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甄蓉进击徐州都城锄景,杀死了奉化剧诸侯的周幽王。
各国诸侯见幽王已死,便共同拥立了原来的太子宜臼,这就是周平王。
此时都城镐京已成废墟,犬戎随时会卷土重来,周平王自己能够调动的直属军队力量薄弱,难以自保,更无法继续有效统治周国旧土。
于是在公元前770年,由诸侯们出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这就是“东周”。东迁时,官位只是一个普通大夫的秦襄公大力出兵护送,居功甚伟。周平王就擢升秦襄公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赏赐给他。
史书记载:“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从此,秦国和众诸侯平起平坐,正式立国。
当然,周平王赏赐给秦襄公的土地,实际上被西戎所占领。当时戎狄之国遍布渭水流域,实力强大,秦襄公要从他们手中夺取土地,谈何容易?
然而,秦襄公毫不气馁,积极“备其甲兵,以讨西戎”,经过四年艰苦征战,“伐戎而至岐”。岐,就是现在陕西岐山、扶风两地,古称周原,是周人发祥地,古公覃父就是在此创立周国。
这里土地肥沃平坦,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西戎和秦人在岐下展开极为惨烈的拉锯大战。秦襄公在一次大战中身先士卒,不幸战死疆场。秦襄公死后,他的长子秦文公即位,继承襄公遗志,终于在公元前750年大破戎族,彻底占领周原,秦国由此打下称霸天下的坚实基础。
长时间的艰苦战争,塑造了秦人超绝卓拔的意志品格,也为秦国留下了一系列著名的战争诗歌,《无衣》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全诗三章,每章五句,读来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秦人尚武精神扑面而出。朱熹《诗集传》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岂曰无衣”,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这好像是自责,也好像是反问,愤怒与决然之气喷薄而出。
此问仿佛燃起燎原大火,获得了无数战士怒吼回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将士们上下一心生死与共,气势沛然莫可挡!怒吼之后,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这样极具动作性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令人不由得“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无衣》每章句数、字数虽然相同,但句意上层层推进。首章末句“与子同仇”是统一思想和情感,说明有共同的敌人。二章末句“与子偕作”,是共同准备出发。三章末句“与子偕行”,战士们已经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即以气概胜,一股战斗的豪情通贯全诗。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价此诗说:“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千载而下,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同化,令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