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同一题材拍摄的两部命题式电视剧。
在这个防疫已经成为常态的年份,这两部都是很值得一看的电视剧。能瞬间把观众带回2020年那个特殊的春节,全国和武汉一起抗疫的时期。
两部剧虽说是同题材,但命运完全不同,《在一起》的豆瓣评分8.7,《最美逆行者》因为恶意被刷低分,已经关闭了评分,关闭前好像已经低于2.4了。
在我看来,两部虽然都是多个导演合作拍摄的单元剧,但《在一起》整体偏电影化,而《最美逆行者》偏电视剧。这大概也是为啥豆瓣观众对后者不太买账的原因吧。
先来分别看看两部剧中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是有重合的,比如那个大连小伙因意外滞留武汉,为了解决吃住问题在医院做义工的故事。能在短期内看到同一个故事的两个演绎版本也是很有趣的事情。因为就连经典剧翻拍都得隔上好几年啊!
《最美逆行者》一共有7个单元故事,分别是:
巨兴茂导演的《逆行》、《别来,无恙》、《了不起的兔子叔叔》、殷飞导演的《婆媳战疫》、《一千公里》、张萌导演的《幸福社区》、邹曦导演的《同舟》。
《逆行》是由军医支援武汉开始的故事。虽然很可敬,但这个单元里发生在医院的事情远没有那位公交车女司机因为恶婆婆不得不离婚,在准备回老家前临危受命,接送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上下班来得动人。
当然她婆婆那段演得实在有点过,比抗战神剧还雷人。要是演得能含蓄一点就好了。和另一部的首个单元故事比,那部就胜在真实而含蓄,这部的首个单元故事就太流程化了。
第二个单元故事是《别来,无恙》,开篇第一个镜头就露怯了。
这“北方某城市三甲医院”的字幕一出,后面编得再好,大家也不会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即使本来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大家也无法产生共情。
不过在这个故事看到了赵毅,而导演又是巨兴茂,有种回到《灵魂摆渡》的感觉。
这个单元讲述了一对医护夫妇支援武汉的故事,两人都想让对方留在家里自己去“前线”,没想到妻子瞒着丈夫也偷偷去了“前线”。
全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大结局夫妻俩回忆当初相亲时的场景。老婆问老公为啥三十五了还没谈过恋爱,老公回了句“怕麻烦”。这个答案把之前感动得快哭的观众都给逗笑了。
多么质朴的答案啊,也是我看过的对于没谈过恋爱的大龄人士给出的最优秀的答案。和网上那句神评论:“干嘛要谈恋爱?是手机不好玩?还是电视不好看?”相得益彰。
第三个故事是《婆媳战疫》。
自古婆媳关系就是个复杂的问题,两个没有血缘的女人却因为一个男人紧密联系到一起,而本单元这个负责维持平衡的男性角色却因疫情原因被隔离在外了。普通的婆媳斗争在这里变成了婆媳战疫!
婆婆从不理解儿媳的“小心谨慎”变得心疼儿媳,在医护救援到来时主动把床位名额让给了儿媳。结局当然是HE,两人都得到了救治。
这个单元的情绪烘托特别到位,尤其是后面婆婆对儿媳的态度出现反转时,让人不禁泪目。唯一觉得有点不太符合现实的就是她俩在家里彼此隔离的各种措施,真的能抵抗那么久吗?记得当时看报道,这个病一旦染上很快就倒下了,她家婆婆既然被朋友传染了,怎么还能活蹦乱跳整两集,儿媳倒下了,她还坚挺着呢?当然这也可能是艺术改编需要,但还是不能细想,一想就把生出的眼泪又憋回去了。
第四个故事《幸福社区》讲述了在封闭社区内,社区工作人员如何安抚小区居民的。
小区居民形形色色,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本已离婚却因小区突然封闭而不得不再次相处的夫妇,也有害怕被传染却不得不坚守岗位的年轻社区工作者。
这个单元里被骂最多的是阚清子扮演的孕妇。因为疫情,她老公无法赶回家陪她,她一个人神经紧张,不配合社区工作人员,没少给人家添麻烦。
虽然出于对她特殊身份的考虑,社区工作人员一再包容,但这个角色设定还是太过不讨喜。在那么困难的时期,随时有人离开,这时候还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关心自己,难道不应该感恩吗?那么歇斯底里的人真的存在吗?
最后给肖战同学CUT一张剧照吧,孩子太不容易了,本来好好一演员全被NC粉给霍霍了!
第五个故事是《一千公里》,讲一个医学生为了去武汉见失联的姐姐,去姐姐单位应聘货车司机,和一个老司机一同去武汉运输抗议物资的故事。
我挺喜欢这个故事,有伏笔,有反转,很有戏剧性。
唯一让人出戏的一个同行请他俩吃方便面那段,虽然金主爸爸是康师傅方便面,但这对白说的也太违和了,架空了一样,和整个故事风格不太搭。
不过能在这个单元里看到夏冬青,这种假大空的台词瑕疵就不予理会了!
第六个故事是《了不起的兔子叔叔》,讲的是那位因意外滞留武汉的东北小伙儿的故事。
这个故事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幼稚了,本来以为兔子叔叔是和韩国那个兔子叔叔类似,没想到这个名字的由来居然是因为主人公为了躲避病人的呕吐物一蹦三尺远,而被人起的外号!这一下就把原本的童话色彩给打乱了。
不知道编剧是没听说过古时候的“兔爷”这个词吗?给男主人公起兔子这样的外号,他不仅没翻脸,还在结尾时爱上了起外号的女生。再配上马天宇在这里有点像郑爽般的台词功底,怎么看都觉得这个故事就是个儿戏。
还不如把外号的由来改成下面这样:男主人公本来就是漫画家,留在医院做护工期间,别出心裁给自己的防护服上每次都画个兔子的卡通形象。小朋友看的多了就开始喊他兔子叔叔......女主听到后也跟着叫......叫的次数多了,欢喜冤家就变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最后一个故事是《同舟》,讲了方舱医院里发生的事情。
故事是以一个小女孩视角作为切入,小女孩爸爸和小女孩说他们现在在一艘“大船上”......
看到这里,特别想把写小女孩部分的编剧借给上一个单元的那位兔子叔叔,瞧,这才是漫画式剧情的正确展开方式!
不过好景不长,本以为这个单元会以小女孩视角一直讲下去,我倒是很期待编剧能一直这么编下去,因为很明显,小女孩视角讲了半个小时左右,该讲的就讲完了,如果一直以这个视角讲下去,没两三个反转肯定是凑不够时长的。估计反转太难想,所以编剧就另外开辟了一条OS线——护士长!虽然对韩雪没意见,但从一个童话故事突然跳到一个年轻女人的个人事迹讴歌,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总结,这部剧看的时候也有感动,但回头细思总觉得不够真实。明明都是真实的故事改编,咋就在真实度上差隔壁那部那么远呢,哎......
下面来看另一部《在一起》的第一个故事《生命的拐点》。
这是发生在医院里的故事,在大家还没弄明白疫情是什么之前,医生们就开始行动了。虽然也有艺术的改编和提炼,但比起同样都是医院里发生的故事《逆行》要好很多。
起码画面上各种武汉地标和医院名称,以及时不时出现的日期字幕,都给人真实感,比起“某医院”那样的字幕提示,代入感不知强了多少倍。
短短两集成功刻画了多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命的拐点》作为《在一起》的第一个故事单元给整个电视剧开了一个好头。这个故事里最感动的是张嘉译扮演的那位患有渐冻症的院长,和在医院走廊一直等待染病儿子的老奶奶。
他们只是坚持了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当然也有不那么勇敢的角色,比如医院里那个会画画的小女生,也会因为害怕而闹脾气。但比另一部里的孕妇可爱很多,年轻人犯点傻能很快改正还是比成年人耍小性子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一起》的每个故事后都有演员摘掉口罩的特写,以这种方式致敬那些在抗疫中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是普通人,也是英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外卖小哥的,名字叫《摆渡人》。
因为和上一个故事的外卖小哥同一人扮演,所以看起来像上个故事的续篇一样。
而且也延续了上一个故事的时间点揭示法,很多看剧的观众都在回忆自己当时所处的状态。
故事里有几大高潮点,其一:外卖小哥夫妻本想在封城前开车离开,没想到被堵在了长长的高架桥上。
小哥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留下来,一边干外卖,一边干滴滴,为抗疫尽自己绵薄之力。
其二:外卖小哥做滴滴司机时碰到了想“逃离”的护士,护士小姐姐每天看着大批倒下的病人,甚至其中还有昨天和自己并肩战斗的同事,她奔溃了,哭着要辞职。
当然最后她还是扛下来了,因为那时武汉的医护人员缺口太大,她不上就真的没有人了。和外卖小哥选择留下来的理由一样,默默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抗疫做出的最大贡献。
其三:外卖小哥在送餐时遇到的被独自留在房子里的小女孩。看到她我总能想到那些在疫情期间武汉人记录的日记。记得其中有一个描述就是“全楼的人都逐渐被抬走了,不知道何时我会是下一个,整栋楼都被污染了,留下的人被感染只是时间问题”(大体意思是这样,具体没记不住)。
其四:两个外卖小哥对着援助武汉的汽车挥舞双臂,大喊加油。
看着一列列驰援武汉的大巴驶过,整个故事到了高潮!
结尾又是大家熟悉的摘口罩环节。
PS:蒋欣饰演的护士长在出租车里摘下口罩呼吸那段还上过热搜。
第三故事名叫《同行》,讲了一个回村过年的女医生和一位医学生自发奔赴武汉应援,在路上相遇同行的故事。
其实看过全部再回头看这个单元,觉得还是挺好的,虽然开头有点偶像剧,但后面还算真实。
可这个故事吃亏就吃亏在珠玉在前,前两个故事太过优秀,一下就显得这个故事有些拉跨了。
PS:另外小油桃这段有点油啊,现在的孩子还会天真到跑那么远给父母送桃子吗?医生答应把桃子送到父母身边,结果因为工作耽搁,桃子全坏掉,最后把桃核串成手链送给父母了......这虽然听上去很浪漫,但转换成画面,尤其是放在有点纪录片感觉的剧里面怎么看都假假的。
下面继续摘口罩环节
第四个故事《救护者》,开场就来个超酷长镜头。要说前两个片子像电影的话,这个就完完全全是电影了。表现手法完全电影化,讲究气氛多过交代故事。
同样是援鄂医生的故事,《救护者》《同行》《逆行》完全是三个样子,就像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作文,虽然都是同一个题材,但同学们写的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至于观众喜欢哪个也和当年的阅卷老师一样,虽然有普遍的评判标准,但也多少也会带有个人色彩。
而这一单元的摘口罩也与众不同,不是演员的个人特写,而是大家拿着“中国加油”“世界加油”的旗帜大喊加油的大全景。
第五个故事《搜索:24小时》讲述负责流调的工作人员,把这个不太常见的工种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我们理解在抗疫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做着这样看起来琐碎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这个单元里黄景瑜饰演的流调新人小陆,很有看点。出场就泡了一排泡面,换了一大桶水。
有着超凡记忆力和逻辑力的他,性格木讷,不善与人沟通,却在毕业后选择了流调的工作。这看似矛盾的选择,在本单元结尾时得以揭秘:原来在小陆6岁时,他的父母双双死于非典,作为非典幸存者的他心理创伤严重,患上亚斯伯格综合征,无法感知周围人的情感......
这是一个同时经历过非典和新冠疫情的人,不同的是第一次是他被人救,这一次是他参与救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单元里的那位在菜场晕倒的老奶奶和《最美逆行者》的《逆行》单元里欺负媳妇的婆婆是同一位演员,虽然角色不同,但同样不讲道理,以老卖老,尽给身边人添麻烦。好在《搜索:24小时》给老太太安了一个阿兹海默症的背景,不然得被观众骂死。
本单元的结尾略显刻意。虽然群众为工作人员加油却有其实,新闻里也没少报道。但流调员这么低调的单位,让小区里所有楼层的住户给他们呐喊,还是有些不合理。不如雷佳音那个外卖员为过往的应援车加油来得真实可信。
下面是惯例的摘口罩环节。
第六个故事《火神山》讲述了军医援鄂和军医家属建设火神山的事情。虽然想评价拍摄很“假 大 空”,但又觉得这么神圣的事情不应该用这三个字来评价,所以总结一下:这个故事和《最美逆行者》里的《逆行》以及《同舟》有点相像,大家自行体会吧。
下面仍是摘口罩环节:
第七个故事《方舱》,和之前的《同舟》一样的题材,都是讲方舱医院的事情,而且新闻里那些典型的患者,比如那位进方舱也不忘带着厚厚书籍的博士,也都有涉及。不同的是《方舱》是个群像剧,《同舟》却重在树立个人。
不过我一定要吐槽一下《方舱》这种一遇事情就下雨的过时设定。就不能让患者安安静静入住方舱吗?非得弄个大雨,表现一下医护人员的艰辛才算深刻吗?
下面来看看摘下口罩的这几位:
是不是有种回到《安家》剧组的感觉?!再去瞅瞅编剧,原来两部是同一个编剧!果然王自健和朱闪闪CP无坚不拆!
第八个故事《我叫大连》得好好表扬一下,首先是没有爱情戏,其次是因为一顿饭引发的武囧这个设定很有趣,一下就把大连小伙那种憨直给展现出来了。
而且给女护士送手作樱花这个设定也很好。和隔壁那个《兔子先生》的改编一对比,高下立见!
开头那个消杀镜头的拍摄,像极了《切尔诺比利》,是这所有故事里最有灾难感的存在。
不过这里的大连小伙技能满满,如果不是邓伦的滤镜加持,我大概就得吐槽了!开头是个厨子,后来成了清洁工,中间还会做惟妙惟肖的假花,最后居然会用AE做特效小动画!这么全能,难怪人家在武汉能“再就业”!
这集的摘口罩也是集体性的,比《救护者》那集好的是起码镜头还给每个人摇了个特写,不至于像前者都看不清谁是谁。
第九个故事《口罩》,如题,讲述的女厂长把破产的服装厂转型改做口罩的故事。
那时,确实很多厂家因为疫情而倒闭,也有很多为了牟利做起了口罩生意,毕竟那个时候口罩是紧俏货。影片最终把小我的个人利益升华成了为集体着想的宏大抱负。
(要不是看到摘口罩,我都没发现戴景耀)
最后一个故事《武汉人》融合了《婆媳抗疫》和《幸福社区》的某些情节,讲述了疫情期间武汉某封闭小区内发生的关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的故事。
这个单元最赞的是后面用了民谣《汉阳门花园》做插曲,虽然只用了原曲的一小段,但很好的表达了武汉特色。
下面放上完整版以及片中用的那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汉阳门花园
冯翔 - 民谣地图·拾众而歌
最后仍把摘口罩作为结尾吧!
结语:无论如何,这两部电视剧都将在影史上留下或深或浅的一笔。而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也代表了现实中的你我他——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