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述三国时期的韩国将军时,我们一般认为没有蜀中大将,廖华是先锋这个休后语。
对于三国的最新史观认为这个歇后语褒贬不一。我们今天不来分析他的争议性,我们只是客观的根据三国志里面的廖化传内容对他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即使三国演义中对廖化的描写有很多,不过正史中记载的却极少。三国演义中廖化在黄巾军作乱时期后落为草寇,一度不小心劫持了刘备的两位夫人,当关羽出面后,廖化仰慕关羽名声很久,想要投靠关羽,但是关羽认为他曾经当过黄巾军,于是没有同意。在刘备入益州以后,廖化引了一众部队投靠刘备,于是刘备就命廖化去荆州辅佐关羽,从而作了关羽的部将。廖化还随关羽参与了水淹七军等战役,关羽攻打樊城以后,却因诸多因素影响接连战败,不断承被围困之势。一开始让马良和伊籍去西蜀请求救兵,然后在失去荆州大部分领地时让廖华杀出一条血路去上庸和成都请求救兵。当时上庸太守刘封听信了部将孟达的建议拒不出兵,然后赶往了成都与刘备陈述整个经过。
关羽
廖化到了成都见到了刘备,于是刘备准备出兵相救,但在出发前又听到了关羽部队逃亡的士卒传来关羽关平被斩首,荆州全境失守的报告。于是刘备东伐孙权集团。
廖化随从刘备参与了伐吴的战争,刘备死后,廖化随诸葛亮北伐中原,与关兴屡立战功,甚至还缴获了司马懿的头盔。诸葛亮死后,廖化数次做先锋,随姜维九伐中原,主要战场在汉中一带,汉国灭亡后,随姜维诈降钟会,失败后迁徙回洛阳时病逝。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的廖化大概版本,不过我们所知,人们都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虽然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但是回归史书,还是能够发现有大量不一样的地方。
三国志: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汉晋春秋曰: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廖化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廖化的全部记载,文中从当做关羽主簿开始描写,一直到廖化去世。我们开始慢慢分析和理解。
廖化字元俭,本名叫做廖淳,是襄阳人。一开始就是关羽的主簿,在关羽败军之后于是他不甘情愿的归属了吴国(与自己的家人,最少有她母亲)。廖化在吴国的时候,非常想念刘备,于是诈死!当时的人们都信以为真,因此廖化偷偷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昼夜西行逃回了汉国。当时正好赶上刘备伐吴国,在秭归这个地方与刘备见面了。刘备看到他非常开心,让廖化作宜都太守。刘备死后,升为丞相参军,不久后升为督广武最后官拜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为中乡侯,他当时以刚烈著名。官位和张翼基本相同,比宗预稍微大一点。在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详细介绍廖化在诸葛亮部下时的具体表现,只是在裴松之的注中发现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他跟随姜维一起北伐中原,并且有所献计,成为美谈。在汉国亡国以后,廖化和宗预一起 被迁徙到洛阳,在路上他愤愤去世。另外在正史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廖化的子嗣问题。
史籍中廖化的故事大概了解后,我们开始从这为数不多的内容中分析几件事情。
刘备
第一: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廖化以前的身世和具体什么时间加入刘备集团并作为关羽的部下的。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两个切入点来分析廖化加入刘备集团的大概时间。首先就是他一定是在关羽失荆州之前加入的,其次,通过廖化携老母亲归汉国,刘备接纳我们能够看出来,在关羽去世前刘备应该比较信任廖化这个人。因为当时出现了刘封,孟达,范強,张达,士仁,糜芳等大批人马的叛变行为,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将领刘备可能只会更加厌恶,所以廖化跟着关羽的时间有可能会比较早,但又因为廖化是襄阳人,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廖化早期的活动范围,只能说几率较大的情况是在刘备领荆州牧以后或者同时,廖化加入了刘备集团,并通过一些时间,让刘备记住了自己。
第二:我们应该非常惊讶于廖化归蜀和奥斯卡影帝的潜质。从史籍我们可以看出,廖化归蜀的方式是在吴国诈死,并且居然大家都信了,结果通过戒备放松时,携带老母出逃。当然我们无法证明他是从建业出逃还是从孙权集团某势力范围内出逃,结合当时交通运输能力低水平的状况,更无法得知廖化的诈死地点和出逃时间。
第三: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虚数),廖化并没有明确记载出任非常大的战斗或者有巨大战功,但是对于他的部分言行,分别在其他人的传记中也是小有体现的。我们列举几个案例。
1:在刘禅继位的那年,诸葛亮推荐蒋琬为茂才(类似秀才)。蒋琬并不接受,希望将这个举荐的名额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化)。说明当时廖化也是小有名气。《三国志蒋琬传》
2:景初二年九月,廖化骚扰魏国。魏国与汉国对峙,郭淮认为自己派兵两路出击夹击,围困廖化,一点会取胜。但是曹叡认为应该稳扎稳打,不要用突进战略,当曹叡的诏书还没有传到,郭淮部将就被廖化击破。从以上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廖化在小战场中的战略上能够精准的把握。《三国志,明帝纪第三》
3:在不久之后,廖化还收复羌胡(胜),抵抗郭淮(胜),进攻雍州(败),劝阻姜维用兵(败)。这就是廖化在姜维北伐时期的主要活动。当然我们知道胜负不一定和廖化有直接关系,我只是客观描述一下局部会战的最终结果。
4:在汉国亡国以后,廖化作为战犯迁徙去洛阳,在路上去世。
5:史书中没有记载廖化的子嗣有两个原因。第一,廖化的战功或者实际名声并没有到一定高度。第二:汉国当时是没有记载历史的专门机构和官员,所以在陈寿著作三国志时并没有非常专业或者标准的史料来作证。
虽然我并不采用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以外的史料和地方志,但是我还是要借用一句话: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后有张(张翼)、廖。
另外:道光二十九年时,在武侯祠雕塑了十四名武将的塑像,其中廖化的位居第八位,以供后世敬仰。
本篇有关廖化记载的在三国志中极其零碎,画了大量时间查阅大量史料,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本文作者全网统一帐号:只聊三国。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人,未经允许,谢绝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