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狱的历代帝王数不胜数,但只有一位女性帝王。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
因为她的存在以及对大唐王朝的改革,使得唐朝延续了贞观之治,国力也稳步上升,同时也为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被誉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虽然后人对于她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也不能否认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她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武则天改革前的科举现状:
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初,唐朝统治者几乎全部照搬了隋朝的官员甄选办法,从根据其身、言、书、判以及衡量劳绩、计算资历等方式来拟定人才官职。最初是先于吏部进行考试,凭书法好坏而后判诗词文理的优劣。入选通过后,则进一步查看外表体貌是否高大伟岸,言辞谈吐是否明确自如,在此之后,便可拟定官职录用。
而后贴文公布,优则列为甲等,先报仆射经由仆射报门下省,然后再经给事中审读。待侍郎审核后报于皇帝,皇帝审阅后经由吏部奉旨授官,称为“告身”。而兵部的武官选拔制度也同样如此。除此之外,没能进入以上面试的考生,但凡能够应答三篇考试文章的,称为“宏词”,应三条判文考试的,名为“拔萃”,只要考中,都可以破格授予官职。
但这种隋朝的选拔官员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弊端,考试形式单一死板,很难发现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尤其是在如今看来这样的方式过于表面而忽视了内在,文官重外在而轻品德和实际能力,武官则重武理而轻兵书策略,缺乏具有布兵懂谋略的人才。这样就造成了新招收的文武百官不实用,只会夸夸其谈,一旦到地方为官,对地方百姓来说也许将是一个灾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在武则天称帝之后,其决心改变这种发掘录取人才可能性极低的选拔制度。
于是在科举改革之前,尝试提倡自荐与互荐方式发掘和选拔人才。公元前685年,武则天颁布诏书,允许及支持天下有才华的人自我推荐或者互相推荐,扩大了人才的发掘渠道。而后又在此基础上实行试官制度,但凡是自荐或互荐上来的才子,朝廷允许且安排相应的职位给他,让其展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可以就接着当,不行可能就会有杀身之祸。过程虽然有些残酷,但也使一部分人才被发现,使得其有机会脱颖而出。
武则天科举改革
在扩大制举方面:武则天大幅度缩短了制举的时间间隔,使之前数年一次的开科取士变为每年一次,极大的缩短了时间,使得人才更新加快。
在录取人数方面:为了扩大录取人数范围,改革遂把方向放在了增加制举科目方面,使得之前历朝历代的每次1-2科增加到了后来的7-8科。把重点方向放在了以属文为主的进士科,小幅度降低了以经书为主的明经科,以此来调整和增加入仕从政的途径,使录取人才更加实用化灵活化。
创立殿试
为了避免隋朝科举的弊端和充实自己的势力,也为了能够真正选拔一批具有才华饱学之士,防止各层考官徇私舞弊,武则天在隋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殿试。公元前690年(载初元年)二月十四日,大唐王朝唯一的女皇帝开始了其政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的武则天亲临洛城殿对天下贡士正式进行面试,此此殿试史无前例,一共进行了数日,才华横溢之士汇聚,人数高达上万人。
考生面对大唐女帝的亲临倍感荣光与自豪,统治者的亲临彰显了殿试的严肃,也表现出了王朝掌权者对科举的重视,但凡参加了殿试的士子,都自认为是“天字门生”,爱国情怀愈加强烈。后世的史书《大唐新语》对其有过记载:
“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雄阳城南门,亲自临试。”
这就是当时最好的写照。司马光还曾对此做出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虽滥以禄为收天下人心,虽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这样的以文词取士而不重经文,使得武则天网罗了一大帮人才,我们所熟知的狄仁杰和魏元忠等名臣名相就是被其发掘。而后更是培养了一群诸如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张说、宋璟等名臣宰相。因殿试其合理文明的方式选拔人才,在往后得到了文人雅士极大的推崇,自此由武则天开创的殿试在往后的封建王朝一千多年里不间断的延续了下来。
开创武举
在开创殿试之后,极大的提高了当时士大夫的地位,而军人的地位却因为殿试的推崇而下降了不少,造成了当时人人都想从政当文官,想从军打战为国家守护疆土的人却比以往减少了很多。毕竟在当时文官好考且易升,而武官则是常年没有变化且无用武之地。当时敏锐的女皇帝在后面也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毕竟大唐江山还是需要武官去守护的,文治内武治外,同样需要一批具有将帅之才的人。
于是在公元702年,武则天又开创了武举。其考试科目步骤分为:马射、步射、平射、筒射还有负重、翘关、马枪和体型身材之选等多种方式选拔。每个考试科目都设定了相应的标准,就是凭借这样一套相对标准且公平的选拔武将的考试,极大的激励了习武之人当兵的积极性。
尤其是武举其中蕴含的公平性,不问其出身来历,不问背景后台,哪怕是出身卑微目不识丁的习武之人,只要其武艺高强能够在武举中胜出,就可以为其提供合适的功名和职位,使武举真正的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史书《唐六典》曾记载:
“若州、府岁贡,皆孟冬随朝集使以至省,勘责文状而引试焉,亦与计科谐。”
通过这样合理有效的选拔武官方式,武则天网罗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治兵策略的将领,比如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名将郭子仪。其在安史之乱时,其力挽狂澜拯救了大唐王朝,如果没有他,大唐王朝能否延续这么多年还未可知。正是因为武则天开创的武举,为维护大唐稳定,巩固大唐帝国广阔疆域,也为国家提供了守护的人才。
武举制度的设立,为天下才人提供了更多可以进入仕途的机会,记得史书上曾有这样的描述:“兵部武举人持工挟矢,数百千人入皇城”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盛况。同时也因为统治者的重视,使得当时的民间形成了一种“尚武”的社会风气,很好的平衡了当时殿试以来的“崇文”,给大唐王朝营造了一种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气,为大唐王朝的军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结语:自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以来,社会上的“尚武崇文”风气兴起,有效的提高百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欲望,也激励了一大批有将帅之才的人守卫边疆、保家卫国。因为殿试和武举的相对公平,为朝廷政、军发掘和引进了大批的有真才实学之人,开创了属于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使其流芳百世。
也因为武则天科举中殿试和武举的实用性、有效性,对后世朝代的科举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乃至于到了宋朝时代殿试已经成为了招揽人才的常规考试手段,甚至明清时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产生了殿试三甲之说。抛开其它不说,单是改革科举这一条,就足以使得武则天获得了绝大多数文人的认可。
参考资料:史书《大唐新语》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史书《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