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品子德纳里昂,大家可能都很陌生,但对于墨西哥鹰羊,大家都很熟悉。
工字银元就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所铸,最早发行的铸币,1928年由井冈山造币厂所铸。“工”是工农苏维埃的意思,它正面是一只老鹰,背面是一颗宝石。“工”字银元其实就是在墨西哥鹰洋上面刻了“工”字,以象征工农政权,别的地方区别并不大。2007年秋季,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上世纪20年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留下的钱币,拍卖后价格集结飙升,最终以20万元的高价被买走!这枚特殊的钱币为什么会成为买家追逐的热点?
这枚不同寻常的银元叫工字银元。银元的正面是一只雄鹰张开翅膀,嘴里叼着一条蛇,伫立在湖边岩石的仙人掌上,背面是一颗宝石,银元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工”字,当地也叫它“雕字银元”或“土版日头旭”,它诞生于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井冈山“工”字银元起源于1928年5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建立了湘赣边界红色政权。根据地建设进入鼎盛时期,朱毛红军主力有6000多人,根据地范围扩展至遂川、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6县,面积约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
由于井冈山根据地地处湘赣边界山区地带,山高林密,林多田少,属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区域,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现金流通量很少;加上当时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严密经济封锁,不仅红军需要的武器弹药得不到补给,就连军民必需的生活用品尤其是食盐、棉花、布匹、医药无从购入。那时红军官兵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菜金,晚上点一根灯芯的油灯,寒冬腊月仍然穿着单衣,夜里以稻草当被。即使这样给养也入不敷出。毛泽东曾写道:“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吃饭大难”。说明井冈山根据地经济的困窘局面。
当时支持红色政权的主要财源来自红军打土豪,没收地主官商财产以及对敌作战缴获所得。但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及根据地的扩展,这些来源已不足以支撑革命力量生存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时流通的银元缺乏,无法与根据地周边的地区开展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供给。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供给,以毛泽东为首的红色政权领导人一方面实行土地改革,将地主田地分给穷苦农民(井冈山土地法),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并以征收粮食产量的一成半到两成作土地税的方式解决红军给养(这就是红军粮食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决定建立红军造币厂,自己铸造发行银币以解决商品交换中的现金流通问题。于是中国红色政权发行的第一种贵金属货币“井冈山‘工’字银元”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印钞票而是选择铸造银元作为井冈山根据地的流通货币?这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经济环境条件分不开的。金银在中国作为财富贮藏载体和相应价值流通货币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
宋、元、明、清朝代都曾将白银作为基础货币流通。明朝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纳税法已明确规定各地向朝廷缴纳财税须铸成一两、五两、十两直至五十两一个的元宝状银锭,既供上交国库,也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请朝廷颁行《币制则例》,实行“银本位制”,开始制作银元流通,不过实际上仍然是银元和银两一起发行流通。而国外流入的银元是明、清和民国初期作为购进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瓷器付给的国际流通货币进入中国的。清末和民国年间,英、日、西班牙、墨西哥等国的银元在中国市场上流通很广,数量达10多亿枚,对中国改银锭为银元铸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晚清时期朝廷已开始少量发行“光绪元宝”几种银币,比以前的元宝状银锭更便于携带和流通。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在1914年颁布了《国币条例》,决定实行“银本位制”,以圆为单位,规定铸银须重七钱二分(相当于26.6克),直径38毫米,成分银九铜一,也就是说其中每枚银元含纯银23.98克(后又改为银八铜二)。民国三年(1914年)政府发行的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则是贯彻《国币条例》的标准国币,在国内发行流通最多。可实际上当时民国政府始终没能统一中国货币的制作和发行(各地军阀有自己的货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铸造的银元、铜币和印制的纸钞都在国内同时存在,或在全国或在局部规定范围内流通使用,其中以铸有孙中山、袁世凯头像(俗称小头洋、袁大头洋)的中国银元和日本龙洋、墨西哥鹰洋、英国仗洋的流通信用度最高,而各种杂币和纸钞市场信用度不佳,流通不便。何况当时井冈山根据地也无法解决印制纸钞的模板与特种纸张,但却有着浇铸银元的物质基础——白银。按照各国常例,实行“银本位制”国家,银币的名义价值与其本身包含的实际价值相当。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进行等值交换。当时红军打土豪没收地主官商财产中收缴了大量的银链、银手镯、银戒指等首饰银器。而且井冈山根据地又恰好有广东龙川籍谢氏兄弟几位银匠,具有手工打造银洋的专长技艺。
依靠这些物质和人力条件,1928年5月下旬,由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决定创办的“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正式在井冈山上井村借用村民邹甲贵的民房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造币厂,工厂制作发行的“井冈山‘工’字银元也是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根据地独立发行的第一批具有兑换、保值、支付功能的流通货币。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就地取材,运用简陋、粗糙、手工的传统工具铸造银元的。造币厂由出身井冈山绿林的红军第三十二团副团长王佐兼任厂长,由谢官龙,谢火龙担任铸币工匠,并聘请数十名工人,按照熔银、浇铸、印花、凿字、做旧等道工序进行铸币生产。为保证造币厂安全,他们将银坯的翻制与印花等若干工序放在上井牛路坑、大井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的山洞里操作。在币型选择中,他们根据市场上的流通信用程度和制模铸造的难易程度,选择仿制了墨西哥版的1895年和1905年两种花边为直式锯齿形和麦穗形这种比较简单的鹰洋版式。
由于没有冲床等机械制币设备,生产银元的工具主要是风箱、火炉、铁錾、铁锤、溶银罐、冲压架、冲压碓石等。这冲压碓石是由花岗岩石头制成的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的长方体,分上下两块各重250斤,分别嵌入墨西哥版的鹰洋正、背面印模。冲压架是由杉木做的高1丈、宽6尺的硬木架(就是大家现在在红军造币厂旧址看到的那个冲压架)。
操作时将下碓石固定在冲压架下端的中央,冲压架的上端装有滑轮,用棕绳穿过滑轮靠人力提上碓石,再由一人及时在下碓石表面放上粗胚和熔好的白银液体,然后让上碓石准确而又迅速地冲压在下碓石上,让粗胚冲压成型。这样一放一拉,每天可生产数百枚银元。冲压成型之后还要经过印花、凿边、刻齿纹、凿上“工”字,再用中药水煮做旧等道工序才能出厂。最初时,由于经验不足,银子不纯,用钢模冲压银元,造出的银元表面麻麻点点,品相与声响都不太好,出厂后不太受市场欢迎。
为了提高铸币质量,毛泽东亲自到铸币厂视察,并强调要提高工艺水平,保证银元成色,纯银不少于八成六,重量不能少于七钱二分,确保市场信用价值。造币厂工人执行毛泽东指示,一面选用纯银作材料,一面不断改进工艺。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用铜模比用钢模冲压质量更好,就收集铜壶、铜钱,熔成铜汁,铸成铜模,使用这种铜模浇铸银元时再加入适量茶油。用这种改进后的方法造出来的银元重量足,成色好,声音佳,完全符合银币规格。
为了有别于国民党政府铸造的银元和国外流入的银洋,也为了防止奸商假冒制作伪币,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特别将自制的银洋上凿上“工”字表示由工农兵政府发行。为了严把质量关,他们对浇铸好的银元在出厂前逐一进行质量检验,凡有质量不合格的都打上印记回炉再造。
造币厂制造的“工”字银元,每50枚包成一筒,交给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财政部门发行,作为金属货币在根据地辖区内流通使用。每枚银元和当时国统区发行的袁大头银洋等值,抵十角银毫。起初发行时商人和群众见“工”字银洋做工粗糙,表面不平,有点凹凸,不太乐意接受。为了提高“工”字银元的信誉,根据地政府在辖区设有钱币兑换处,用“工”字银元可与其他制式银洋及铜元等流通货币兑换。
同时还规定,凡是持“工”字银洋到工农兵政府所设公卖处或商店购物,价格从优,能比其他等值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这样用市场的手段推广“工”字银元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根据地军民很快接受了由工农兵政府发行的“工”字银元,就连根据地周边地区的商人入境经商时也乐意将自己携带的制式银元换成井冈山“工”字银元,再按优惠价购买井冈山土特产品。还有不少商人因“工”字银元含银量足、成色好而将“工”字银元带到根据地周边市场上使用。由于市场对“工”字银元需求日见增多,红军造币厂的白银原材料日显不足。
于是毛泽东特意向红四军颁发命令,要求各路红军将作战缴获的银器和没收地主官商的银首饰等妥善上交军需处,然后转给造币厂做铸币原料。王佐定期派人将打土豪得来的各种银料送往造币厂制造银元。而根据地周边地区商人带进来的制式银币被根据地商店与兑换处购换之后,又被我方人员带到周边地区,购买根据地军民紧缺的食盐、布匹、棉花和药品等所需商品,对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经济和改善军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井冈山的军事斗争是极其残酷的,为了将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国民党集结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1928年冬,毛泽东率主力红军转战赣南,彭德怀率红五军和赤卫队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由于敌强我弱,1929年1月下旬,在湘赣国民党军对井冈山发动的第三次“会剿”中,根据地失陷,上井村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焚烧,造币设施被捣毁,工匠被冲散,铸造师傅谢荣光在突围时肩膀受伤,潜回老家龙川后因伤重而牺牲。中国红色政权的第一个造币厂被迫停止了生产。虽然它只存在了半年多时间,用了1000多斤银料,仅生产了1万多枚“工”字银元,但它作为红色政权独立发行货币的首创,成为之后中央苏区政府发行红色货币的最早源头,在中国革命政权货币发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1985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经发掘考证确定了红军造币厂遗址,1998年在上井村旧址上复原重建了红军造币厂,井冈山老红军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红军造币厂”作为门匾。
虽然“工”字银元被敌人查禁,但谢官龙等部分造币厂的工人突围出来,转移到后来的兴国苏维埃造币厂继续铸造银币。而在井冈山“工”字银元停产不久,由东固革命根据地平民银行集股发行了第一张纸质货币铜元票,开创了红色政权发行纸币之先河;次年春该银行资本金增至8000余元,发行纸币2万余元。到1930年又改用石印机印制质地更精致的苏区钞票,在根据地范围内流通使用,很受群众欢迎,甚至其他苏区也派人用制币到东固平民银行兑换纸币,以至南昌、吉安国民党政府印发的纸币在当地无容身之地。紧接着兴国革命根据地在1930年10月又建立了“江西苏维埃政府造币厂”,承接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铸造银元的职能,用缴获查收来的银料铸造“墨西哥鹰洋”“袁大头”和“小头洋”三种型号银币,每天生产约500枚,供红军作军费之用,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红色银行家毛泽民出任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下令该造币厂由兴国迁到瑞金去,改建为中央政府造币厂,在继续用银料生产“墨西哥鹰洋”“袁大头”和“小头洋”供根据地内外使用的同时,着手制造发行中华苏维埃货币,用缴获来的造币机械首次铸造了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标记的两角面额银币供红军使用。而在这之后,在充足的准备金前提下,又着手印制被称为苏维埃国币的纸钞。1932年7月中央造币厂石印部印制的标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题头,有列宁头像的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五种面额的纸币在中央苏区发行流通。当时颁发规定,一元纸币可以兑换一元银元。
由于苏区国家银行有100万元基金作保障,所以列宁头像纸钞币值稳定,市场信用度高,很受军民欢迎。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离开苏区时,苏维埃国家银行还有数百担银元肩挑上路,供给长征时中央红军作战和生活所需,对红军突破敌军“围剿”胜利到达陕北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央陕北根据地建立之后,又相继印制发行了陕甘宁根据地纸币,与中华苏维埃川陕省造一元版银币同时在根据地流通使用。
1937年7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政府承诺每月供给陕北根据地63万元法币作经费,但苏维埃政府自制发行货币就宣告停止。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内战烽火又起。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胜利进展,各红色根据地都相继发行了不同版式的货币,在相应红色区域内流通。相对比敌占区天文数字般通胀和一落千丈贬值的旧政权货币,人民群众更乐意采用共产党发行的货币,并翘首盼望全国统一制式的新政权货币问世。那时,新中国已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毛泽东语)。1948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人民政府宣告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时统一发行第一套人民币。首批推出的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版式中最突出的都是工人农民的图像,这与20年前井冈山“工”字银元的寓意一脉相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3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中有一张特别的“叁元”面额,上面的图像是1928年6月朱毛井冈山会师后首次联合作战取得龙源口大捷的标志性建筑——龙源口石桥。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有1988年首次推出“毛周刘朱”四伟人头像百元版人民币,它的背面图案正是巍峨的井冈山五指峰,与纪念中国红色政权发行的第一种流通银币有着内在关联。
也就是因为这些种种原因,1991 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到井冈山视察时将五指峰称作“中国最值钱的山”。而第五套正在流通的人民币各面额都有毛泽东的头像,对井冈山人民来讲,那正是他们世世代代怀念的“毛委员”。井冈山与人民币真是有着特别亲切的缘分,中国货币史上将永远珍藏井冈山红军造币厂和它生产的井冈山“工”字银元这一宝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