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万信
历史事实比较权威的《旧唐书》魏智德列传说:“魏智德、明公、朔州沈阳人。”
”这里说的尉迟恭从军时间是大业末,究竟哪一年,很不具体,应该值得探讨。首先需要提及另一位对尉迟恭来说十分重要的人物刘武周,《隋书》由魏征负责整理撰写的炀帝纪说:隋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杀王仁恭举兵作乱。其时间是非常清楚的,而尉迟恭肯定就是这个时间之后加入了刘武周的队伍。大业十三年,也即公元617年,已经是隋炀帝大业年号的末年,尉迟恭不可能分身有术,他只能是此前在在河北高阳讨贼,然后在朔州归附刘武周。再来分析讨贼一说。尉迟恭既然从军高阳,按提法一定是大隋官军,他也表现出武勇,颇有功劳,一级一级辛辛苦苦逐步被提拔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什么?是个职称式的文职散官,“无职务者为散官”,但级别已经是从五品,也算有了正经功名的。虽说尉迟恭以军功获得一个有级别没职务的朝散大夫,但起码也得有个三年两载的出生入死吧?要知道秦琼也在隋末大业十年跟随张须陀讨贼,于大业十二年投降瓦岗寨之前,有过以万人破敌十余万的首功,“勇气闻于远近”,才以累勋授建节尉,不过是散闲职的正六品武官,低了尉迟恭半级。所以说尉迟恭大业末从军高阳,严格说是大业末获得了朝散大夫的功名,功劳还不是很小。
说到尉迟恭从军高阳讨捕群贼,高阳也确是动荡所在。高阳原来叫博陵,到大业九年隋炀帝巡幸到来,下诏改为高阳郡。与高阳牵涉的,史书提到了两位贼寇,名气都不算大。其一,上谷人王须拔造反,自称漫天王,还建了国号为燕,随众数万人,他的副手魏刀儿自称历山飞人,这支队伍于大业十一年攻破高阳郡,后来王须拔入掠幽州,中流矢战死,魏刀儿带领其众继续啸聚在深泽,结果并非官兵剿灭,最终落败于窦建德,部众也被窦建德收归。其二,大业十二年八月,“贼帅赵万海聚众数十万自恒山寇高阳”,大约没有占领,只是鼓噪掠夺,这支队伍声势也不小,可是后来在史书上消失得干干净净。
隋时易县称上谷,真定称恒山,都属河北,离高阳不远。比较下来,当时河北的所谓贼寇算是最多的。究其原因,隋炀帝在国势极盛之际,大业三年首先“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大业四年“发河北男女百万凿永济渠”,同年还在北方“发男丁百余万筑长城”,死者十之五六,大业八年又举兵一百一十万集于涿郡出发征讨高丽,等等这些密集的催命一般的兵役徭役,使得“役使严急,丁夫多死”,“役行者不归”,“丁男不供,始役妇人”,征粮征税,名目百端,搞得民不聊生,海内骚动,从大业七年起,走头无路的百姓在全国各地纷纷揭竿而起,而河北恰是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的重灾区之一,当贼寇的能少么?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漳南孙安祖聚众高鸡泊,鄃县人张金称聚众河阻,蓚县人高士达聚众清河等,还有河间格谦、上谷王须拔、恒山人赵万海等,部众动辄成千上万或十数万,而最著名的农民军领袖窦建德那一阵还是高士达手下的司马。
史书提及河北出现贼寇,到刘武周起兵之前,共有六七年时间。这一阶段官军在河北讨贼,起初是地方官忙着各扫门前雪,有胜有负,盗贼却是越剿越多,州郡屡屡被攻陷,等到大业十年隋炀帝第三次东征高丽徒劳班师时,盗众数万已有燎原之势。经过兼并重组,到张金称杀掉孙安祖,基本集中起张金称和高士达两股最大势力。朝廷曾派遣过将军段达镇压,也没有剿灭,大业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绚又被高士达杀败陨命,还有一位武贲郎将王辩带兵到河北讨贼,“所往皆捷,深为群贼所惮”,但不久又被调去征伐瓦岗翟让。这时候名将太仆卿杨义臣率领从高丽归来的精兵万余出师河北。
成巧的是,这位杨义臣竟然也姓尉迟,祖籍代州人氏,与著名的尉迟迥是宗族,从史书记载看同样与尉迟恭只是同姓而没有什么关系。隋文帝很器重杨义臣,乃至赐他姓杨,他一生东征西讨,官居极品。由他来对付盗众,隋炀帝倒是选对了人。“隋将善用兵者唯义臣耳”,这句话是窦建德亲口承认的。杨义臣果然用兵不凡,首先一举剿灭张金称于清河,接着乘胜大破高士达,两位盗首张金称、高士达都被斩杀,只有高士达手下的司马窦建德带领的百余骑兵逃到饶阳。然后杨义臣一鼓作气降刘霸道、擒格谦,“破降河北贼数十万”。
本来杨义臣就像灭火队员一样,眼看讨贼效果显著,不料隋炀帝听了战报,不太相信,连连置疑说:“我原来还不知道呢,怎么盗贼这么多?义臣怎么破降了这么多盗贼?”盗贼四起应该很需要杨义臣这样的人物再接再厉,然而他身边掌管机密文书的内史侍郎虞世基坏了正事。文学才子虞侍郎是大唐凌烟阁功臣虞世南的哥哥,他知道炀帝不想听到不好的消息,谁说真话没有好下场,所以善于揣摩炀帝心理,竟然奏道:“那都是一些小贼,不足为虑,倒是杨义臣拥兵在外,不得不防。”也不知杨义臣怎么招惹了这样一位皇帝秘书式的人物。也算可叹,炀帝听信了虞世基的进谏:“卿言是也。”于是诏回杨义臣,撤去官兵。结果窦建德喘息过来,趁机攻下饶阳,重新收拢被打散的盗众,一支独秀成了气候,“军容益盛”,部众很快达到十余万,于大业十三年在乐寿自称长乐王,并于次年也就是唐武德元年破斩了魏刀儿,最终形成隋末唐初主要的军事割据窦建德集团。
杨义臣之后,朝廷对河北基本放任失控,对窦建德再也无能为力了。又过了一年跟随炀帝在江都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炀帝被校尉令狐行达拿一条练巾勒死,时年五十岁,死后最终连一具棺材都没有,还是萧皇后让宫人拆下床板将他草草裹葬,其中的虞世基同时被杀,成为炀帝的殉葬者之一。炀帝一死,隋王朝大体上散摊子了。
这么来说,尉迟恭被授予朝散大夫,大体推断在大业十二年。向朝廷报批这样的从五品散官,地方长官恐怕难以办到,极有可能需要朝廷下来讨贼的高官才能操作,是不是杨义臣?是不是段达或王辩?这里十分难说。生于隋开皇五年的尉迟恭到大业十二年,已经三十一岁。按照大隋规定,男子二十岁成丁,就得服兵役服劳役,尉迟恭成丁时,隋文帝尚未驾崩,百姓休养生息,朝廷励精图治,尉迟恭是不是从军或被拉夫,还很难说,但到了炀帝时就不可同日而语,青壮年绝对免不了当兵当差,“男丁不供,始役妇人”么。尤其像他那样擒马得鞭练武的,当兵的可能性最大,像他同龄的将领差不多都是这样。另外比如窦建德列传里就有这么一句话:“大业七年,募人讨高丽,本郡选勇敢尤异者以充小帅,遂补建德为二百人长”,有两下子的还能当个一百人二百人的小头目呢。
民间相传尉迟恭是当兵了,据说他走时还给儿子留下双鞭中的一条,以备将来父子相认。虽然没有正史依据,但也多少有些道理。反正尉迟恭于武德二年身在朔州,出现在刘武周兵进太原的队伍里。之前史书对他的记载确实有点含糊其词,远不如秦琼等人的传记那么脉络清晰。他究竟跟谁在高阳讨贼?他是否参加过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争?他又怎样回到朔州?唐代修史十分重视,从武德到贞观的史集撰写都由当时的高官长孙无忌和令狐德棻负责,后来的唐书就以此为依据,显然,史官和别人都没有采访到尉迟恭的讨贼情节,大概尉迟恭位极人臣后,对他本人的这段经历也没有启齿。假如他觉得没啥意思,可好歹也是朝散大夫,大家一班子朝臣多也曾经仕隋,没啥可丢人的;要么就是他有难言之处?都已无从考究。
不过,还是有一个地方耐人寻味。这就瓜葛到刘武周的主要部属宋金刚。“上谷人宋金刚有众万余人在易州界为群盗,定州贼帅魏刀儿与相表里,后刀儿为窦建德所灭,金刚救之战败,率余众四千人奔武周。”魏刀儿不就是大业十一年攻破高阳的王须拔手下的历山飞人?宋金刚与其互相呼应都没能斗过窦建德,失败后投奔刘武周的时间已是大业年号终结后的唐武德元年。那么,尉迟恭回到朔州加入刘武周的队伍,与宋金刚是否有关?这可能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了。
(来源: 朔州新闻网)