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上起亚伍迪”事态的发展和“停止智能系统”联系在一起,你不觉得形象吗?从去年的“双十一”开始,上汽和大众就像狼堡“闪电战”一样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这个项目是“开始”还是“停止”,仅仅两个月就完成了多次转换。
甚至在刚刚进入2017年后,圈内消息上汽与奥迪合作将于3月重启,而1月16日一汽与奥迪签署《十年商业计划》,期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证实,上汽与奥迪的合作最早要到2018年。如此波折,以至于让人在聊及此事时,谁都不敢确信自己的信息是“最新版本”。这多少有点闹剧的感觉了。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口径,让这个本来看上去应该很严谨的“国际合作”变得如同“打群架”一般。于是,不止一个人向车云菌提及“这事儿你怎么看”的问题。既如此,咱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上汽奥迪结亲不跟一汽打招呼,这是失误吗?
之所以会演变为“闹剧”,一个重要的起因是突发性。上汽与奥迪虽然一直眉来眼去,但如此正式向外示好还是第一次。更关键的是,它们进行如此重要的约会,居然没有跟“原配”的一汽打招呼,由此也就引发了一汽的剧烈反弹——表面看,上汽奥迪的第一次暂停是经销商的联合反抗导致的,但地球人都知道这背后的推手是谁。于是有人说,如果上汽和奥迪能事先与一汽多沟通,情况可能就不至于演变至此。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整个事件背后的本质并不难确定。奥迪为何要与上汽联姻,原因各方其实都认同、甚至包括一汽大众在内,那就是由于销售权的问题,奥迪感觉从整个利益链中分到的“羹”太少。而作为上汽,则一直缺乏“一线豪华品牌”这个大肥肉。所谓相互利用是合作的基础,上汽与奥迪这种需求上的共性和互补性,促成了它们之间走到一起几乎是一种必然。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看到,如果这个合作促成,无论最后细节上如何安排得完美,一汽都会是输家——不要相信共同做大奥迪品牌,然后实现多方共赢这样的鬼话。奥迪跟大众不一样。以当下中国市场的容量和竞争格局,不可能让当下的奥迪实现“1+1”(由一汽奥迪变成一汽奥迪+上汽奥迪),更不可能还达到“>2”(两个奥迪之后一汽奥迪的销量还能增加)的效果。
也就是说,上汽与奥迪的联姻,无论怎么操作一汽都必然会反对。既如此,提前与之商量也就毫无必要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汽在整个奥迪利益链中的影响力,也就是它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奥迪在中国的销售权。如果真把一汽惹急了来个鱼死网破,奥迪也是吃不消的。于是,上汽与奥迪来了一个投石问路——用突发性地签署一个没有法律效应和实际合作程序的《框架协议》来试探一下一汽的反应。
如此看来,看似闹剧的过程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事件本身就是一次试探,一汽的反应可能也在上汽与奥迪的“应对预案”当中。之所以后来出现反复和(上汽与奥迪之间)口径不一,则大多出于上汽与奥迪各自的小九九。针对一汽反应的预案虽然可能有,但不可能具体到“每一步怎么做”。例如都是“安抚”的预案,奥迪可能认为至少在一年内不能再有进一步动作,而上汽则可能觉得暂停到3月份就够意思了……如此,纷争当然也就不可避免。
经销商真能把上汽奥迪的好事儿搅黄了?
表面看整个事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经销商。从事态的演变看,上汽奥迪的妥协、安抚、暂停之类的动作,也都是在经销商集体反弹后做出的。甚至有人评价,经销商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经销商真的有这么大的能耐?它们真能把上汽奥迪之间的这个好事儿给搅黄了吗?
直观看经销商确实是上汽奥迪联姻最大的受害方——在宝马与奔驰的“疯狂成长”下,在奥迪开始将“中高级(A6L级别)老大”、“中级(A4L级别)老大”和“豪华SUV老大(Q5销量已经低于GLC)”纷纷拱手让出的当下,已有的奥迪经销商日子已经不好过了。如果再冲进一批上汽奥迪的经销商,卖着大同小异的产品,这对于当下的奥迪经销商无异于“屠杀”。这种生死存亡的感觉,确实要比一汽“蛋糕减少”的“痛”要大得多。
然而如果我们就此认为,整个事件会因为经销商的反弹而“搅黄”,那也未免太天真了。首先,经销商是分散的个体,它们与集中的厂商之间并没有对等的地位。诚然,在当下“同仇敌忾”的阶段,在情绪的影响下,经销商团结起来对抗确实让奥迪会吃不消(但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不乏“不统一行动”的案例),但这种状况不可能持续——真的对抗起来,不提车、终端提价,时间长了先倒下的其实是经销商自己。
其次,经销商是独立的利益团体,它并不归一汽大众所有。很简单的道理,同样的经销商投资方,一样可以与上汽奥迪合作,甚至还能拿到更好的政策,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不是吗?再具体一点,当上汽奥迪与大体量的经销商个别商谈,承诺在销售公司成立后给予怎样的政策与合作方式,这些经销商难道还会“誓死效忠一汽奥迪”吗?
下一步的结果到底会怎样?
车云菌不想做预言帝,所以在此也仅仅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可以明确,上汽与奥迪既然已经“演了这一出”,“黄了”的可能性是极小的。道理很简单——双方巨大的利益会驱动这件事往前走。而阻挡这件事演变的一汽,从中长期看并非决定性因素。因为从利益分割来看,一汽与奥迪如果撕破脸,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双输”,并且是其中更大的输家。所以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奥迪与上汽心理上是占优势的。短期内,只要奥迪的安抚工作到位(例如刚签署的《十年商业计划》之类),给足一汽面子,这个共和国长子最大的概率就是“慢慢消化这个苦果”。
然后我们再从时间表来看。公开信息已经表明,上汽与奥迪在整个2017年将不会有任何“公开动作”,这就是所谓“第二次暂停”的由来。然而请注意车云菌的措辞——不会有“公开动作”不代表无所事事。上汽与奥迪刚好可以趁着这样看似风平浪静的暂停期去做一些工作,例如与重要的奥迪经销商“会晤”,为2018年再次“启动”扫清障碍……
Tips:为什么南北合作在奥迪上遇到如此大的阻碍?
讨论此事的时候,还有一个旁支的问题,即在中国,合资企业形成南北两地的情况很普遍,例如南北大众、南北丰田、南北本田等等,为何这事儿到了奥迪身上就不灵光了呢?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他南北格局的“双合资”,成立的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双品牌的格局“共同成长”的(即便如此,成长过程中的小摩擦仍然不少)。从经销商的分布、产品的布局等等,都遵循着这种双品牌的模式。
奥迪的情况完全不同,它是在一汽奥迪已经完全布局好全国、成长到成熟期以后再成立上汽奥迪,这对于之前按照单品牌模式进行渠道、产品布局的一汽奥迪来说肯定会造成伤害(伤害到让一汽奥迪变成双品牌格局为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即豪华品牌与常规品牌在产品布局和市场容量上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也没有在过去看到过任何一个豪华品牌采用“南北格局”,不是吗?
车云小结:
如果深究起来,这件事儿的根源大抵是因为当初奥迪与一汽之间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亦或者说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一汽与奥迪并没就利益分配进行合理调整,最终逼得奥迪“红杏出墙”。现如今,“红杏既然已经出墙”,再走回头路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因为这看似闹剧的背后,是以利益驱动为基础的。下一步,它也必然会在这个驱动力下继续推演下去。
车云菌说
行业交流、每日资讯、活动直播
扫码关注个人号↓↓↓“车云菌”(cheyunjun2016)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车云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