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在《庆余年》中饰演的庆帝可以说想必当年的康熙大帝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他的人品到底怎么样?又和历史哪位皇帝最相似呢?我觉得两个人的死就能看出来。
首先,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皇帝都避免不了虚伪的一面。权势滔天,但万事不可为;欲求不满,却受百般阻挠。以梅执礼的事件来说,庆帝明面上说:“朕还是念老臣的情分的”,然后瞬间变脸毫不留情直接杀掉,虚伪吗?相当虚伪。
因此庆帝这近乎无敌的实力,所以让庆帝有几乎变态的自信,也就造就了他极为离谱的控制欲,所以才会带出他的另外一面:虚伪。
那么为什么庆帝会做出这样的决断呢?
第一,他是一个拥有极度控制欲的人,他想要掌控一切,而梅执礼作为一个自己亲自提拔起来的臣子,居然背对自己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庆帝不能接受,杀之。
第二,杀就杀了,整那么麻烦干什么呢?作为皇帝,不能随心而行,还要考虑众多因素。庆帝要考虑自己的名声,不能背上不顾老臣情分的称呼,也不能因其靠近太子就动用国法(毕竟梅执礼并没有触犯法律, 只是在灰色地带操作),否则天下、臣民将不耻与共。
这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为何手握天下大权,却依旧不能随心所欲地用权。权至高,难以掌控的因素越多,限制便越多。那有人会问了,庆帝的贴身护卫,宫典不也和太子靠近了吗?两人谈论书画好不快活,为何庆帝不杀之?就像庆帝自己所说,要有所底线。
梅执礼该杀,因为他已经是太子的人了,尘埃落定,已成定局;但是宫典不同,他只是和太子有私交,对于陛下还是一片忠心,而陛下若是杀他,免不了变成暴君,寒了更多将领的心,若是给宫典改过自新的机会,还能收复将领忠心,没有喜好,一心为帝如何在君臣之间收放有度,是历朝历代帝王必须学会的能力,这个度如何把控,就隐藏在君王与臣民交往的大智慧之中,这也是庆帝为何如此之强。
但最终庆帝避免不了,还是变成了一个虚伪的人,他拥有极强的控制欲,但是皇帝的身份让他有很多事情必须根据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来做,皇帝的名声要顾忌,与臣民之间的平衡要顾忌,但是这些顾忌又无法满足他强烈的控制欲,所以变成了虚伪。
来看看庆帝和陈萍萍的最后一段对话吧,庆帝说道:(她指的是范闲母亲叶轻眉)
“她说建立国度内的邮路系统,对于经商民生大有好处,好。朕不惜国帑,用最短的时间建好了遍布国境内的邮路。”
“她说国家无农不稳。朕便大力兴修水利,专设河运总督衙门修缮大江长堤。”
“ 她说要报纸,朕便办报纸。”
“她说要花边,我便绘花边。”(花边指的是花边新闻)
陈萍萍回应道:
“更不要提什么邮路系统!这纯粹是个笑话,寄封信要一两银子。除了官宦子弟外。谁能寄得起?除了养了驿站里一大批官员的懒亲戚之外,这个邮路有什么用?”
“兴修水利,保障农事?运总督衙门便是天底下最黑的衙门,老奴多少年前便要查了,但陛下您帝王心术,知道这个衙门里藏着半个天下的官员瓜葛,你不想动摇朝政,只好任由他腐坏下去”
“还有那劳甚子报纸,花边。”陈萍萍的眼角眯了起来,嘲讽地看着庆帝,“她所说的报纸是开启民智的东西,却不是内廷里出的无用狗屎,上面不应该只登着我这条老黑狗地故事,而是应该有些别的内容,陛下您认为我说的对不对?”
庆帝强于自信、败于多疑,毁于虚伪。
太子死了、二皇子死了、太后死了、长公主死了,庆帝一直想要天下第一美人长公主,却碍于自己和长公主是兄妹身份,不得乱伦,却万万没想到太子会先和长公主私通,正是他想要却又不敢要,这种自信却又虚伪到极致的性格,导致了陈萍萍完成了对庆帝的复仇,让庆帝最终众叛亲离,孤独一人治理国政,这把龙椅,不过是孤独的位置罢了。
陈萍萍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叶轻眉待我如朋友,而你待我如奴隶,这能比吗?所以庆帝最终毁于自己,而不是毁于外力,范闲为何最终还是站到了庆帝的对立面?
最后的导火线就是陈萍萍之死,陈萍萍之死有两大目的:1.就是想用自己的死,让范闲和庆帝彻底决裂,陈萍萍就如同范闲至亲,范闲乃性情中人,必为其复仇;2.范萍萍生平最钦佩叶轻眉,他虽利用范闲复仇庆帝,但对范闲也是真诚相待,他不想让范闲成为庆帝那样虚伪的人,他想让范闲像叶轻眉一样自由自在,他想让范闲成为范闲自己。
所以,《庆余年》之中的庆帝相比起我们历史上的皇帝,他和谁最相似?他的武力、权谋、治国理政,我个人觉得庆帝最像明朝永乐大帝朱棣,文武双全,心智缜密,治国理政一把好手,是难得一遇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