我们对3.0T机械增压升级套件的最后工作,也正好,这台车在卖,所以,买!
当时我们着手做3.0TFSI机械增压套件的原因也挺复杂的,最早是应我一个初中同学的要求,想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希望能给奥迪S-club带来点新鲜空气,与此同时APR也一直在发布关于3.0T机械增压套件的消息,正好有一个可以作为比较的同级产品要发布,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看看到底谁的产品性能发挥的更好,顺便,可以把APR从VAG群体的神坛上拉下来,确实有很多VAG用户一直是APR的脑残粉,S论坛里有很多人完全是脑残状态的迷信APR,我也确实想用这东西打一下那些人的脸,所以呢,干呗!2016年过完年,我就把这车给买回来了。
2016年4月底,我们就用这台车几乎原厂的状态参加了Fast4Ward在平谷的比赛,只是做了基础的升级,继续沿用原厂机械增压和原厂节气门,在排位赛环节,第一次试跑就跑出了11.589S/202kmh的成绩,把当时参加比赛的其他3.0T 的奥迪S5远远地抛在后面,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然而,我们当时只是用了98汽油兑了一点点Torco ACC添加剂,其他的那些车,大家都在赛前换了VP MS109赛油,我确实承认他们真的很尊重比赛很尊重自己。虽然在决赛阶段,也淘汰了其他APR程序的S5,最终还是以微弱的差距败给APR的2阶S6。但这次练兵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超额完成任务。比赛回来之后,想看一下这个车到底有多大马力,还特意用DynoJet马力机测了一下,结果还算满意,轮上416匹,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过其他3.0T的奥迪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就一直在为机械增压套件忙碌着。。。。。。
在开发和测试期间,我们遇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太在意的细节而导致性能受到局限,也是因为我的大意而延缓了机械增压套件完成最终样品的时间,也同时是在等APR发布正式的市售版机械增压套件,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时间,可,谁他妈能想到,APR不玩了,把套件设计卖给Magnuson了,APR只提供软件,而且不对中国销售,我去!你特么可把我坑了!我做这个套件就是为了怼你APR的啊,你们为什么怂了?!因为APR早就已经预料到,这个车型没什么市场。很多人在我们最早着手设计这个套件的时候就问过我这个问题,这个车型应该不会有多少市场的,你干嘛要做这么个玩意儿?我当时的回答很有情怀,也很傻很天真,我说“我只想证明给国内的玩家看,中国人做的产品不会比美国的差”,现在想想,真特么挺傻逼的,做这么个玩意儿扔进去几十万的开发费用,到头来还他妈没等到当初那个牛逼哄哄的对手,我很亏!当时我都特么想自己去买一套APR的那个套件装在自己车上作比较了,如果真那么做了,就更傻逼了。。。。。。
好吧,现在说说这个车本身的状态,接回来的时候跑了6万公里左右,现在7万,发动机状体很好,我平时也挺喜欢开这车的,开着很轻松,加速很积极,无论在哪个转速区域扭矩都饱满,油耗也还可以接受,日常使用百公里13升左右,根本不像一个500多匹的车,加速时伴随着机械增压的尖叫,真挺过瘾的,但开着车经常要加小心,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脚,否则一眨眼的功夫儿就超速了。平时保养用Torco SR-1R机油,因为日常使用居多,只有在去比赛之前才会换上Torco的赛用机油。我不是冤大头,不会平时用好几百一瓶的“高性能赛车机油”,PAO基础油已经远远高于我车的需求了,SR-1R给它用其实都是浪费,因为我其他的车平时都是嘉实多极护,哈哈哈哈哈
车内饰几乎没做什么改动,原厂运动座椅,原厂最高级的音响,叫啥啥啥的,忘了,反正一大堆喇叭,加装了MMI和驾驶模式选择等“豪华配置”,换了RS方向盘,RS排挡头,别的就没啥了。当然,对于我这么抠门的人来说我才舍不得花钱升级那些“没用”的东西,这些都是上一任好心车主给我留下的。
外观呢,照片能看得出来,RS5前杠,原厂前杠也在呢,但有几个脚断了,固定的不稳,所以索性就全换了,中冷的撞风面积还大。
从外面还能看得出来的就是刹车,AP7040锻造的卡钳配我自己定制的320mm分体盘,其实我可以用355的盘,真的就是为了轻才会用320mm的,才能配合我17寸的BBS轮圈(轮圈不卖)。还有一个轻量化的碳纤机盖,只是比赛时候用,平时就用原厂盖子,挺好的
悬挂部分其实没改什么东西,前任车主送了我一套H&R的短弹簧,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只是为了增强后悬挂的支撑性,我又买了两对弹簧的橡胶套塞了进去,悬挂确实变硬了。前悬挂换了两对可调长度的上肢臂,奥迪前悬挂特二,完全不能调,改变了车身高度倾角就变化特别大,这特么完全满足不了我要崩直线的需求,前轮倾角-2度,闹呢你?所以可调上肢臂是必须要改的东西!
动力系统要说的就真的特别多了,我怕很多人没那个耐性看完。可如果你有兴趣买车,或者改车,就真的要好好看看。
进气的升级很简单,原厂位置就换了一个Itg的原装位风格,包括最早比赛的时候,真的就是换了一个原装位的风格,我但是就根本没考虑过这个套件那个套件,原因很简单,我需要多花2-3倍甚至更多的钱才仅仅能得到不超过5%的性能差别,何必呢?钱又不是风刮来的,有这个钱我可以再买一套水喷呀!在升级机械增压之后,我们遇到了一系列进气阻力过大所导致的问题,比如进气温度过高,就是因为节气门太小了,让机械增压做了很多无用功,吸不进来足够的空气,而这些无用功都用来发热了。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在图片看到我的机舱里有两个进气管的原因,因为我用了双节气门!
排气系统,平时使用真的很简单,我只换了一对等长芭蕉,中尾段就是原厂的,因为我怕吵,我怕吵到自己,也怕吵到身边的人,但比赛时就有专用的排气。芭蕉用过3种,也做过对比,最早买了几套美国EuroCode的,后来试过台湾Mach5的,在吸取前人的经验后,最后自己设计,不能说完美,但至少能满足我对性能和声音的需求。其实用原厂排气有一种更销魂的尖叫声音,并且机械增压的浪叫也特别清晰。真的特别过瘾。
下面该说增压了,我们自己设计的机械增压套件,核心部分使用瑞典HPS机械增压螺杆,排量2.1升双螺杆结构,进气歧管总成是用CNC加工出来的,看上去很高大上。原厂使用Eaton TVS R1320,1.32升排量4叶鲁式机械增压,对于双螺杆和鲁式增压的对比,我在这就不深谈了,这两种形式的增压器就好像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差别。2.1升机械增压对发动机的传动比为1.8:1,增压压力1.3-1.4bar,不同档位压力不同,1、2档起步时为了抑制四轮严重打滑,不得已把压力降低到1bar,3-6档增压1.3-1.4bar。即便如此,几乎每次弹射四个轮胎都承受不住巨大的扭矩而严重打滑导致提前升挡。双节气门,原厂节气门内径68mm,给机械增压带来很大的阻力和负担,这也就是为什么apr后来又推出来一个鸡肋的大节气门套件,因为这件事我们也做过,用X5 4.8的节气门,95mm内径,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完美,因为低速很难开!所以我们在驾驶位方向又加了一个65mm内径的节气门,完全靠增压控制,压力到1bar时附节气门全开。不影响低速驾驶舒适度,机械增压也可以吸进来足够的空气来降低增压器内部温度。
增压散热部分,原厂的增压热交换器是装在进气歧管里,我们换了机械增压,因为增压器的排量,压力,以及进气歧管的高度体积都有很大的改变,必然需要重新设计进气歧管的热交换器,放弃了原厂管带试的热交换器,而改用矩形交错板翅式热交换器,因为这种热交换器的热转换效率更高也更耐用,阻力也更小。而外置的散热器也同样使用交错板翅式热交换器,面积和容量都要比原厂的大数倍,使冷却液可以迅速得到冷却。这种散热器芯体唯一缺点是重量,相同体积的散热器要比管带式重2倍,但得到的性能提升却远比增加的一点点重量要有意义得多。我们通过给这个车开发增压套件以及周边的升级部件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看图片,很多人看到机械增压上还有两个水喷的喷头,没错,AEM的水喷系统配双喷头,平时用不上,只有在比赛的时候才会开,我们也装了一个自己配的单向电磁阀,能够线性的控制水喷的流量,这个没什么高科技,只是普通的工业电磁阀而已,只是我们的控制手段不一样,和其他水喷“专用电磁阀”相比,很廉价,很耐用。
关于这车的基本情况,以上说明算解释的比较清晰了,可能还有一些小细节没有想到,日后想到了再补充吧。
下面说价格。
我不谈情怀,也不谈在这车上的投入,我们只说这车和现有的这些配件。
不恢复,带所有改装件,包括机械增压和散热系统,以及赛用的排气,刹车等,全部38万。
恢复原厂,不带任何一个改装件,价格32万,但可以送一个ATM的2阶400匹或者1阶380匹程序。
轮到你说:看到这台A5,你还会继续痴迷S3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