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扬正
众所周知,北宋"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在军事上长期处于被动,以至于不得不每年对外输送大量"岁币"以换取和平局面。在这种军事疲软的大背景下,不打败仗已是万幸,赢得漂亮简直是奢求。
但对于宋仁宗赵祯来说,皇祐年间那场剿灭侬智高之战,绝对算得上他执政生涯中的一大荣耀,因为这场仗,不仅打赢了,而且赢得极漂亮!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启用了一个关键人物——狄青。
1008年,大宋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
宋真宗感觉很沮丧,马屁帮赶紧送来一碗热鸡汤: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赵恒带团去封禅泰山,又进孔庙磕了几个响头。前后玩了47天,开了800多万贯的发票。赵老板刚找回点男人的自信,黄河就决堤了,死者数以万计...
这一年,北宋最悲催的名将出生了,他就是狄青。
狄青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是倒也不至于活不下去,如果活不下去,如今我们看到就不是名将狄青,而是狄青哥哥,替天行道了。
到了狄青长到16岁时,一件事情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的哥哥因斗殴要被判充军!
从这个罪名看,估计至少把人打成了三级伤残,估计这事不小,16岁的狄青,没有哭闹,也没有埋怨哥哥带来了灾祸,而是出面顶罪。
如果是一个世家豪门,这个事情就是孝悌,不但无罪,还有功,还要当官。但是前提是,你得有钱雇一群枪手(名流,隐士,名士)来吹这件事,狄青没有,他只好老老实实的在脸上刻上字,跑去充军了。
结果,就是这一充军,狄青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将军。最初,狄青只是个普通骑兵,但凭借出众的骑射本事,他一步步当上了边疆大将,任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而狄青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对西夏的战争中。那时,因为面颊上有刺字,军中都叫他"面涅将军"。不知是为了遮挡刺字,还是为了震慑敌人,狄青临阵前,总会戴上一只青铜面具,然后披头散发,气势汹汹,每每现身敌阵,都令人不寒而栗。敌军出于敬畏,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天使",不是萌萌的那种,是让人魂飞魄散的那种。
与西夏对战的几年里,他共参加25次战役,身上中过八箭。有一次听说敌寇来临,卧床养伤的狄青立刻拍马上阵,一个足以感动大宋的好将士。
范仲淹鼓励狄青:历代名将,除了冲锋陷阵,军事理论知识也很丰富,如果你不甘心只做一介武夫就要加强学习。狄青虽没文化,但从善如流,从此打仗之余手不释卷,慢慢也变得有文化了。他勤学苦练的同时,官位也一直在升。
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他曾经指挥过的经典战役:昆仑关之战。
话说在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朝廷派遣大将军狄青率领军队前去征讨叛贼侬智高,当时,狄青准备穿过昆仑关(即今广西南宁东北昆仑关上),再攻取侬智高占据的珐州城。不过,这昆仑关已被侬智高派有重兵把守,并不会那么容易攻破,于是他只得把军队屯扎于山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自古行军打仗就是一件苦差事,士兵们若是碰上个很有作战方针的将领或许会是一件很荣幸的事,若是遇见一个糊涂的将领则那苦头是肯定要吃的,甚至会搭上身家性命。狄青的士兵不仅能够跟着他常常打胜仗,并且还能在军营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那时正是农历正月十四日,由于第二天就是我们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狄青便借此机会蒙骗敌人,以让他们对于防守产生懈怠。狄青是大张旗鼓,他命令军营里张灯结彩,摆宴同乐,显现出一片喜庆热闹的气氛,好不热闹。
他宴请完了高级和中级将领之后,紧接着又去盛情款待各级文官,一连三晚,故作狂欢,这个消息很快就被侬智高的哨探给传送了回去。结果那些守备的士兵则以为他们在此期间不会前来攻打昆仑关了。
在狄青的营帐里,一个他的亲信托起酒杯言道:大将军现身体有恙,正在服药期间,由我来代皆他向大家表示节日的问候。过了一会儿,狄青又让人代他向各位文官传达节日的敬意,并不断地劝酒,大家也都喝得兴致勃勃,快到天亮之时酒宴也没有结束。
等到天刚到拂晓之时,一阵疾促地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只见得一个士兵飞身下马,急切而又兴冲冲地向还在饮酒的文官报告说:狄将军已经攻下了昆仑关了。那些个文官们一个个都惊叹不已,不禁感叹道:狄将军果真是神勇非凡啊,之前还在营中,现在竟然已经将昆仑关给拿下了,真可谓是出奇制胜啊!随后狄青也顺势将侬智高给平定了。
在《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曾经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凡有大将风范者自然是有勇有谋,善于奇袭制胜。
由于在宋夏双方的连年交战中,狄青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自狄青平定了侬智高之后,宋仁宗因功封他为枢密史。
从一个出身微寒、戴罪充军的小骑兵,一步步成为位高权重的"国防部长",狄青的经历,在整个北宋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人生足够励志,也因此成为广大普通官兵的偶像。他出行时,常常引来大批粉丝的围观和喝彩。
可是,这一切,对于狄青而言,既是幸,也是不幸。
因为,种种祸患也由此而生……
自从官居枢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体敌视的怪胎。
由于受到"重文抑武"风气的影响,不是所有文臣都如尹洙、范仲淹一样对狄青那么友好。
自狄青从地方调任中央开始,朝中文臣就一直不服他。
人红是非多,狄青的进封惹来了同朝官吏的妒忌,宋仁宗见此情况,也就解除了狄青的职务。道理似乎总是那么相似,一个朝廷在快要灭之之际,虽然会涌现出一批济世之才,但总是会遭受小人残害,最终他们倒下了,这个朝代也就气数已尽了。遭受排挤后的狄青在赶赴担任陈州判官的路上因病辞世,享年49岁,令人唏嘘不已!
似乎是天妒英才,西汉之霍去病仅存世23载,东汉末之三国时的周公瑾也只活了35岁,再到北宋狄青,南宋岳飞,一代代名将虽都满怀救国济世之志,但最终皆抱憾而终!
北宋时期在文臣武将方面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被后人尊称为文曲星君,另一个便是狄青,他被后人尊称为武曲星君,与包拯齐名。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是不一般的了。
为什么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会在北宋这个号称"盛世"的宋仁宗年代里,落得如此下场。这时的北宋王朝,对于武将们的防范已经变本加厉。武将一旦立功,好些名臣的脑筋就立刻浮现出五代武人当权的惨事,正是这僵化的思维,令宋朝歧视军人的思维甚嚣尘上。狄青的悲剧,只是其中缩影。
从全局看,狄青的死是文臣阶层借助历史环境对武臣阶层打压的结果,狄青所处的是一个对武臣来说不幸的时代。有人感叹说,狄青和岳飞都是遭诬陷而死,只是诬陷岳飞的秦桧成了千古罪人,而诬陷狄青的人,像庞籍、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却都是以忠臣、贤臣、名臣的面目留在史册中。这是狄青的一个不幸之处。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