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博尔吉吉特先生、名字富木富泰(意思是“天天天贵人”)、蒙古科尔坦部贝尔博尔吉特天府和茶女、孝丹文皇后的侄子、闵惠公、袁飞的妹妹。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这里,谈及孝庄文皇后,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曾经一部《孝庄秘史》火遍全国,孝庄文皇后这一历史人物为大众熟知。影视剧中,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刻画出一个个细腻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观众沉迷其中,流连忘返。尤其是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的爱恨情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多尔衮死去,不知有多少观众为之落泪。荧屏上剧情触动人心,观众情至深处,心中不禁想要追溯那段历史岁月,了解真实的孝庄文皇后。在《康熙王朝》中,演员斯琴高娃演绎了孝庄文皇后的大气磅礴、智谋皆备,俨然是现代人眼中的“女强人”形象。
世人常说,孝庄一生充满坎坷,伴随诸多不幸。其夫君在世时,爱的人为宸妃,她自己沦为陪衬。其后,生下一子福临,却是多情早夭之命,未能得成大统,这注定先后丧夫丧子的孝庄皇后,晚年无权可依。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危,该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在她死后,未能与夫君皇太极合葬在昭陵,反而被安排至东陵之地,等同流放尸身。孝庄文皇后名满一生,最后,却落得如此境地,不免令人唏嘘。
当然,随着近代史学家对清史研究的深入,发现孝庄文身上存有不少疑点,显然与历史所传存在出入。那么,她是否真的一生坎坷?为什么死后不能与皇太极合葬?种种疑点,我们可从存世史书中找到蛛丝马迹。
原因一:民间盛传“孝庄下嫁多尔衮”——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太皇太后病逝,终年七十五岁。依照清朝祖制,晚于帝王逝世的皇后,需要在帝王墓旁设立后陵墓,以作安葬之地。
令人疑惑的是,孝庄文皇后逝世后,并未选择安葬在皇太极陵墓旁,而是葬在了孝陵红墙外。
至于原因,民间流传称:因孝庄选择下嫁多尔衮,触犯了清廷皇室的规矩。一定程度上,孝庄沦为二婚皇后,此等身份,又怎配与皇太极合葬一陵呢。不过此说法争议较大,无史籍作为依据。南明张煌言曾在《张苍水集》中记载这样一首诗: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此诗矛头指向很明确,正是孝庄文皇后。诗中明确点明孝庄居住的“慈宁宫”,且直言“太后婚”,目标显然是孝庄与多尔衮二人。正是因为此诗,孝庄文皇后的名节受到沉重打击,影响力逐日下降。
那么,张煌言又是何人?竟然对宫廷之事如此了解?
根据史料记载,张煌言是当时闻名的抗清英雄,为南明鲁王政权的主力骨干。在明末时期,他麾下的军队与郑成功部众为国内主要的抗清力量。
康熙三年,张煌言不敌满清军队,抗清失败。在清军严密搜捕下,他逃至一处小岛上秘而不出。然而最终还是踪迹泄露,被清军得知。清兵扮成和尚的模样,偷偷潜入小岛,将张煌言抓住,并当即处死。显然,张煌言与清廷有着灭国之仇,他恨不得用尽手段毁掉清廷的统治,像康熙之类的帝王在张煌言眼中,不过是跳梁小丑、判臣贼子罢了。
由此,他作诗挑出孝庄与多尔衮的丑事,自然可以理解。并且,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均一一予以驳难。
民间除了流传“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说法外,还有另一个版本,即:孝庄在其夫君死后,并未进行改嫁,而是守贞至死。那么疑问又来了,既然如此,顺治帝继位后,为何称多尔衮为皇父?如果孝庄未与多尔衮结亲,顺治帝应该称呼其为皇叔。
众所周知,顺治帝能够成功登基,离不开多尔衮的背后支持。多尔衮为何要支持一个小毛孩?这就难免让人想到他与孝庄皇后的关系。顺治帝名为福临,为孝庄皇后之子,如此看来,孝庄皇后与多尔衮亲近,或多或少有为自己儿子铺路的动机。
福临登上皇位时年仅六岁,并无执政能力,由此,朝中一切事务皆交由多尔衮、济尔哈朗两位亲王处理,即为摄政王。福临在早年常称多尔衮为“皇叔摄政王”,而多尔衮亦未过多在意。
其后,多尔衮率兵剿灭了李自成势力,逐渐变得居功自傲,岂会将一个几岁的小皇帝放在眼里。顺治五年,在多尔衮的多番胁迫下,小福临改口叫他为“皇父摄政王”。可知,当时顺治帝并非出于真心实意,只是迫于形势屈服。
如今再看,倒也能体会到顺治帝心中的诸多无奈,他作为一国天子,不仅要委曲求全喊多尔衮皇父,甚至,连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都下嫁给多尔衮,顺治帝自然内心窝心,导致积久成病。
原因二:谜团重重的“庄妃托梦”——民间盛传的“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顶多算是八卦事件,不再深究,另一件引发人们关注的疑点则是孝庄文皇后的葬址问题。上文可知,孝庄文皇后逝世后,未选择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被独身埋葬于东陵之地。
那么,到底是什么缘由造成这种情况呢?据载起源于一个传说——“庄妃托梦”。
民间曾有流传,孝庄文太皇太后去世后,她一手抚养成人的康熙帝不忍祖母魂飘异乡,特命人将孝庄文皇后的灵柩移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
盛京距离京城遥远,路上免不了艰难险阻,为此,清廷招来一百二十八名精壮轿夫,负责此次抬送事宜。出发时,一行人浩浩荡荡,轿夫们轮流抬着孝庄文皇后灵轿,向盛京方向行去。这些轿夫身体健壮,力量十足,乃是清廷精挑细选出的壮士,此次护送任务显然轻而易举。
说来也怪,眼看众人快步间出了北京城,不待几日就能到达盛京,却突遇意外。抬送队伍经过遵化孝陵大红门前,轿夫们忽然觉得灵轿猛然一沉,肩上似有千斤重压,上百个轿夫每走一步都一场吃力。
最后,实在无可奈何,众人只能将灵轿放下,寻思这古怪之事,然而最终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最后,随行的官员内心嘀咕:“难不成老祖宗是想在这歇会?”
想到这,他一身冷汗,忙下令众人就地歇息。
歇息片刻后,众人遂准备启程,然而下一刻,古怪的事情再次出现。那顶灵轿犹如钉死在地面上,仍由轿夫们肩顶,就是抬不起来。一百多名精壮轿夫,连番发力,灵轿亦纹丝不动。种种古怪引得众人议论纷纷,随行官员意识到事关重大,当即差人通报皇帝。
康熙得知后,亦拿不定主意,急忙将满堂文武召集起来,共同商议此事。大臣们相互议论一番,最终,也没有给出有效的建议,康熙无奈散去众人。
散朝后,他一人待在寝殿内,茶饭不思,心中挂念着祖母之事。康熙对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有着极深的情感,此次移棺盛京就是为了圆了祖母的心愿,可现在却在遵化遇到了古怪之事,这又该如何做呢。康熙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间昏昏睡去。
他做了一个梦,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处仙境,周围祥云氤氲,仙鹤飞鸣,还伴有仙乐绕耳。在远处云雾中,迈出一道人影,康熙帝定眼望去,顿时大喜:“呀,皇祖母”。他急忙跪下相迎,磕头不断。
孝庄文皇后走进康熙,开口道:“我舍不得你们这些儿孙,就不去远方的盛京了。我愿意守护在这里,你们就把我埋葬在儿子福临墓旁吧。”说完这些,孝庄文皇后即消失了。康熙瞬间惊醒,他当即传令停止移棺,并在祖母灵柩停留处,修建起一座“暂安奉殿”,并停灵其中。
当然,这个故事显然虚构成份极大,算是对“孝庄葬地疑问”的一个附会说法。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诸多针对此疑问的传言,真假无从可知,这里不再赘述。
原因三:言之凿凿的“孝庄遗嘱”——上文我们提到,孝庄在当时为“女强人”形象,无论是政治还是行事,皆有着自己强硬一面。强势作风的背后,恰好说明她的大权独揽,这样一位皇后,若死后想要葬在盛京,又有谁敢忤逆旨意呢?
若说孝庄之后谁的权力最大,自然属新帝康熙,可是,康熙为孝庄文皇后一手带大,对自己的祖母情感深厚,自然不会与孝庄文皇后作对。既然朝中无人敌对,孝庄为何会葬在遵化而不是盛京呢?这就只有一个原因,即:陵墓选址为孝庄自己决定的。
并且,后来传出的“孝庄文皇后遗嘱”亦很好的佐证了这点。那么,孝庄文皇后为何放弃葬于盛京之地,简单来说,有三点:
一、不愿打搅逝去多年的皇太极;
二、不愿劳师动众,减轻百姓劳役之苦;
三、不忍远离子孙后世,因此,选择葬于靠近北京的遵化。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虽停止了移棺盛京之事,却不知该如何为祖母安排葬址,只好将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除,运输至孝陵红墙外原地重建,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雍正三年,雍正帝降旨在“暂安奉殿”原地新建一座陵园,名为“昭西陵”,同年,孝庄文太皇太后葬入地宫。
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
参考资料:
『《孝庄秘史》、《太后下嫁考实》、《庄妃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