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回顾一下上篇:
智氏、赵氏两家在立储(夺嫡)问题上的不同选择,造成两个家族不同的命运。站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两家的争斗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是两大豪强为利益大打出手而已,于屁民没有半毛线关系。但坦率地说,智氏可惜了,七代人的努力功亏一篑,一时贪鄙葬送了这场泼天富贵!
不读此书难成人
魏文侯,魏斯
历史读多了有个感触,一件事往往有多种可能,但受时空限制,每一次只能做一个选择出现一个结果;但中国的历史足够长(有记载),因此几千年中类似的事反复出现,每次都由不同的人做一个选择,推导出不同的结果。千年之后,我们连贯起来看,就能发现一件事的多种选择及不同结果。当然,没有绝对相同的事情,我是说类似。
综上,我想说的是,这个魏文侯,有点象后来的曹丞相(曹操:谁叫我,马上到!)
一、不拘一格用贤才
魏文侯于-446年上位,-396年下线(网上各方都认这一年去世,但资治通鉴上显示是-387年,这里听网上的),在位50年,从晋阳之战后一直干到新世纪,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收到明显效果。
魏文侯是个大有为的君主,想要大有为,首先就得有人才!而当是时,腐朽的奴隶社会逐步解体,新兴地主正在崛起,魏文侯在这个历史交叉口,没有半点犹豫,果断从平民阶级里选拔人才,其标准就是五湖四海、唯才是用。(文侯你不要担心,把你与孟德并列,不是暗示你好人妻)
1、李悝改革
李悝kuī(卫国平民)在魏国的变法,这是战国搞改革的祖师爷,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农业产量,推出“平籴dí法”(牛人牛法,在未来中国频繁使用),确保谷贵不伤人、谷贱不伤农。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还推出了《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地主阶级法典(法治社会第一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这些都成为后世搞改革学习的范本。
2、吴起用兵
以吴起(卫国平民)为将,对秦国用兵,夺取了秦国西河(陕西洛河、渭河、黄河区域)大片土地,设置上郡,还控制住函谷关,锁住通道,秦国势力被压迫在洛河以西。这一段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开篇几集讲的就是这个。
魏文侯请来大儒子夏(孔子学生)老先生去西河讲学,形成了大名鼎鼎的西河学派。通过这一手,魏国成为中原文化传播者、先进文明倡导者,俨然文化宗主国。可见武力控制加文化渗透由来已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除上述两位顶级大才,魏文侯还网罗了魏国平民西门豹、乐羊,出身戎狄的翟簧等等,统统加以重用。一时间,魏国人才济济,事业蒸蒸日上!
二、团结三晋
此只要他不打人,一般别人不会主动打他。
韩国找魏国借兵,要打赵国,魏文侯拒绝;赵国要打韩国,找魏国帮忙,魏文侯拒绝。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资治通鉴
可见,当大哥不但要有实力,还要有心胸有格局,混乱中能够站稳位置团结兄弟们。
不要怕一时被小弟们误解,小弟们还小不懂事,过几天他们长大了(干不翻对方)、反应过来(两败俱伤不划算),就能理解大哥良苦用心(坐山观虎斗),感激涕零(大哥没有趁火打劫)!
三、韩赵魏之间的互助与提防
在魏文侯的调解下,三晋达成共识,三家出自一体,是帮手不是敌手,所以不能窝里斗,否则鹤蚌相争他人得利,应该一致对外,用对外的战利克服内卷。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三家联合对外用兵,如对齐、对楚。另外,魏国还帮助赵国干掉中山国,帮助韩国打击郑国。当然,魏国不能白忙,魏武卒过处,肯定要占下一些要塞。时间一长,这些要塞逐渐连成片,形成很大势力。
于是大家发现,魏国所倡导的“三晋一家”,只是说了半句,没说出口要自己体会的是后半句是“魏国主导”!因此三家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但主要还是赵魏矛盾。
随即,魏文侯在漳水最南端突出处修建了邺县,堵死了赵国南下中原的通道。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邺县,这可是兵家必争之地,他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中大放异彩:
1、曹丞相的铜雀台就建在邺都——都是魏,他是文侯你是武帝;
2、南北朝,高齐在这里建都;
3、到了唐代中后期,这里是魏博节度使驻地,那叫一个乱,乱兵贼人集中之地。可以这么说,中晚唐直到北宋建立前的藩镇之乱,这里就是乱(策)源地;
4、五代时期今天叫魏郡、明天叫兴唐府(李存勖做大哥)、后天叫广晋府(石敬瑭做大哥)
5、北宋时期又叫大名府(刘知远—郭威—柴荣—赵大轮番做大哥),打虎的武松(狠人)就被发配到这里——知道施耐庵老爷子为何把武松发配到这地方了吧,只有这么个乱人坑才配得上武二这股狠劲!
四、魏文侯二三事
1、讲信用
下雨天,魏文侯与群臣喝酒,完了驾车去山野之中。侍臣说下这么大雨您没事还是家里呆着吧,文侯说我与山里人约了一起打猎,不能失信。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 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 往,身自罢之。——资治通鉴
这就很有点孔子去兵去食不可去信的意思。
2、尊重文化人
封建帝王与文化人之间的关系很有趣,这帮士人虽然大多没啥能耐,但奈何他们是个团伙,把持着营造舆论、书写历史的权力。因此尊重士人这一点你做的好,你在历史上就留个好名声,反之,呵呵!
魏文侯尊重士人文化人,并不是真对这帮人青睐有加,而是为了巩固统治。不是说了吗,思想 ……禁锢、文化…… 统治才是最牢固的。所以魏文侯扶持的是公羊高、谷梁赤,这两个酸儒比较迂腐好控制,且鼓吹忠君思想。
不仅如此,魏文侯还亲自下场,拜子夏、田子方为师,路过段干木(著名贤才)家,“必式(轼)”。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资治通鉴
“式”是车栏杆,引申为一种礼节,就是手搭在车的栏杆上,向你行注目礼。这是贵族(才有车)对你表达尊敬,是很高的礼节。
这里引申一下,苏老爹(写六国论的苏洵)可能是个高端车友,儿子名字都围着车转——
苏轼,名字暗含的典故即出自这,“魏文侯过段干木必式(轼)”
苏辙,辙,是车轮印子。典故出自西汉的陈平,“(陈)平虽贫,门有长者辙”。就是说陈平虽穷,但结交的都是长者(混得好才有车),这样的人是不可能长期困顿下去的。
3、用人不疑
甘茂曰:“……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资治通鉴
这是说魏文侯能“将将”,乐羊一个外来将领,领(重)兵在外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庙堂上的反对派们坐不住,蠢蠢欲动!而大智慧如魏文侯,不为所动,用人不疑,一来三年努力没有白费,二来留下这一段千古佳话!
所以,乐羊说打下中山不是自己功劳,而是魏文侯的功劳,这没瞎说,不是拍马屁,事实的确如此!
4、大度
魏文侯问大臣:你们说说,寡人是怎样的君王?
后世很多帝王都爱问这话,所以这话可以理解为“你们赶紧夸我啊”
于是群臣马屁一通,文侯很满意。但有个头铁的任座(每个时代都有不识相的)发表反对意见:你打下中山,不封给你弟弟,却给了你儿子,这是不对的!
魏文侯大怒,翟簧出来安抚,文侯转怒为喜,没有为难任座。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资治通鉴
这里翟簧有没有魏征的影子?李二(世民)纳谏,有没有剽窃魏文侯的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