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兵败胜败,不期事,鲍羞是个男子汉。江东子弟才俊多,卷土重来不得而知。”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题乌江亭》。古往今来,聪慧斗不过诡诈,单但凭血气之勇也终将抵不过谋略在身。可谓孙子曰:兵不厌诈。纵然孙膑,项羽一世将才英雄,也曾不免于遭受人暗算,只是他们在遭受迫害之前早已名声在外,所以仍旧得到世人的认可。我们都听说过一个叫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吧,他讲的正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赵括的故事,这一战即成就了他,也抹黑了他。他其实也没有赖账,在战场上就立马为他的过失买了单:战败身死。
其实让一个刚出师而未谙世事的习武之人去打一个久经历练的老拳师,其结果必然是不堪一击,因为他只会明打而根本吃不下阴招。而身为名将赵奢之后的赵括的遭遇也正是如此。不能只一味让赵括一人为长平之战背负千古骂名,成功世人耻笑的典例。秦赵长平之战的原先指挥官廉颇为什么会深挖战壕,还不是由于秦军战斗力确实勇猛。
秦军一惯杀人盈野,因为他们按人头论功,故他们作战中身上都常常背满了人头。赵括毕竟年轻气盛,他不甘当缩首乌龟(其实廉颇只是避秦军锋芒),自率大军迎战,而秦军狡诈,偷偷易帅。白起久经征战,自然对应付这么个刚出道的新手可谓手到擒来。
赵括中了白起的计谋,使大军被围,毕竟将在谋而不在勇,白起也不欣赏逞将帅单挑的一时之勇,他不玩这一套,也不讲这个有种干一仗的道理,他只让大军用弓箭射住赵军。赵军几番突围不成,主将赵括小生被杀,最终以赵军喋血,主力被坑之式为这部宏伟之剧划上了一个句号。
其实长平之战,赵括没有实战经验,而又太过轻敌才在主战场败北。而毕竟这一场战争除了赵括和白起还有廉颇,以及幕后的赵王及秦王等等。秦王见廉颇据城不战,形势于秦军不利,便想出了由内破外的计策,赵王先是听信底下大臣私议廉颇的言论,于是他派人表面上是送酒肉等东西去慰劳廉将军,实际上是去试探廉老将军是否还能用。
廉颇见使臣来后为表示自己还能用,吃了很多肉饭,并且披挂上马。可使臣回来却向赵王说:廉颇老矣,他吃一顿饭的功夫,廉老将军便上了三次茅厕,这是导致赵王主意的第一次撼动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他又听取被秦国贿赂的谗臣之言,相信秦国最怕赵国名将之子赵括,而不惧怕廉颇这种谎言。最终赵王干脆心动不如行动吧,要是起用赵括后他能直捣秦国首都咸阳那就更好了。嗯!估计赵王有此想法,在贪婪的驱使下赵王在作战前线已经二十万大军的前提下又给了赵括二十万多人马,这也可看出赵王对赵括信任有加,愿委以重任。这是赵括成功取得帅位之前的一个插曲,也是他成功取为主帅之位的原由。
凡事皆有因果,所以说赵括一人为长平之战失败而负责也是有失公平的。赵国自赵奢亡故,廉颇将老,而朝中缺乏智勇兼备的将帅之才,使得赵括被委以直接当主帅的重任。赵王轻信臣下之言,不探真实,便贸然将二十万大军交于赵括统帅,导致主力因一人而被全歼的惨剧发生。再者秦国采取上兵伐谋之策,离间君臣,达到目的后又遣武安君白起去督战,自然是割鸡用牛刀,犹驱虎吞羊一般。
可能是这场战争对于两个大国来说都太重要了,所以赵国押了几乎全部的赌注,而鸡蛋并不应同时放在一个篮子里,最终赵国因此而输掉了老本。当然赵括其实很不幸,因为他人生的第一次作为指挥官的战争居然意义如此重大,也就是说历史只给了他这一次机会,成了就从此声名显赫,加官进爵,败则身死名裂,遗诟万年,横竖也不会有下一次机会了,也挺可怜的,想到爱迪生还失败一千多次,还有一千多次机会,他却成败就一次而已。当时赵括战败后不仅仅是惹来敌国人笑话,连赵国自己的臣民估计也会耻笑他不过一个徒有虚名,只会"纸上谈兵"。
由此可以大致认为赵括长平之败也合于情理,不是赵括,换作李括也许还是不敌白起,长平一役之败是多方面造成的结果,赵括只不过是此战的一个牺牲品罢了,但历史上这么大的过失终究是要有人来买单的,赵括也自然要留名史册,为后世所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