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徐7月31日电(通讯员王安基、王刚、李雨岳)7月11日湘潭大学赴徐州龙山县博士服务团开展精密支援调查活动后的第二天。
一个以博士生为主力的“青年教师骨干+博士+硕士”协同参与的调研团队,走进农户人家,挖掘尚家三兄弟服务村民、落叶归根、心系家乡的故事。“只要村民安全,再辛苦我都乐意”
刚走进屋门口,尚老就笑迎上来,“坐啊坐啊,外面热得很,我去给你们拿瓶冰水。”
尚老全名尚顺昌,是尚家的老大,已经年逾60岁,是补洲村前任综治专干,今年刚退休。工作期间主要负责本村村民的渡船安全、车辆安全、水库安全。同时,作为村里的电管员,一旦狂风暴雨,他便通宵达旦地守护在村里的变压器旁,不离不休,花更多时间,去查看水库的安全隐患。35年如一日,每天都在村里走访、检查安全情况。
博士团成员同二嫂大哥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康 摄
尚老接任的是父亲尚心亮的位置。父亲已经83岁的高龄,也是曾经的民兵营长。两父子是村里仅有的两名党员,两代传承,父亲干不动了,儿子就接着上,变动的是人,不变的是共同为村民服务的心。“身为党员,这些都是应该的,没什么辛不辛苦的。”到退休为止,父子俩已经维护村庄安全70余年,共计超过25万小时。
有时候在工作中会遇到困难,对于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他就耐心地去做工作,讲道理,普及相关政策。“为村里老百姓服务虽然很辛苦,但都是亲乡亲,为了整个村里的安全,我很乐意做这份工作。只要他们生活顺利,我就开心。”尚顺昌老人道出了35年来为基层服务的感受。
“村里人全部走光了,我也要在这里”
老二尚顺友向光菊夫妇之前13年一直在深圳务工,因为家里的老人需要照料,便带着两个孙子返回家乡。回村的一年多来,没有了深圳的繁忙与喧闹,两夫妇悠闲了很多。平常丈夫尚顺友得空就去忙活村里的红白喜事,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去了,这样尚顺友常常就成了另外一个家庭风雨飘摇中的一根救命稻草。
博士团成员同二嫂交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康 摄
山清水秀间,太阳逐渐西去,暮光降临。向阿姨搬出小板凳,邻居开始三三两两地走过来。“村里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了,我们习惯晚边的时候唠唠嗑。邻里关系处理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去深圳的那几年,中午没有休息,看到路边上有瓶子就捡,一个月可卖200、300块,拿这些收入给老头买点酒和肉。”向阿姨回忆起刚去打工的日子,通过两人省吃俭用,已经有了10多万的存款。
当问及是否愿意再去深圳时,向阿姨激动了起来,“想啊,可以去挣钱啊,但现在老人小孩要照顾。可不管去哪里到最后我还是要回老家的,就算村里人全部走光了,我也要在这里。”
向阿姨家的大门上钉着一块写有“平安家庭”的牌子,是龙山县综治委评选的,十分显眼。个人的勤俭、对于老幼尽心的照料、与邻里之间关系的和谐、互助都被包裹在这四个红色大字里面。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团队成员感受着在这片大地上散发的浓厚的乡土情怀。
“哪里有公益,哪里就有我”
6月30日至7月1日晚12时,沪溪县连续特大暴雨如注,加之上游过境的沅江江畔洪水涨势凶猛,最高水位近100年一遇,近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以龙山、永顺、吉首为主的麦点商家响应工商联号召,支援受灾地区,捐款捐物,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哪里有公益,哪里就有我。”作为其中一份子,尚顺文淡然地说道。关于抗洪救灾,在去年6月20日,里耶古城遇上百年不遇的洪灾,尚顺文率领老爹商贸有限公司的员工,积极参加6.20抗洪抢险,为灾区捐款捐物达3万多元,发动了20多名员工深入灾区参加重建,曾获县工商联的多次表彰。?
尚顺文叔叔同他援助的孩子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康 摄
尚顺文与尚顺昌、尚顺友两兄弟是堂兄弟的关系,目前在龙山县经营销售代理、农产品批发等,产业规模大、资产累计数百万,是本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之中典型的代表。他不仅在个人事业上获得成就,成功脱贫,也一直心系家乡、服务乡村、反馈村民。
从今年5月份开始,尚顺文和一位同村不忘反馈家乡的侯桂平一起,每月定期为村里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及贫困、丧失劳动力者免费发放20斤米、1桶油。老大老二家里有三轮车,每到这个时候常常帮村里人把油和米带回来。
发米现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康 摄
1个多月前,尚顺文考虑到村里的老人平时缺乏娱乐活动,青壮年都出去了,便给村里的每户家庭都发放了一台智能手机,方便与外出务工家庭成员联系、看看视频作为消遣。“力所能及的小事,不足挂齿。”他粲然一笑。
“大哥传承父业服务乡里30余载无怨无悔;老二热爱家乡友爱邻里;老三生意成功回报家乡美名传扬。无论身份地位,贫穷富贵,曾经天南海北,如今聚首故乡,成为农民勤劳致富、自我发展的典型。我认为,当地政府应积极地鼓励、帮助农民走出去或者就地创业,要培育村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同时要更多地挖掘、引导精英贤能人士参与农村扶贫和建设,形成政社合作的格局。”博士团成员王谦颇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