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最重要的一场战争,正是这场战争的失利让赵国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机会。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四十余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坑杀殆尽,史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但是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所谓的坑杀四十万赵军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那么真实的长平战争当中,赵军到底死了多少人,白起真的是个“人屠”吗?
关于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的说法,在《战国策》跟《史记》里面都找得到文字记载。据《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章》记载:“白起……又越韩、魏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史记·秦本纪》里面同样记载了:“(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引用了二人的观点提出了:“(周赧王)五十五年,……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正是这些权威的史学家的文献记载,让后世对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深信不疑。但是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白起确实有杀害赵国降兵,但是数量上绝对没有四十万之多,而且杀害方式也不是“坑杀”。
首先,从赵国的人口、兵源及此役在赵人心目中的地位看,赵国投入此役的总兵力应当远远达不到四十万之多。毕竟当时的赵国全国人口才170万或者223万,其中成年男子大约在40万—60万之间(取个中间值大概在50万)。这50万成年男子不可能都当兵,参与到战争当中,毕竟国内生产也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当时的赵国全国总兵力绝对不会超过40万。
因为地理因素,赵国向来有着“四战之国”的称号。在四面都有强敌的情况之下,赵国也不可能将全部的40万兵力都投放到长平之战当中。这点在后来的邯郸保卫战当中可见一斑,毕竟在邯郸保卫战当中,赵国尚有十万大军,而且还不包括边境上防御匈奴的守军。由此推断,赵国投放到长平之战的兵力绝对没有40万这么多,自然也不存在,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说法。
其次就是《史记》上自相矛盾的记录。在《史记·白起传》当中提到“卒四十万人”、“尽阬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秦卒死者过半”。在长平之战当中,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相当,但是秦国却付出了“秦卒死者过半”的代价才战胜了四十五万的赵军,而且赵军还有四十万事主动投降的。相当于秦国用了二十万的牺牲才换得赵军五万的牺牲,这显然与秦军的“虎狼之师”的威名相悖。
即便是赵国真的在长平之战中投入了40万大军,但是经过了三年的时间,在秦军的进攻之下以及饥饿等等因素的作用之下,少说也有5-10万的赵军战死,到了赵军全面投降的时候,人数绝对达不到40万之多。
最后就是赵军真的是被“坑杀”,所谓的“坑杀”其实就是活埋。虽然《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在述及这次杀俘事件时,多次提到了“诛屠”,或言“杀”,或言“阬”等词,似乎是坐实了白起活埋赵军的说法。
但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言,活埋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比起刀剑的砍杀效率来得太慢了。而且这是十几、二十万赵军,单纯的用坑杀,这得挖多大的坑啊。
再者,在长平之战遗址里发现的尸首都是不完整的,要么尸首分离,要么没有头颅。如果真的是活埋的话,那么这些尸体应该是完整的,而非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