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葛格
伊万·布宁,全名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1870—1953,又译蒲宁),是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代表作包括《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暗径集》等。
布宁是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他出生于沃罗涅日市的没落贵族家庭,一生命运坎坷。8岁时,布宁写下第一首诗,17岁时在《祖国》上发表了诗歌《乡村乞丐》,加上之前发表的《悼纳德松》和之后发表的长诗《叶落时节》,引起了文坛的注意。不久,布宁的名字就开始和列夫·托尔斯泰等知名作家出现在同一个杂志上。
1891年,布宁出版第一部诗集,后又投身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并于1933年凭借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评委会称其“因为他在小说中以严谨的、精湛的天赋表现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同时,布宁还以诗人的身份在俄国三次获得普希金文学奖。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称布宁是“才华卓越的艺术家”,而高尔基则称其为“一块未经雕琢的白银”。
今年是布宁诞辰150周年。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了“伊万·布宁:爱过就是幸福”的专题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长青学者”张建华、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以及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塔玛拉·卡西亚诺娃等围绕布宁的文学创作及风格特点进行了介绍。
一个重要却又“无所归属”的存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在活动中谈到,虽然从主题、体裁、风格和手法等方面来看,布宁都是一位特色非常鲜明的作家,但中国读者对他的阅读及认知几乎是缺位的。布宁的名字几乎被高尔基、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人的“日晕效应”遮蔽,在所有的俄罗斯诺奖作家中他的声音仿佛最低。除去布宁对十月革命的特殊态度以外,在张建华看来,其中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布宁的作品中有很多个人生活的痕迹,充满回忆和哲学性的深刻思考,更多描写世界和人的阴暗面,不容易被读者理解。但尽管如此,天性敏感,又经历了世纪之交诸多特殊历史时刻的布宁,语言精美,表现手法独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风靡天下的俄国文坛上,布宁是个重要却又“无所归属”的存在。
俄罗斯2020年发行的伊万·布宁主题邮票。
在张建华看来,与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强调现实主义相比,布宁并非同类的社会批判型作家,“他从不追寻时代命题的答案,从不关注光鲜亮丽的伟岸形象,只是关注自然宇宙和历史文化中的美与和谐,关注人类个体寻常生活中的感情和状态。一个个普通的生命个体构成了人类生活木桶中最短的一截,是它们控制着历史进步的速度,决定着社会发展能实现的历史位移。”
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书写风格,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被划分为“白银时期”代表作家之一的布宁,虽然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学情结,但他的文学创作却已与过往的作家们有所不同,游离于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等诗派之外。他以自己明澈、真挚的语言,在继承过往文学传统的同时加以个人化的批判与改造,独树一帜。布宁的创作特色非常鲜明,可以借用他的一部作品——《轻轻的呼吸》——来形容,布宁以他的文学创作给俄罗斯、给世界留下了“轻轻的却又深深的呼吸”。
诗性的自然描写
布宁对俄国乡村自然风光充满感情。虽然祖上是显赫的贵族,但在家世败落后,幼时的布宁和家人迁往乡村生活。对乡野的亲近,使那些熟悉的风景在他的笔下化作村旁的白桦树、温柔的蓝天和涟漪般的白云,令人魂牵梦萦。张建华认为,布宁始终把目光投向纯真圣洁的自然,高远莫测的天空,难以割舍的乡情,景象万千的爱情与人生。布宁的诗文极其唯美、细腻,其中自然、真切地表现出风物、人事、充满诗性。清醒睿智、自信通达的气质,使布宁在遵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如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留下的文学传统同时,找到了不同的描述方式。
叶落时节。《布宁诗文选》插图。
虽然俄国知识精英往往对乡村和农民毫无保留地崇拜、赞美和理想化,但同样热爱俄国乡村生活的布宁,则从体察乡村生活的文化价值和农民的内心世界出发。他的笔下兼具了乡村生活中的淳朴优美与人物的狡黠、野蛮和愚昧。张建华引用高尔基对布宁的评价说,“我们作家还没有如此描写过乡村,如此深刻,充满历史感。”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布宁对于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描写,张建华以布宁于1900年创作的小说《安通苹果》(又译《安东诺卡夫苹果》)一文为例。在这篇作品中,布宁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将传统的叙述的视角从社会、历史转向民间,用诗意化的笔触将庄园人家的寻常生活嵌入对乡村风俗的描摹中,将人居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布宁的笔下,书中流淌的苹果芳香,激活了主人公对过去的自己及家庭生活的各种回忆。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与独特的风土人情,令读者心驰神往,也是布宁对古老的俄国乡土情怀的追忆与缅怀。
《布宁短篇小说选》,[俄]布宁著,陈馥译,人民文学出版,2020年8月。
犹如暗径一般的爱情
除了对于自然、乡村的独特切入和观察以外,布宁对于爱情描写也极其细致、微妙。但是,布宁笔下的爱情故事多以悲剧收尾,这与作家本人曲折的感情经历相互映照。在青年时期,布宁与自己的初恋在经历了家庭的反对和双方对婚姻的不确定感后,惨淡分手,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此后,布宁又经历了两段婚姻,并在晚年陷入复杂的情感纠葛。在活动中,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周大新也谈到,布宁的很多作品,都是依托自己的经历写出。个人的回忆和熟人的经历,是布宁创作的养料。因此,读者极易从他的作品中读到真切、熟悉的感觉。
《暗径集》,[俄]布宁著,陈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
在布宁看来,爱情犹如“暗径”,这个意象也成为布宁爱情主题短篇自选集的书名。布宁说:“这本书讲了悲剧性的,还有许多温柔的和美好的东西,我认为,这是我写得最好的、最独特的东西。”张建华解释到,首先这些爱情故事常常发生在幽暗的林中小径上,如《娜塔莉》《安提戈涅》《橡树庄》《大乌鸦》等。此外,爱情不只是甜蜜的幸福大道,也是布满迷津、充满悲剧的暗径,其中也有阴郁和残酷。
戴项链的姑娘(1904)。《布宁短篇小说选》插图。
布宁相信真爱的存在,并认为爱情是人类纯粹的生命现象,无关社会思考和价值评判。这种浓烈、本真的爱情,是肉体与精神的契合,也是诡异、芜杂、悲怆的人性在感情与欲望、理性中的表达。在这部选集中,为数不多的美好爱情是没有功利色彩的个体情爱,而大多数爱情故事则展示了一个斯芬克斯式的命题——爱情是人类长久以来难以解开的谜团。在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们各自埋藏在心里的情感秘密,并从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选择中,看到布宁对人性复杂一面的探索和关怀。
作者丨葛格
编辑丨罗东
校对丨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