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年,京师逢雨灾,欧阳修借此连上两道疏文,假托阴阳五行之说来弹劾狄青,理由是“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狄青是谁?
他可是北宋名将,生前历经二十五战,大破过西夏军,还夜袭昆仑关,平了侬智高之乱,可谓战功赫赫,连仁宗皇帝都称他是“朕之关张”。
另外,狄青任枢密使(管理军国要政,权力与宰相相当)之职已有多年,加上他为人深沉有谋、谨小慎微,按道理来说他不会有什么明显的过错。
在南征大胜之时,有报告说敌军死者中有穿金龙衣的人,于是周围的人都说那死的人是侬智高,狄青却不这么看待。
他当时对大家说的是:“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
由此可见他的心思缜密。
比如有一次在定州任副帅的时候,狄青宴请主帅韩琦的同时,也邀请了当地名士刘易作陪。酒宴前,有艺人讲儒生的段子,里面大概含有讥笑的意思。刘易这下不干了,他这人平时就是个易怒、乖戾之人,现在这么一听,就认为这是狄青的故意安排,结果不但摔碎杯盘,还把狄青臭骂一顿。
狄青非但没回骂,或者如平常武夫一般暴躁动手,而是在被刘易大骂时,一直神情自若,同时温声相劝,不止如此,第二天狄青还主动到刘易府上再次说明情况,由此可见他的宽广胸襟。
即便狄青战功赫赫,为人谦恭谨慎,但他还是被众文官给参了。
《宋史》中记载,欧阳修在疏文中虚构了一些神怪之说,并认为他任枢密使一职不妥,以此要求将狄青驱逐出京,虽然这些迷信之言并非事实,但这已经足以将狄青困于难以辩解的政治危境之中。
除了欧阳修,还有文彦博等大臣对狄青也参了一本,文彦博倒是没有像欧阳修那么拐弯抹角,面对宋仁宗“狄青是忠臣”的坚持,他这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有巨大杀伤力的反问,才在仁宗的心里扎了一根刺。
不久,又有谣言四起,说狄青家的狗长了角,晚上他家还有火光冲天的异象。
就这样,在群臣的“努力”及谣言传播下,皇帝的信任度严重下降,就这样从欧阳修弹劾,到狄青被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狄青就“以熟状”被宋仁宗罢免了枢密使之职,并被外放至陈州任州判。
第二年二月份,狄青嘴生毒疮,三月份时,他便在抑郁与惊惧中去世。
大家看到狄青因“莫须有”之名而死,是不是想到了岳飞的冤杀?
有点相似,不过与岳飞有一点不同的是,岳飞是被奸臣害死的,而狄青是被一帮名相贤臣“冤枉”的,比如欧阳修、文彦博、庞籍等。
说到原因,有的说是因文官集团对武将的排挤,有的说是欧阳修等人为了让其及时抽身而对他采取的保护之策。
狄青也想知道原因,他就去找宰相文彦博,他说自己是忠心为国,并无二心,朝廷为什么这般对待自己,文彦博只冷冷的六个字便道破其中原委:“无他,朝廷疑尔。”
北宋的那些统治者确实被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夫乱国吓怕了,于是便确立了“文人治天下”国策。
其实,在狄青之前,除了开国大将曹彬以外,并没有任何武将出任过枢密使一职,而是皆由文官担任。
所以,这枢密使一职,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个烫手山芋啊。
如果文人做了这把椅子还罢,如果是一介武夫坐上去了,那这就是与宋朝的基本国策相违背,那么文人们,乃至整个朝廷都是他的敌人。
即便这个武夫是看似完美的狄青,也不行!
终究是一场考验政治智商的游戏,可以进去,但玩了不该玩的,胜得起,最后却败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